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知识 整合建构 选修模块1课件 人民版
专题知识整合建构考点一-2-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封建化或调整封建社会内部矛盾商鞅变法——奴隶主与新兴地主阶级孝文帝改革——鲜卑族内部王安石变法——封建王朝与官僚主义解决资本主义与封建生产关系的矛盾俄国农奴制改革——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农奴制度明治维新——资本主义与幕府统治戊戌变法——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制度考点二-3-一、对重大历史改革的全面把握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改革史。2.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局部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的彻底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考点二-4-(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①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②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洋务运动。③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考点二-5-3.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社会矛盾等)、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考点二-6-4.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仍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考点二-7-(2)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①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②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③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④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⑤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考点二-8-对点训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1906年11月开始,清政府参照西方“三权分立”的模式,把“刑部著改为法部,专任司法;大理寺著改为大理院,专掌审判”……清末政府仿照外国资本主义大陆法系国家的司法体制,在各级审判机关内部设立检察厅专门负责刑事案件的侦查和公诉,开创了在中国司法体制上实行控审分离的先河。中国传统的诉讼审判机制中无独立的诉讼法体系,又无明确的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的区分。在清末变法过程中,沈家本通过考察和研究东西方各国的法律制度,提出首先要区分民诉、刑诉的主张……中国古代按照“有罪推定”原则,无视法律当事人的权利,实行纠问式审判方式。清末政府通过《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以及其后几部法律,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法和律师制度,被告人有权对自己所受到的控诉进行辩护,并随时可以自己选择或由法定代理人为其选任辩护人。——摘编自刘哲《清末司法的近代化变革》考点二-9-(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司法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司法改革存在的弊端。参考答案(1)特点:司法审判专业化、独立化;借鉴西方司法模式;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推崇律师辩护制度。(2)弊端:建立和管理模式流于形式;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在君主专制体制下,无法保障司法审判的公正与公平。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归纳概括即可。第(2)问可以从君主专制制度下缺乏权力制衡等角度分析。考点二-10-二、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1.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做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考点二-11-2.规律性认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所以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4)分析改革成败的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本国国情的改革之路。考点二-12-对点训练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2年6月至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调整前,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11所,其中综合性院校55所,工科院校33所,师范院校12所,农林院校17所。调整后,全国高等学校减为183所,其中综合大学13所,工科院校39所,师范院校32所,农林院校29所,工科、师范、农林等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被取消。政法类在校生也从37682人下降到3830人,由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下降到2%。此外,私立大学和原教会大学全部改为公立。——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考点二-13-(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的影响。参考答案(1)特点:综合性大学大幅度减少;工程技术类专科学校大量增加;人文学科减少乃至取消;私立改为公立;照搬苏联模式。(2)影响:加强了国家对高等院校的集中统一领导;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严重阻碍了综合性大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影响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拉大了中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解析第(1)问,对比材料中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前后的状况归纳概括即可。第(2)问,可以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本文标题: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知识 整合建构 选修模块1课件 人民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968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