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32∕T 2853-2015 农作物品种试验技术规范 水稻
ICS65.020.20B22备案号:47737-2015DB32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2853-2015农作物品种试验技术规范水稻RegulationsfortheTrialtechnologyofCropVarietiesRice2015-10-20发布2015-12-20实施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2/T2853-2015I前言为规范我省水稻品种试验技术和方法,保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质量,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结构和编制》进行编写本规范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规范由江苏省农业委员会提出。本规范起草单位: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许明宋锦花林一波吉建安戴正元盛生兰徐大勇滕友仁DB32/T2853-20151农作物品种试验技术规范水稻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江苏省水稻品种试验的术语和定义、试验设置、试验田选择、田间设计、栽培管理、记载、抗性鉴定、米质检测以及试验总结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江苏省水稻品种试验,包括预备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品种比较试验、引种试验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4404.1—2008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GB/T17891—1999优质稻谷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试验品种testingvariety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遗传性状相对稳定,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具有适当名称的水稻品种(品系)群体。本标准中的试验品种包括常规水稻和杂交水稻。3.2对照品种checkvariety通过国家或本省审定,生产上或特征特性上具有代表性,在规定的适宜种植区域内与试验品种作比较的品种。3.3品种试验varietytrial包括预备试验、区域试验以及生产试验。其中,预备试验和区域试验是根据农业区域划分,选择有代表性的不同地点、土壤特点、气候条件的试点,按照统一的试验方案和技术规程鉴定试验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稻米品质、抗逆性及其他重要特征特性,从而确定品种的利用价值以及适宜种植区域的试验,预备试验1年,区域试验一般2年,特殊情况下可延长至3年。生产试验是在区域试验的基础上,在接近大田生产的条件下,对品种推广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等进一步验证的试验,年限为1年,特殊情况下可延长1天。DB32/T2853-201524试验设置4.1试验组别杂交中籼组、中熟中粳组、迟熟中粳组、早熟晚粳组、杂交晚粳组、杂交中粳组4.2试验点4.2.1试验点的选择:生态条件与耕作方式具有代表性,试验条件和技术力量能满足试验要求。4.2.2试验点的数量:一个试验组预备试验点4-5个,区域试验点10个,生产试验点数量不少于区域试验点数量。5品种5.1品种的申请、参试和总结按照《江苏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规定》的要求进行。5.2品种数量:区域试验一个试验组以6个~12个(不包括对照品种),一般不超过14个。5.3种子质量:试验品种、对照品种的种子必须达到国标一级良种标准、无检疫性病虫草害,供种前不得以药剂处理种子。5.4对照品种设置:一组试验设1个对照品种,根据需要可增设1个辅助对照品种。6试验田选择试验田选择地势平坦,灌排方便,形状规正、大小合适、肥力均匀且具有代表性的田块,无禽畜危害,无检疫性病虫草害,肥力中等偏上且均匀,茬口一致。7田间设计7.1试验设计:区域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0.02亩;预备试验采用间比法排列,一般每隔5个品种设一对照,同一条畦上首个、末尾小区均应为对照;生产试验采用大区随机排列,2次重复,面积不小于0.5亩,一组试验一般应在同一田块进行,如确需在不同田块进行,每一田块均应设置相同对照品种,试验品种与同一田块对照品种比较。