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33-T 217.7-2007 桑蚕种 第7部分桑蚕种催青技术规程
ICS65.020.20B61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DB33/T217.7-2007代替DB33/T315-2001桑蚕种第7部分:桑蚕种催青技术规程SilkwormeggsPart7:Technicalregulationofsilkwormeggsforincubation2007-03-05发布2007-04-05实施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3/T217.7-2007前言DB33/217-2007《桑蚕种》分为七个部分:——第1部分:桑蚕种质量;——第2部分:桑蚕种质量检验规程;——第3部分:桑蚕种母蛾检疫规程;——第4部分:桑蚕种繁育技术规程;——第5部分:桑蚕种冷藏保护技术规程;——第6部分:桑蚕种浸酸技术规程;——第7部分:桑蚕种催青技术规程。本部分为DB33/217-2007《桑蚕种》系列标准的第7部分。本部分替代DB33/T315-2001《桑蚕一代杂交种催青技术规程》,本部分与DB33/T315-200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扩大了适用范围,本部分也适用于各级原种的催青;——简化了术语和定义,删去了与其他部分已有规定的定义,以及“催青积温”,“补催青”的定义(见第3章);——调整了“蚕种准备”内容,仅保留了催青设施的内容(见第4章);——删除了“蚕种出库”一章,并在“蚕种催青”一章中,删除了“催青日期的确定”及“催青积温”,增加了“催青室消毒”,同时将“蚕卵解剖及胚胎识别”调整为规范性附录。(见第5章);——删除了“补催青”一章,调整了延迟发种内容,删去了非催青期的抑制(见第7章);——删除了孵化率调查方法及“资料整理与保存”一章。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本部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浙江省蚕种管理站、桐乡市蚕业管理站、海宁市蚕桑技术服务站、湖州市蚕业技术推广站。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周金钱、潘美良、朱虹、董瑞华、楼黎静。本部分所代替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3/T315-2001。DB33/T217.7-20077-1桑蚕种第7部分:桑蚕种催青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桑蚕种催青的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浙江省范围内桑蚕种的催青。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DB33/217.1-2007桑蚕种质量DB33/T217.2-2007桑蚕种质量检验规程3术语和定义DB33/217.1-2007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3.1催青把解除滞育的蚕卵,保护在合理的温度、湿度、光线、空气等环境条件下,使胚胎顺利地发育,直至孵化的过程。3.2起点胚胎蚕种可以开始催青的胚胎,一般指丙2胚胎。4催青设施4.1催青用房4.1.1要求能保温保湿,受外界气温变化影响小,便于通风换气和采光,宜于消毒。4.1.2数量根据蚕种数量而定。一般1间8m×4m×3.5m左右的催青室,可容纳8000盒~10000盒一代杂交种。4.2附属用房催青室应有温湿度控制室、蚕种解剖室,配备催青用具与物品贮藏室等附属用房。5蚕种催青5.1催青准备5.1.1催青室消毒应在催青开始前10d按蚕室蚕具常规消毒的方法,完成催青室及催青用具的消毒。并在催青开始前通过升温开窗,充分排除室内消毒残药气味和异味。5.1.2蚕种到达催青室后的处理5.1.2.1核对蚕种从冷库到达催青室后,按品种、生产单位、批次和制种期别,点清数量。同时取样调查卵量、良卵率是否符合DB33/217.1-2007的规定。DB33/T217.7-20077-25.1.2.2装架一代杂交种先将蚕种平放在催青框,摇平后放到催青架上。每一只催青框上都应标明蚕种生产单位、制种期、品种名及批次,或标明代号。原种直接将蚕连纸挂上催青架。5.2蚕卵解剖5.2.1蚕种到达时的解剖所有进催青室的蚕种,都应以制种批为单位取蚕卵样品进行解剖,以根据胚胎发育程度,确定催青用温。5.2.2催青过程中的解剖一般从丙2胚胎到戊2胚胎,每日上午7时左右解剖一次;从戊3胚胎到己3胚胎,每日上午7时左右和下午3时左右各解剖1次。5.2.3蚕卵解剖及胚胎识别蚕卵解剖及胚胎识别,按附录A规定。5.3催青标准5.3.1常规催青标准常规催青标准,见表1。