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九近代中国的新方向与近代化的曲折前进——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考点一-2-考点一-3-政治上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与国民党合作发动了国民革命,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基本上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遭到摧残。物质生活、交通通信事业、影视事业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发展迟缓文化上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毛泽东思想形成并得到发展,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考点一-4-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五四运动(1)背景: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北洋政府的反动统治;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主要活动: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从6月初开始,上海工人罢工,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3)特点:彻底、不妥协、群众基础广泛。(4)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考点一-5-2.中国共产党成立(1)标志: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2)内容:确立党的奋斗目标和中心任务。(3)意义:中国出现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有了全新的革命政党的领导。3.国民革命(1)国共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2)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奠定了革命继续发展的基础。(3)失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考点一-6-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国共十年对峙(1)工农武装割据①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②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2)红军长征①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②长征胜利: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考点一-7-2.抗日战争(1)日本的侵华罪行:制造大屠杀;组建“七三一部队”,研制、使用化学细菌武器作战。(2)中国军民的抗日战争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②国民党正面战场:战略防御阶段积极抗战,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会战;战略相持阶段以后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派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③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坚持敌后抗战,创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考点一-8-(3)抗战胜利: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②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考点一-9-3.解放战争(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①国共两党进行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的方针。②1946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2)人民解放战争①战略防御: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②战略反攻: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③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④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考点一-10-三、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1.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民族工业(1)较快发展①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②表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各行业普遍出现较好的发展局面。(2)沉重打击: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遭受日本侵略者、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而日益萎缩。(3)陷入绝境: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遭受美国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而陷入绝境。考点一-11-2.近代后期社会生活的变迁(1)社会习俗:服饰更加西化;饮食中西结合;婚姻仪式进一步变革。(2)交通业: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3)报刊业: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新华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4)影视业: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发展迅速并走向成熟,20世纪三四十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考点一-12-四、思想领域的新成果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开始传播: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2)进一步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1)提出: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孙中山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2)内容:增加了反帝和节制资本等内容,民权的范围扩大。(3)意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考点一-13-3.毛泽东思想(1)发展概况过程时期代表作品、观点发端国民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初步形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成熟全民族抗战时期《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确立1945年中共七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意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考点一-14-12345671.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中国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这说明当时()A.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B.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C.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D.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答案解析解析关闭鸦片战争之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与材料“1919年5月”不符,故A项错误;1919年反帝反封建斗争已经开始,故B项错误;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已经开始传播,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可知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故D项正确。答案解析关闭D考点一-15-12345672.(2019广西桂林模拟)下表为北洋政府开展的一系列旨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活动。时间外交活动结果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北洋政府声明废除与德、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执行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参加巴黎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失败1921—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再次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达成部分目标1924年中苏签订“中苏协定”,规定废除中俄间一切不平等条约等内容苏联未认真执行1925年北洋政府向国联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案,开展废约外交失败考点一-16-1234567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北洋政府()A.开启了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B.努力通过外交维护国家利益C.盲目追随欧美国家外交立场D.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由表格内容可知,北洋政府自1917—1925年进行了一系列外交活动,意在废除外国列强在华的不平等特权,说明北洋政府努力通过外交维护国家利益,故选B项;近代外交是相对于传统华夷外交而言,清政府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便开启了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排除A项;由表格中北洋政府多次提出了取消包括英美在内列强的在华特权,说明北洋政府并未盲目追随欧美国家外交立场,排除C项;北洋政府虽然进行了一系列外交活动,意图废除列强的不平等特权,但因为中国国力衰弱,外交活动大多未能取得成功,说明国家实力决定国际地位,排除D项。答案解析关闭B考点一-17-12345673.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现在一般青年学者信仰马克思主义,一讲到社会主义,便主张用马克思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社会经济问题……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这反映出当时国民党()A.注重借鉴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B.丧失了领导国民革命的主导地位C.试图消除与中国共产党的分歧D.逃避现实希求在革命中得到认可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根据材料“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得出注重借鉴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1924年8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未丧失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可知没有消除与中国共产党的分歧,故C项错误;材料“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可以反映出孙中山联俄、联共的主张,表明孙中山勇于革新观念,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A考点一-18-12345674.下表是根据邹依仁所著《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整理而得出的1935年上海公共租界华人职业分布情况统计数据职业所占比重职业所占比重注释农业0.1%交通运输1.25%专门事业:工程师、科学家、律师、医生、记者、作家、会计等。杂类:传统服务行业(小商贩、洗衣、帮佣、理发等)和少量游民及帮会成员工业18.3%政府市政机关0.7%现代商业16.4%演员、运动员0.3%专门事业1.3%杂类55.3%考点一-19-1234567下列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A.上海教育发展推动华人素质的提高B.租界内华人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C.上海地区的农业经济走向衰退D.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结构多样化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材料中从事专门事业的人数仅占1.3%,说明华人总体素质并没有大幅度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是华人职业分布情况统计,无法体现华人的政治权利,且租界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国中之国”,不可能保障华人的政治权利,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1935年上海公共租界里从事农业人口的比重,无法体现上海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华人从事的职业门类多,分布在各行各业,说明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结构多样化,故D项正确。答案解析关闭D考点一-20-12345675.(2019广西南宁模拟)1939年3月,国民党对国民进行总动员宣称:“唯忠与孝实中华民族立国之大事”,昔日尽“忠”对象为君主,今日则为民族国家;今日行孝对象应由“亲亲之义而推及于同国同族之相保”。由此可见,国民党旨在()A.继承和发扬儒家的正统思想B.争取广大民众对政府的支持C.提倡忠孝观念以维护一党专制D.利用传统道德激励民族精神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材料主要反映了国民政府将传统忠君孝亲思想引申到忠于国家和孝于民族同胞,这是利用传统道德激励民族精神的表现,因此D项正确。“继承和发扬儒家的正统思想”与题意不符,A项错误。1939年前后,面对日本的全面侵华和正面战场的严重失利,国民政府将传统忠孝思想进行引申,以激励民族精神,共同反抗外来侵略,而非仅仅争取民众支持,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忠于国家和孝于民族同胞”,并非强调国民党的一党专制,C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D考点一-21-12345676.民国末期,上海市民经常拥挤在米店门口抢购大米,有人抱怨说:拿着一口袋钱买不到一口袋米。甚至有报刊以醒目标题《六十亿元值几何?仅买七十七粒米》刊出相关报道。这突出反映了()A.上海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B.不法商贩囤积居奇扰乱市场C.社会动荡推动米价居高不下D.国民政府的金融体系走向崩溃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根
本文标题: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考前必看 第3部分 专题9 近代中国的新方向与近代化的曲折前进——五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969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