7.2小区形状与方位:小区长方形,长宽比2-3:1,长边应与试验田实际或可能存在的肥力梯度方向平行。7.3保护行设置:试验田四周均应设置保护行,保护行不少于4行,种植对应小区品种。7.4操作道设置:小区间及试验与保护行间应留0.4-0.5m宽的操作道。8栽培管理8.1无论秧田、本田,均应精耕平整,有机肥必须完全腐熟。8.2根据根据试验方案要求确定播种量和播种期,粳稻播种前一律浸种处理,防止种传病害,同一组试验所有品种必须在同一天播种。8.3适宜秧龄移栽,一般采用人工手插,也可采用塑盘进行穴播等移栽方式,不采用直播、抛秧等方式。各试验组一律按照重复拉线定点栽插,各小区按8-12行区栽插,杂交稻行株距0.3×0.13m,常规DB32/T2853-20153稻行株距0.25×0.13m,杂交稻每小区333穴,每亩1.67万穴,常规稻每小区400穴,每亩2万穴。移栽后应及早进行查苗补缺。8.4试验过程中不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8.5试验过程中应按试验方案要求对病、虫、草害进行防治,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止畜禽危害。8.6同一区组的每一项操作(如播种、栽秧、施肥、治虫等)应在同一天内完成,施肥力求均匀一致,分小区定量施用。每亩施肥量(包括基肥、追肥),亩施纯氮15-18公斤。8.7按品种的成熟期适期收获。9观察记载根据试验记载本规定的要求进行观察填写,详见附件。10抗性鉴定10.1鉴定项目:粳稻主要鉴定稻瘟病、条纹叶枯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籼稻主要鉴定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10.2种子提供:由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统一提供。10.3鉴定机构:由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指定的专业鉴定机构。10.4鉴定时间:与本年度组织的品种试验同步进行鉴定。10.5抗性评价:根据参试品种当年的鉴定结果,对每一个试验品种分别作出定性评价。11相关鉴定与检测由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指定的专业机构检测。种子或样品由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统一提供。11.1品质检测检测项目: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以及粳稻品种食味等。11.2品种真实性鉴定检测方法:SSR指纹图谱标记技术以及田间种植鉴定。11.3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以下简称DUS测试)DUS测试与区域试验同步,由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在区试第一年时统一提供,第二年供样测试。12汇总总结12.1苗期小结内容包括参试品种,小区排列,播种、移栽期,秧田管理,秧苗素质等。12.2后期总结:DB32/T2853-2015412.2.1试验概况:概述试验目的、试验点的地理分布、品种数量、田间设计、播种移栽期、栽培管理、气候特点、抗性鉴定、米质检测以及数据质量控制等基本情况。12.2.2结果分析:——产量:包括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丰产性分析品种产量的平均表现及品种间的差异,采用联合方差分析以及进行差异显著性多重比较。稳产性和适应性结合品种在各试验点相对于对照品种的产量表现综合分析。——生育期:分析各试点品种全生育期与对照品种的差异。——主要农艺性状:分析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平均表现及品种间的差异。——抗性:以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指定的机构鉴定结果为主要依据。——米质:以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指定的机构检测结果为主要依据。——DNA指纹图谱检测:以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指定的机构检测结果为主要依据。12.2.3品种综合评价:根据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汇总分析结果,对参试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抗性、米质等做出综合评价,并说明其主要优缺点。