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考纲考情考向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19全国Ⅰ卷,37题2019全国Ⅲ卷,7~8题2019海南卷,21(2)(3)题2018海南卷,3题2017全国Ⅲ卷,7~9题2016全国Ⅰ卷,37题2016全国Ⅲ卷,10~11题2016海南卷,22题2014全国Ⅰ卷,7~9题2014全国Ⅱ卷,8~9题2014海南卷,21题多渗透到区域案例中作为一种地理思维方法和地理素养考查,多以综合题的形式呈现,分析涉及整体性原理的某区域地理环境问题,近几年分值有所提高-4-知识网络考点一-5-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1)表现: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变化,如温室效应增强。(2)要求: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考点一-6-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3.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土壤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1)成土母质与土壤。岩石风化→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最初来源→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较细,含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铁、锰、镁、钙含量高于酸性岩(2)气候与土壤。①寒冷气候→微生物分解慢→有机质积累多。②从干燥的荒漠或寒冷的苔原,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风化壳逐渐加厚。考点一-7-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3)生物、人类活动与土壤。(4)地形与土壤。①山区,导致土壤发生垂直分化。②陡峭山坡,很难发育深厚土壤;平坦地区,发育深厚土壤。③阳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蒸发大,水分比阴坡差。④迎风坡:水分比背风坡好。考点一-8-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2019浙江绍兴模拟)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页图所示的过渡关系。据此完成第1~2题。1.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成土母质B.气候C.生物D.地形2.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A.赤红壤B.砖红壤C.红壤D.黄壤BB考点一-9-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解析:第1题,成土母质经岩石风化形成的土壤影响土壤类型,但不是富铝土最主要成因,A项错误;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体铝硅酸盐矿物受强烈分解,使得氧化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其形成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B项正确;生物因素对不同类型土壤形成的影响差不多,C项错误;富铝土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因素会影响其形成,但不是主因,D项错误。第2题,湿热气候促进矿物分解,更易形成富铝土。红壤、赤红壤分布区,热量较低,气候干燥,土壤铁、铝含量较少,A、C两项错误;根据热量和干湿变化规律判断,南方地区气温较高,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湿润,所以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砖红壤,B项正确;黄壤分布的纬度较高,热量较低,铁、铝含量较少,D项错误。考点一-10-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1.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常考图形考点一-11-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如下表所示。常考图形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作用、熔融作用考点一-12-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简图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太阳能化学能热能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常考图形考点一-13-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意义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常考图形考点一-14-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2019全国Ⅲ卷,7~8)近年来,位于高纬度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第1~2题。1.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2.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DC考点一-15-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思维流程第1题:高纬气候变化→越年积雪面积减少→积雪融化→土壤水分含量增加→洼地积水→洼地、草地转化为湿地。第2题:A,高纬度西伯利亚地区→热量不足→不适合森林生长;B、C、D,气候变暖→冻土融化→地表水增多→平地积水少→难形成寒漠。考点一-16-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2017全国Ⅲ卷,7~9)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第3~5题。考点一-17-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3.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A.递减B.先减后增C.先增后减D.递增4.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水体营养盐B.太阳辐射C.水体含沙量D.洋流流向5.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常考图形DCA考点一-18-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解析:第3题,用图例对照图像→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由小到大。第4题,文字信息“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长江带来的营养盐从河口向外逐渐减少→与浮游植物西少东多不相符,A项错误;图示海域纬度、天气差异不大→太阳辐射差别小,B项错误;图示海域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沿岸流应该是向北流→与浮游植物东多西少不吻合,D项错误;夏季长江径流量大,搬运泥沙能力强→河口附近含沙量大→海水透明度低→表层以下海水光照少、温度低→浮游植物数量少;离河口越远→含沙量越少→海水透明度越高→表层以下海水光照多、温度高→浮游植物数量多,C项正确。第5题,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水温呈正相关→冬季图示海域水温降低→浮游植物总量减少。与夏季相比,冬季长江处于枯水期→带来的泥沙量减少→河口处水体透明度增加,光照增强→浮游植物密度高值区向西即向陆地方向移动。考点一-19-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常考图形之13]地理景观图地理景观图是反映地理事物或现象空间分布、形态特征的实物景观图像,多为地理景物素描图或照片。通过景观图可以显示制图区域各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便于人们对制图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如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景观图,反映了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及植被等自然特征。考点一-20-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考点一-21-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判读方法]1.定特征:确定景观图表示何种地理要素或说明什么地理现象,找出标志性景观,分析景观反映的地理特征,由此对景观图所处区域进行空间定位。如图甲所示地形崎岖,相对高度很大,属于山区;图乙所示为山清、水秀、石美的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图丙所示为沟谷发育的黄土高原;图丁所示为地势起伏和缓的江南丘陵。2.找联系:分析景观图中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阐释景观成因;根据现有景观推知过去或预测未来,注重地理过程性分析。如图乙所示桂林山水是在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深厚的石灰岩地区经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形成的。考点一-22-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3.地与人:以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探究某自然景观条件下人类活动的合理性(开发利用方式),或推测某人文景观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背景。如图丙所示黄土高原因流水侵蚀强烈,沟谷发育,水土流失严重,因此要以水土保持为核心,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农林牧综合发展,实现区域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考点一-23-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2)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3)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协调。考点一-24-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行道树是指种在道路两旁及分车带,给车辆和行人遮阴并构成街景的树种。下图为一摄影爱好者在我国北方某城市朝正西方向拍摄的道路景观图。读图,完成第1~2题。1.图中行道树落叶有明显的时间差异,且空间上间隔分布明显,原因是()A.落叶较晚的树所处土层较厚B.落叶较晚的树附近水分较好C.树种不同,对环境适应有差异D.周围路灯照射,光照时间较长2.该地区行道树以耐旱、耐寒的法国梧桐为主,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可变性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图中小范围内土层、水分等差异小,对树叶落叶时间差异影响小,A、B两项错误;图中显示,该道路两侧的树种相同,C项错误;图中靠近路灯的行道树落叶较晚,远离路灯的行道树落叶较早,每棵行道树接受光照的时间不同,造成其生长状况略有差异,D项正确。第2题,我国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纬度较高,冬季气温较低,且降水相对较少,因此适宜种植耐旱、耐寒的法国梧桐,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解析关闭1.D2.A考点一-25-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的案例分析整体性的表现举例说明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考点一-26-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整体性的表现举例说明意义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考点一-27-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整体性的表现举例说明意义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考点一-28-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1.(2018海南卷,18)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含的地理原理主要是()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答案解析解析关闭“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
本文标题:2021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四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1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963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