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四章 多彩的光本章整合习题课件 (新版)沪科版
本章整合12345671.(2013·福建)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答案解析解析关闭光透过棱镜分解成七色光带是发生了光的色散,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岸边景物在水中成像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故属于光的反射,故B选项符合题意。地上的树叶的影子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放大镜把字放大,这是利用光的折射,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解析关闭B12345672.(2012·江苏扬州中考)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答案答案关闭B12345673.(2012·北京)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小孔成像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B.岸边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光的折射现象C.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D.能从不同方向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其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答案答案关闭A12345674.(2013·山东枣庄)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和蜡烛放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则在光屏上()A.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成倒立缩小的实像C.光屏上不会得到像D.像距大于10cm小于20cm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由题图知,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是16cm,焦距为10cm,物体处于凸透镜的1倍和2倍焦距之间,所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2倍焦距。答案解析关闭A12345675.(2013·山东烟台)生活中经常提到的“影”,与我们所学到的光学知识有关。例如,水中倒影和立竿见影中的“影”,前者是由形成的,后者是由形成的。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看到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立竿见影则是因为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竖竿被阻挡,无法继续传播,在竿后形成的阴影部分,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答案解析关闭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12345676.(2013·广东湛江)我市湖光岩地质公园因湖水清澈可鉴,有“镜湖”之称,是由于光在水面发生(填“镜面”或“漫”)反射的缘故。水族馆里的小金鱼在球形鱼缸中供游客观赏,球形鱼缸起到了的作用,我们看到的小金鱼是它通过球形鱼缸形成的正立、放大的(填“实像”或“虚像”)。答案解析解析关闭平静的湖水相当于平面镜,湖水“水清可鉴”说明湖水中出现了物体的像,该像是由于光可以在水面发生镜面反射,形成物体的像;水族馆里的小金鱼在球形鱼缸中供游客观赏,球形鱼缸就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或凸透镜)。我们通过放大镜看到的是正立的放大的虚像。答案解析关闭镜面放大镜(或凸透镜)虚像12345677.(2011·广东河源)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刻度尺,刻度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1234567(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刻度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答案解析解析关闭(1)做光学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时,不仅能观察到A蜡烛的像,还能观察到B蜡烛,这样不仅可以利用替代法确定像的位置,还能比较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2)平面镜所成的像应该是与物等大的,并且像与物关于蜡烛对称,即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3)为了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的可靠性,应该多次测量,即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本题答案为B。答案解析关闭(1)较黑暗B蜡烛(2)相同(或相等)垂直相等(3)B
本文标题: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四章 多彩的光本章整合习题课件 (新版)沪科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939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