12.3数据处理各试验点的原始小区产量数据处理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该试验点数据不纳入汇总:a)试验的田间设计未按试验方案执行;b)由于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参试品种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而严重影响试验结果;c)试验点产量数据误差变异系数超过15%;d)试验数据不真实及其它严重影响试验质量和客观性、真实性。e)剔除明显异常的其他试验数据。DB32/T2853-20155AA附录A(资料性附录)水稻品种试验记载项目与标准1试验概况1.1参试品种情况包括:品种编号、供种单位、收到种子日期、种子数量以及备注等内容1.2田间种植情况图描述品种的田间分布情况1.3试验田土壤状况1.3.1土壤质地:按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填写。1.3.2土壤肥力:分肥沃、中上、中、中下、差5级。1.4秧田1.4.1种子处理:种子药剂处理等措施以及药剂名称与浓度。1.4.2育秧方式:水育、旱育、塑盘育秧等方式。1.4.3播种量:秧田净面积播种量,以千克/公顷表示。1.4.4施肥:日期及肥料名称、数量。1.4.5田间管理:除草、病虫防治等日期及药剂名称与浓度。1.5本田1.5.1前作:作物名称及种植方式等。1.5.2耕整情况:机耕、畜耕、耙田等日期及耕整状况。1.5.3试验设计:设计方法、排列方式及重复次数。1.5.4小区(大区)面积:实栽面积,以平方米表示,保留1位小数。1.5.5行株距:以厘米×厘米表示。1.5.6小区行数:实栽行数。1.5.7小区穴数:实栽穴数。1.5.8每穴苗数:计划每穴栽苗数。1.5.9保护行设置:品种及行数。1.5.10基肥:日期、肥料名称及数量。1.5.11追肥:日期、肥料名称及数量。DB32/T2853-201561.5.12病、虫、鼠、鸟等防治:日期、农药名称或措施及防治对象。1.5.13其它田间管理措施:除草、耘田、搁田等措施及日期。1.6气象条件:试验期间气候概况及特殊气候因素对试验的影响。1.7异常情况说明:如病虫灾害、气象灾害、鸟禽畜害、人为事故等异常情况及其对试验的影响,声明试验结果可否采用。2试验结果2.1生育期2.1.1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2.1.2移栽期:实际移栽日期,以月/日表示。2.1.3始穗期:10%稻穗露出剑叶鞘的日期,以月/日表示。2.1.4齐穗期:80%稻穗露出剑叶鞘的日期,以月/日表示。2.1.5成熟期:籼稻85%以上、粳稻95%以上实粒黄熟的日期,以月/日表示。2.1.6全生育期:播种次日至成熟之日的天数。2.2主要农艺性状2.2.1基本苗:区域试验移栽返青后在第Ⅰ、Ⅲ重复小区相同方位的第三纵行第三穴起连续调查10穴(定点),包括主苗与分蘖苗,取2个重复的平均值;生产试验分品种调查两个有代表性的查苗单元(定点),每个单元20穴,包括主苗与分蘖苗,取两个单元的平均值。折算成万/hm2表示,保留一位小数。2.2.2最高苗:分蘖盛期在调查基本苗的定点处每隔3天调查一次苗数,直至苗数不再增加为止,取两个重复(单元)最大值的平均值。折算成万/hm2表示,保留一位小数。2.2.3分蘖率:(最高苗基本苗)/基本苗×100,以百分率表示,保留1位小数。2.2.4有效穗:成熟期在调查基本苗的定点处调查有效穗,抽穗结实少于5粒的穗不算有效穗,但白穗应算有效穗。取两个重复(单元)的平均值。折算成万/hm2表示,保留一位小数。2.2.5成穗率:有效穗/最高苗100,保留一位小数。2.2.6株高:在成熟期选有代表性的植株10穴(生产试验20穴),测量每穴之最高穗,从茎基部至穗顶(不连芒),取其平均值,以厘米表示,保留1位小数。2.2.7群体整齐度:根据长势、长相、抽穗情况目测,分整齐、中等、不齐3级。2.2.8杂株率:试验全程调查明显不同于正常群体植株的比例,保留1位小数。2.2.9株型:分蘖盛期目测,分紧束、适中、松散3级。2.2.10长势:分蘖盛期目测,分繁茂、中等、差3级。DB32/T2853-201572.2.11叶色:分蘖盛期目测,分浓绿、绿、淡绿3级。2.2.12叶姿:分蘖盛期目测,分挺直、中等、披垂3级。2.2.13熟期转色:成熟期目测,根据叶片、茎秆、谷粒色泽,分好、中、差3级。2.2.14粒色:颖壳的颜色有黄、紫、棕、褐、红、条斑等色。2.2.15倒伏性:分直、斜、倒、伏4级。直:茎秆直立或基本直立;斜:茎秆倾斜角度小于45度;倒:茎秆倾斜角度大于45度;伏:茎穗完全伏贴于地。2.2.16落粒性:成熟期用手轻捻稻
本文标题:DB32∕T 2853-2015 农作物品种试验技术规范 水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968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