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2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考纲考情考向知识网络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019全国Ⅲ卷,11题2019海南卷,18题2017全国Ⅰ卷,1~3题2017全国Ⅰ卷,37题2016全国Ⅰ卷,10~11题2014大纲卷,4~5题2013全国Ⅰ卷,4、6题2013全国Ⅱ卷,8题多以区域分布图、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等形式提供地理相关信息,考查自然带的分布及地域分异规律、非地带性现象。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考点一-3-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水平地域分异规律1.自然带的形成和特点(1)成因。(2)特点: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考点一-4-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考点一-5-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1)同类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一定相同。在中纬度地区,大陆的东西两岸可能都是典型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但大陆西岸对应的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东岸对应的则是温带季风气候。(2)同一种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一定相同。在中纬度的内陆地区,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出现了两种自然带,一为温带草原带,二为温带荒漠带。(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4)在亚热带气候中,地中海气候对应的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或季风性湿润)气候对应的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考点一-6-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3.主要陆地自然带名称分布地区主要特点典型类型森林自然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生产量最大热带雨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等草原自然带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以草本植物为主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荒漠自然带干旱地区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很少,生态系统脆弱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考点一-7-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4.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典型地区图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太阳辐射低纬和高纬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变化海陆分布中纬度地区考点一-8-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019河北辛集月考)读气候、植被和土壤分布模式图,完成第1~2题。考点一-9-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1.与图中“暖湿气候”相对应的植被主要有()A.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C.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2.“砖红壤→红色栗钙土→红色棕钙土→荒漠土壤”的变化过程体现出的规律及影响因素分别是()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热量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水分C.垂直分异规律、热量D.地方性分异规律、海陆分布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区域范围大致相同,与图甲中“暖湿气候”相对应的植被主要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项正确;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属于热湿气候;亚寒带针叶林属于冷湿气候。第2题,“砖红壤→红色栗钙土→红色棕钙土→荒漠土壤”的变化过程,湿度变化由湿到干,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体现出的规律是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B项正确。答案解析关闭1.A2.B考点一-10-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图解法掌握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特点、成因及分布考点一-11-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方法技巧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1)在分析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考点一-12-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在分析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考点一-13-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1.(2019全国Ⅲ卷,11)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公路南端海拔约1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是()A.针叶林带B.山地草原带C.高寒草甸带D.灌丛荒漠带答案解析解析关闭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海拔较低,水汽受地形抬升作用小,降水少,故其所处的自然带为灌丛荒漠带,D项正确。该公路北端750米处水分条件差,无法适应针叶林生长,A项错误。山地草原和高寒草甸生长在高海拔地区,B、C两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D考点一-14-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2019海南卷,18)锡林河是流经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一条内流河。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00毫米,降水集中在6—8月,4月存在春汛,但伏汛不明显。该区域典型的自然景观是()A.森林B.草原C.荒漠D.湿地答案解析解析关闭该地降水量约为300毫米,位于我国半干旱地区,典型植被为草原,B项正确;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典型植被一般为森林,低于200毫米的地区,典型植被一般为荒漠,A、C两项错误;区域典型的自然景观一般为森林、草原和荒漠,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B考点一-15-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垂直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水热条件分布特征延伸方向大致沿等高线更替方向从山麓到山顶考点二垂直分异规律考点一-16-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主导因素水热条件一般规律④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以及山顶与山麓之间的相对高度有关。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考点一-17-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1.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的变化(1)热量差异很大。一般来说,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约0.6℃。(2)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的规律变化。因此,有些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北坡云杉林出现在山腰。考点一-18-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2.雪线及雪线高度的影响因素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影响雪线高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温度(热量或纬度)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雪线分布高度总趋势由低纬向高纬递减降水因素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地貌因素坡度越大,积雪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缓坡则雪线偏低;阳坡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线位置偏高,阴坡则相反考点一-19-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季节因素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全球变暖,使雪线上升;臭氧层破坏,使雪线上升;沙漠化造成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考点一1.该山脉可能是()A.秦岭B.昆仑山脉C.太行山D.喜马拉雅山脉2.该山脉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热量B.水分C.水热D.土壤3.与北坡相比,该山南坡()A.降水丰富,自然带数量多B.热量充足,自然带数量多C.相对高度小,自然带数量少D.蒸发量大,自然带数量少-20-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018山西太原期末)下页图示意我国某山脉北坡垂直自然带的变化。读图,完成第1~3题。常考图形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根据题意,该山脉北坡山麓自然带基带是暖温荒漠带,因此判断该山地位于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排除位于东部季风区的山地(A、C两项);根据海拔排除D项。故选B项。第2题,影响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是水热条件的变化。该山脉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依次为荒漠—草原—森林草原—草甸—冰雪,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水热状况。第3题,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数量越多。与北坡相比,昆仑山南坡相对高度小,自然带数量少。答案解析关闭1.B2.C3.C考点一-21-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1.垂直自然带谱与纬度、海拔的关系示意图考点一-22-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2.垂直分异规律的判读技巧(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考点一-23-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3)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全年大部分时间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海拔高于北坡;南半球反之。如下图所示。(4)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考点一-24-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5)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①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②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考点一-25-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017全国Ⅰ卷,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常考图形考点一-26-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上图)。常考图形考点一-27-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常考图形考点一-28-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思维流程第(1)(2)题:根据题意转换为下图。第(3)题:常考图形考点一-29-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第(4)题:常考图形考点一-30-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常考图形考点一-31-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常考图形之14]山地垂直自然带示
本文标题:2021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四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2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963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