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22T 2263-2015 大豆抗灰斑病鉴定技术规程
ICS65.020.01B05备案号:44984-2015DB22吉林省地方标准DB22/T2263—2015大豆抗灰斑病鉴定技术规程Ruleforevaluationofsoybeanresistancetograyleafspot2015-02-01发布2015-03-01实施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DB22/T2263—2015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董志敏、刘佳、张伟、王丽、陈亮、衣志刚。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DB22/T2263—20151大豆抗灰斑病鉴定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人工控制条件下,大豆抗灰斑病鉴定活体接种法技术中涉及的病原物接种体制备、基础设施、人工接种、田间管理和抗性调查与评价。本标准适用于大豆灰斑病抗性鉴定。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NY/T1248玉米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NY/T1857黄瓜主要病害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NY/T1858番茄主要病害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抗病性diseaseresistance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拓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3.2抗病性鉴定identificationofdiseaseresistance通过适宜技术或方法鉴别植物对特定病害的抵抗水平。3.3抗性评价evaluationofresistance根据采用的技术标准判别植物寄主对特定病虫害反应程度和抵抗水平的描述。[NY/T1248.1-2006,定义2.6]3.4致病性pathogenicity病原物侵染寄主植物引起发病的能力。[NY/T1248.1-2006,定义2.3]3.5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DB22/T2263—20152培养基medium自然或人工配制的、可以使病原体在其生长和繁殖的基质。3.6接种体inoculum用于接种以引起病害的病原物或病原物的一部分。[NY/T1857.1-2010,定义2.7]3.7人工接种artificialinoculation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将接种体置于植物体适当部位并使之发病的过程。3.8接种悬浮液inoculumsuspension用于接种的含有定量接种体的液体[NY/T1857.3-2010,定义2.10]3.9病情级别diseaseratingscale定量植物个体或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NY/T1248.1-2006,定义2.5]3.10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race病原物种内在形态上无差异,但在不同种植物和品种上具有显著致病性差异的类群。[NY/T1857.3-2010,定义2.11]3.11鉴别寄主identificationhost用于鉴定和区分特定病原物的生理小种/致病型/株系的一套带有不同抗性基因的寄主品种、品系或材料。3.12大豆灰斑病grayleafspotinsoybean大豆灰斑病由大豆尾孢菌CercosporasojinaHara所引起大豆真菌性病害,又称斑点病、斑疹病、蛙眼病。3.13病斑系数diseasespotcoefficient衡量植物病斑大小和多少的数值。4病原物接种体制备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DB22/T2263—201534.1病原物生理小种的选择选择经权威部门纯化和鉴定的大豆尾孢菌单个或多个生理小种。4.2培养基的制备4.2.1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将200g马铃薯去皮切碎,文火煮30min,滤出残渣,加入20g琼脂粉和20g葡萄糖,溶解后,补水至1000mL,每管分装5ml,121℃高压灭菌40min,摆斜面,冷却备用。4.2.2高粱粒培养基挑选大小均匀、饱满的高粱粒,清洗后浸泡一夜,文火煮40min~60min后,达到透而不烂,沥净水,装入250mL三角瓶中,装入量150mL左右,121℃高压灭菌60min,冷却备用。4.3病原菌的繁殖4.3.1一级菌大豆灰斑病菌接种于马铃薯葡萄糖琼脂试管斜面培养基,22℃~25℃暗培养7d~10d,待菌丝布满斜面培养基,停止培养,选取无杂菌的试管作为一级菌。在扩繁二级菌前,将之短暂保存于4℃冰箱,时间不可过长,以7d内为宜。同时,将生长较均匀铺满斜面培养基的试管,置4℃冰箱保存,作为以后接种的初级菌源。每3个至6个月转管培养1次,保持菌的活性。4.3.2二级菌一级菌接种于高粱粒三角瓶培养基,22℃~25℃暗培养30d~40d。待菌丝浸透高粱粒,高粱粒变黑时,停止培养。在发孢前,将之短暂保存于4℃冰箱,时间不可过长,以7d内为宜。4.4产孢及接种悬浮液制备4.4.1产孢将高粱粒二级菌摊铺于无菌的洁净瓷盘中,用灭过菌的潮湿纱布铺盖高粱粒表面,保持相对湿度60%~90%,或在80%相对湿度的人工培养箱内培养,22℃~25℃暗培养30h~48h,镜检确认产生大量分生孢子。4.4.2接种悬浮液制备清水淘洗高粱粒,分生孢子浓度调至1×105个/mL~1×106个/mL,即10(目镜)×10(物镜)视野内有10个~15个孢子,孢子悬浮液中加入蔗糖30g/L。5基础设施在抗性鉴定池或抗性鉴定圃中进行抗性鉴定:——抗性鉴定池,选择地势较高地块,建设半地下式鉴定池。鉴定池深1m,宽4m、长6m,有排水设施,有条件的可以设置喷灌设施;——抗性鉴定圃,选择距离水源较近的田间地块,最好有一定遮阴条件。设置高1m左右的钢筋架,用于接种时覆盖塑料布保湿。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DB22/T2263—201546人工接种6.1试验设计根据试验设施,采用相应的试验设计:——抗性鉴定池,盆栽所用容器内直径不小于0.25m,高度不低于0.20m,每盆5株~6株。