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13T 2067-2014 草履蚧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ICS65.020B16DB13河北省地方标准DB13/T2067—2014草履蚧综合防控技术规程TechnicalcodeofpracticeforcontrolofDrosichacorpulenta(Kuwana)2014-09-02发布2014-10-01实施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13/T2067—2014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庆仙、宁强、赵秀峰、刘晓萍、徐晓娜、胡慧莲、康月兰、刘芳。DB13/T2067—20141草履蚧综合防控技术规程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草履蚧的虫情调查方法、危害程度划分、防治指标及防治措施和防治效果调查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本规程适用于草履蚧的综合防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草履蚧草履蚧(Drosichacontrahens)又名草鞋蚧、草鞋虫、树虱子、桑虱等,属同翅目(Homoptera)蚧总科(Coccoidea)绵蚧科(Monophlebidae),是一种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刺吸式害虫。草履蚧若虫和雌成虫常成堆聚集在芽腋、嫩梢、叶片和枝干上刺吸汁液,使芽不能萌发或枝条干枯死亡。其形态特征、发生规律、生活习性见附录A。3.2阻隔防治利用草履蚧若虫上树为害、成虫下树产卵的习性,于树干设置阻隔带,将其阻隔集中消灭的防控方法。3.3防控效果防控效果(%)=[(药前平均虫口密度-药后平均虫口密度)/药前平均虫口密度]×100%。4虫口密度调查4.1调查时间1月上旬~3月中旬若虫上树期和5~6月成虫下树期,每10d调查一次DB13/T2067—20144.2调查方法4.2.1调查在寄主分布区林地内采取平行跳跃式或棋盘式取样方法,随机选取调查点,每667m2选取调查点1个,每调查点调查总株数的5%~10%,主要调查立地条件、受害树种、受害株数以及枝干每10cm2虫口密度、天敌数量,将调查结果填入草履蚧踏查记录表(见附录B中的表B.1)。4.2.2固定标准树调查在不同生境类型的草履蚧发生区,各设立标准地1块。每块选取有代表性的标准树5株,每株树按东、南、西、北4个方位,在树冠上、中、下3层各标记1个枝条。测量枝条长度、粗度,统计其上的草履蚧数量、天敌数量和被害级别。将调查结果填入固定标准地调查表(见附录B中的表B.2、B.3)。5危害程度及防治指标5.1危害程度草履蚧危害程度分为5级。见表1。表1草履蚧危害程度划分危害级别树木状况级别特征发生程度0健康木平均虫口密度0.1头/10cm2以下,无明显被害状,树木生长状况良好。轻度发生1轻微受害木平均虫口密度0.1~1.6头/10cm2,平均萌芽率大于90%,平均枝枯率小于3.5%,树木生长基本正常。2中等受害木平均虫口密度1.6~10.0头/10cm2,平均萌芽率在56%~90%,平均枝枯率在3.5%~28%。中度发生3严重受害木平均虫口密度在10~24头/10cm2,平均萌芽率在56%以下,平均枝枯率在28%~52%。重度发生4濒死木平均虫口密度在24头/10cm2以上,春天树木难以萌芽,停止危害后平均枝枯率大于52%,林木长势衰弱,濒于枯死,个别出现整株枯死。5.2防控指标经踏查或标准树调查,当草履蚧发生平均虫口密度<1.6头/10cm2时,要加强虫情监测,并进行局部防控;当发生程度为平均虫口密度≥1.6头/10cm2时,要运用各种措施进行综合防控。6防控措施6.1加强检测不采用带虫苗木。6.2阻隔防控阻隔防控包括阻止若虫上树和成虫下树产卵两个环节,主要对有主干的树木采用胶环阻隔、塑料布阻隔、毒环截杀三种方法。2DB13/T2067—201436.2.1胶环阻隔将废机油5份用大铁锅加热后加入1份羊毛脂,待羊毛脂溶化后停止加热,冷却后即可使用。在距树基30cm~50cm处,均匀涂抹宽10cm~15cm的闭合环。每天早晚清扫树干基部的草履蚧虫体,集中销毁。6.2.2塑料布阻隔若虫出土上树前,在树干距树基30cm~50cm处,先用泥把树干裂缝抹平或将树干的老皮刮去,再将塑料布裁成宽30cm~35cm绑扎于树干上,使其上下口成喇叭状。绑扎要紧。每1d~2d用人工或药物方法清除被阻隔虫体,药剂可选用溴氰菊酯或者其他触杀剂。6.2.3毒环截杀6.2.3.1截杀环做法在距树基30cm~50cm处做截杀环,环宽20cm~30cm。先绑塑料布,再绑无纺布,最后刷兑过药的机油,机油与药的配比为5:1。