参鉴材料随机排列,每个鉴定池设抗病和感病对照材料各1份,抗病对照为黒农55,感病对照为公交9723-6;——抗性鉴定圃,行长3.00m,垄宽0.55m,株距0.10m~0.12m。参鉴材料随机排列,每30份材料设抗病和感病对照各1份,抗病对照为黒农55,感病对照为公交9723-6。6.2播种5月末~6月上旬播种,每份参鉴材料接种前保留大小均匀一致的植株25株~30株。6.3接种方法6.3.1时间待参鉴材料生长至第4个或第5个三出复叶完全展开时,选择未来48h内无较大降雨且相对凉爽的傍晚进行人工接种。6.3.2方法采用2L超低量喷雾器均匀喷雾接种,平均每株接种菌液3mL。接种7d后,重复接种一次。6.3.3诱发条件根据试验设施,采用相应的诱发条件,将温度控制在30℃以下,相对湿度控制在60%~90%:——抗性鉴定池,接种后,立即将池底灌水约10cm,并用浸湿的布和遮阴网覆盖遮光保湿48h。温度高的时候,在上午11点至下午16点,掀开一面塑料布,通风降温;——抗性鉴定圃,接种后,立即在垄沟灌满水,用遮阴网和塑料布覆盖48h。温度高的时候,在上午11点至下午16点,掀开一面塑料布,通风降温。7田间管理7.1防虫除草及时除草和防治害虫。7.2水分管理接种48h后,根据气候条件,不定期地给予喷水或池底或垄沟灌水,尽量保持接种环境具备较高湿度。8抗性调查与评价8.1调查方法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DB22/T2263—20155接种30d~40d,调查发病情况。每份材料调查20株~25株,每株调查2个完全接种三出复叶的每片小叶的病斑大小和病斑数量,记载其权重系数(具体见表1),计算病斑系数,计算公式如下。………………………………(1)式中:DSC——病斑系数S——病斑大小权重系数N——病斑数量权重系数n——调查总株数表1大豆灰斑病抗性鉴定权重系数划分标准权重系数01234病斑大小(直径)无<1mm1mm~2mm2mm~3mm>3mm病斑数量无1个~4个5个~10个11个~19个多于20个,或较大面积连片8.2抗性分级标准根据鉴定材料的病斑系数评价抗性,抗性评价标准见表2。表2大豆对灰斑病抗性评价标准病斑系数抗性评价0免疫Immune(I)0.1<DSC≤1.0高抗HighlyResistant(HR)1.1<DSC≤3.0抗病Resistant(R)3.1<DSC≤7.0中抗Moderatelyresistant(MR)7.1<DSC≤10.0中感Moderatelysusceptible(MS)10.1<DSC≤15.0感病Susceptible(S)15.1<DSC≤16.0高感Highlysusceptible(HS)8.3鉴定有效性判断设置的感病对照品种表现为感病(病斑系数10.0)时,该批次鉴定视为有效。8.4重复鉴定鉴定材料初次鉴定为免疫、高抗、抗和中抗,需要进行重复鉴定,以病斑系数最大的作为抗性评价结果。8.5调查记载表格大豆抗灰斑病鉴定结果记载表格,如表3所示。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DB22/T2263—20156表3大豆抗灰斑病鉴定结果记载表病斑大小权重系数×病斑多少权重系数第1株……..第20株序号鉴定材料123456123456123456病斑系数抗性评价鉴定地点:接种生理小种:接种日期:调查日期:调查人:鉴定技术负责人: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DB22/T2263—20157AA附录A(资料性附录)大豆灰斑病病原物及症状描述A.1大豆灰斑病病原菌半知菌类尾孢属大豆尾孢菌,学名:CercosporasojinaHara。分生孢子梗5根~12根成束从气孔伸出,不分枝,褐色。分生孢子倒棒状,具隔膜1个~11个,无色透明,大小(24μm~108μm)×(3μm~9μm),孢子形状、大小因培养条件不同略有差异。图A.1大豆灰斑病病原菌图A.2大豆灰斑病危害症状成株叶片染病初现褪绿小圆斑,逐渐形成中间灰色至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蛙眼斑,大小2mm~5mm,有的病斑呈椭圆或不规则形,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中间生出密集的灰色霉层,发病重的病斑布满整个叶片,融合或致病叶干枯。茎部染病产生椭圆形病斑,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密布微细黑点。荚上病斑圆形或椭圆形,中央灰色,边缘红褐色。豆粒上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暗褐色,中央灰白,病斑上霉层不明显。图A.2大豆叶、荚、茎及籽粒灰斑病病症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DB22/T2263—20158BB附录B(资料性附录)大豆灰斑病菌已鉴定生理小种根据在鉴别寄主上接种后致病性表现,目前北方已确定大豆灰斑病有16个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对不同生理小种的表现如表B.1,吉林省优势生理小种为1号和7号,其次是10号和15号,5号为吉林省特有生理小种。表B.1表B.1大豆灰斑病病原菌生理小种鉴别生理小种鉴别寄主12345678910111213141516九农1号RRRSSRRRRRRRRRRR双跃4号RSSRSRRRRRRSSRRR合交69-231RSSSSRSSRRRRSRRRogdenSRSSSSSSRRSSSRRS钢5151RRRRRSRSRRRSSSSS合丰22SSSSSSSSRSRSSSRR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本标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翻印DB22/T2263—20159CC附录C(资料性附录)吉林省大豆灰斑病发生规律C.1病害循环在田间,大豆灰斑病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残体上产生的分生孢子比种子上的数量大,是主要初侵染源。种子带菌后长出幼苗的子叶即见病斑,温湿度条件适宜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但风雨传播距离较近
本文标题:DB22T 2263-2015 大豆抗灰斑病鉴定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979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