6.2.3.2上树前截杀2月上旬在树干上做截杀环。初孵若虫上树高峰期视截杀环下方虫量多少,适当喷药。6.2.3.3下树前截杀5月上旬雌虫下树前做截杀环。成虫下树高峰期视截杀环上方虫量多少,适当喷药。6.2.3.4药环补药视树木的虫量5d~6d对药环进行一次补药。6.3人工防控草履蚧下树之前,在被害树干周围挖一个宽30cm、深20cm的环状沟,在沟内填入杂草诱集草履蚧成虫产卵并销毁;冬春两季要对树盘表土深翻暴晒,消灭草履蚧卵块;用硬毛刷和刮刀除去枝干上的虫体、破坏隐蔽场所;在雄虫化蛹期、雌虫产卵期,清除树体、地面、墙面等处的虫体。清除的虫、卵及带有虫卵的枯叶、枯草等要集中销毁。6.4生物防控草履蚧的主要天敌有黑缘红瓢虫、红环瓢虫、大红瓢虫等,在天敌大量出现期少用化学农药。6.5化学防控6.5.1防控原则加强预测预报,做到有针对性的适时用药。必须使用化学农药时,采用高效低毒农药。严格执行GB4285和GB8321.1~GB8321.6;对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交替使用和合理混用;严格按使用浓度施用,施药力求均匀周到。6.5.2树上喷药若虫上树后,可选用10%吡虫啉1000~1500倍、2.5%溴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或其他触杀剂喷雾防治。DB13/T2067—20146.5.3树干注射对高大树木,如若虫已大量上树为害,无法喷药防治的采取打孔注射内吸剂的方法开展防治,用手钻在树基部打两个不同方位的孔,斜度45度,孔深2厘米左右,向孔内注入20%吡虫啉30倍液等内吸剂并用泥封口,用药量为干径4ml~6ml/10cm。7树上喷药防治效果调查7.1调查方法按照4.2的调查方法进行。7.2防控效果评定施药后7d~15d防控效果达到90%以上为合格,未达到的进行补治。4DB13/T2067—20145AA附录A(资料性附录)草履蚧的生物学特性A.1导言本附录给出了草履蚧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的描述。A.2草履蚧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达10mm左右,背面棕褐色,腹面黄褐色,被一层霜状蜡粉。触角8节,节上多粗刚毛;足黑色,粗大。体扁,沿身体边缘分节较明显,呈草鞋底状;雄成虫体紫色,长5mm~6mm,翅展10mm左右。翅淡紫黑色,半透明,翅脉2条,后翅小,仅有三角形翅茎;触角10节,因有缢缩并环生细长毛,似有26节,呈念珠状。腹部末端有4根体肢;卵初产时橘红色,有白色絮状蜡丝粘裹;若虫初孵化时棕黑色,腹面较淡,触角棕灰色,第三节淡黄色;雄蛹棕红色,有白色薄层蜡茧包裹,有明显翅芽。A.3生活史及习性草履蚧每年1代,以卵在土中越夏和越冬。越冬形态是以白色卵囊内的卵,卵囊主要集中在枯枝落叶、砖头瓦块、土块、建筑物等各处缝隙中;2月份出蛰,上树高峰为2下旬至3月上旬;4月中下旬雄若虫老熟。开始下树向下爬到中下部准备化蛹,找各种缝隙做茧化蛹。往往是许多白茧聚集成堆,4月下旬至5月上旬雄虫羽化,带翅的雄成虫飞到树上寻找无翅的雌成虫交尾,交尾后的雌成虫身体迅速膨大;5月上旬部分草履蚧雌成虫开始下树寻找产卵场所,雌成虫下树高峰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基本下树完毕。雌成虫所产的卵有白色蜡丝包裹成卵囊,每囊有卵100多粒。A.4危害症状草履蚧危害法桐、杨树、香椿、海棠、樱花、无花果、紫薇、月季、红枫等多种花木,尤其城市园林树木受害严重;若虫和雌成虫常成堆聚集在芽腋、嫩梢、叶片和枝杆上,吮吸汁液危害,受害严重的树往往会推迟发芽或无力发芽,造成植株生长不良,早期落叶。DB13/T2067—2014BB附录B(资料性附录)草履蚧调查记录表表B.1草履蚧调查记录表调查地点:区县乡镇村调查地块面积(hm2):调查代表面积(hm2):海拔:坡向:坡度:土壤类型:树种:植被种类:虫态:调查人:调查时间:年月日树种树龄(a)调查株数(株)受害株数(株)枯死株数(株)萌芽率枝枯率虫口密度头/10cm2天敌种类和数量备注表B.2草履蚧若虫期调查表调查地点:区县乡镇村树种:树龄:平均树高(m):平均胸径(cm):调查人:调查时间:年月日标准株号若虫数天敌种类和数量物候备注表B.3草履蚧成虫期调查表调查地点:区县乡镇村树种:树龄:平均树高(m):平均胸径(cm):调查人:调查时间:年月日标准株号成虫数天敌种类和数量物候备注雌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本文标题:DB13T 2067-2014 草履蚧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961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