表1桑蚕种常规催青标准催青日期1234567891011胚胎代号丙2丁1、丁2戊1戊2戊3己1己2己3己4己5孵化目的温度(℃)2022.5242525.5目的湿度(%)74~797676~8177~81818681~86光线自然每日感光18h全日遮光晨5~6时感光5.3.2简化催青标准简化催青标准,见表2。表2桑蚕种简化催青标准5.4环境控制5.4.1每日温湿度管理根据当日胚胎发育情况,将温湿度调至目的温湿度。一般在上午10时前调节好。注意感温均匀。5.4.2重点胚胎温度调节5.4.2.1起点胚胎蚕种到达催青室后,胚胎基本到达丙2时,将温度逐步升至20℃开始催青。催青日期1234567891011胚胎代号丙2丁1、丁2戊1戊2戊3己1己2己3己4己5孵化目的温度(℃)22.525.5目的湿度(%)7681光线自然每日感光18h全日遮光晨5~6时感光注:简化催青前段和后段温差较大,应在戊2胚胎18h后,以每小时升高0.5℃的方法逐步把温度调到25.5℃。DB33/T217.7-20077-35.4.2.2戊3胚胎当有95%以上的蚕种到达戊3胚胎时,将温度升至催青目的温度。5.4.3空气调节5.4.3.1换气时间催青换气应在室内外温差较小时进行。一般每日上、下午换气各一次,每次换气时间为10min~15min。换气时间的长短和次数,还应根据室内外温差的大小而灵活掌握。5.4.3.2换气方法室内外温差小时,可采用直接换气法。室内外温差大时,可采用间接换气法;或在换气前先升高室内温度,然后再打开门窗换气,并适当缩短每次换气时间,增加换气次数。5.4.4光线调节5.4.4.1丙2~己3胚胎催青室内光线应保持均匀一致。一般从丙2胚胎到戊2胚胎,为自然光线;从戊3胚胎到己3胚胎,每日感光18h。5.4.4.2己4胚胎己4胚胎是须进行黑暗保护的开始阶段。当有30%蚕种到达己4胚胎时,应保持室内黑暗。己4胚胎也是确定发种时间的重要阶段,一般己4后多丝量品种约经36h,中丝量品种约经24h,即可发种。同时,己4胚胎又是在有光条件下处理催青蚕种的最后阶段,应做好按订购蚕种的品种和数量发放的准备。6蚕种发放6.1蚕种分装在蚕种遮光保护前,根据发种清单将催青蚕种按要求拆零分装后分别放置,同时贴好标记。6.2发种时间一般掌握春蚕有98%以上蚕种到达己5胚胎,夏秋蚕有95%左右的蚕种到达己5胚胎时发种为宜。7延迟发种催青开始后,如遇特殊情况,必须推迟发种时,可在催青初期,或己5胚胎,采取降低催青温度,减慢胚胎发育速度的措施。7.1催青初期抑制催青初期至丁2胚胎用温度5℃,湿度75%保护,可抑制胚胎发育10d左右;或用12℃保护3d,可使发种延迟2d。在低温保护前后,均需经5h~6h的中间温度。7.2己5胚胎低温保护催青蚕种胚胎发育已超过丁2阶段,则按原标准继续催青,待全部胚胎到达己5阶段并略有苗蚁时,用温度为5℃,湿度不低于75%保护,时间尽可能短,一般应不超过5d。在低温保护前后,均需经5h~6h的中间温度。8调查孵化率每期催青结束,各催青批次均应留样调查实用孵化率。实用孵化率的调查方法,可参照DB33/T217.2-2007中5.2.3规定。DB33/T217.7-20077-4附录A(规范性附录)胚胎解剖及识别A.1胚胎解剖A.1.1样品卵采集以催青批为单位,每个批次随机确定3个~5个采样点,每个点抽取10粒蚕卵,共采集30粒~50粒。A.1.2解剖方法A.1.2.1解剖液浓度越年种、即时浸酸种用20%的KOH或NaOH溶液,冷藏浸酸种用30%的KOH或NaOH溶液。A.1.2.2解剖液温度解剖液煮沸,离开热源停止发泡时的温度,即是浸渍蚕卵的最适温度。A.1.2.3浸渍取一个批的样品卵放入铜丝网兜,先在清水中湿润后再浸入解剖液中,当卵面颜色变为赤豆色时取出。在浸渍时,应注意保持解剖液的使用浓度。A.1.2.4漂洗浸渍后的卵应立即放入清水中漂洗,充分漂净卵表残存的解剖液。A.1.2.5解剖将漂洗过的卵放在盛有清水的二重皿中,用吸管不断冲击,直至胚胎脱离卵壳。A.1.2.6整理与镜检用吸管吸取胚胎,放在载玻片上。用细毛笔除去附着在胚胎表面的脂肪球后,将胚胎放在低倍解剖镜(或体视显微镜)下镜检。每批镜检不少于20只完整胚胎。A.2胚胎识别A.2.1形态特征根据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形态上的变化,一般将胚胎划分为15个阶段,并以甲、乙、丙、丁、戊、己作代号。从甲胚胎到乙2胚胎3个发育阶段,主要为冷库保护。蚕种催青是从冷库领取丙2阶段或尚有少量丙1阶段胚胎的蚕种开始。催青期各阶段胚胎名称及主要特征,见表A.1。DB33/T217.7-20077-5表A.1催青期各阶段胚胎名称及主要特征催青日顺胚胎代号胚胎发育阶段主要特征催青前日丙1最长期前体躯伸长,头褶、尾褶更见增大,头褶凹陷明显,18个体节可以识别。1丙2最长期体躯细长,头褶发达,凹陷稍深,18个体节明显,在第1、第2体节正中约见纵沟。2丁1肥厚期体躯长大,体宽增阔,头褶边缘带方,凹陷深刻,18个体节愈见明显,纵沟全部清楚。丁2突起发生期体躯更见宽大,头褶凹陷更深,第2~第7体节开始发生突起。3戊1突起发达前期头褶先端发生1对小突起,第2~第7体节各发生1对突起。4戊2突起发达后期体躯稍短,体宽略宽,头褶及第2~第7体节各突起更加发达,第8体节以下开始发生突起。5戊3缩短期体躯显著缩短增宽,前端4个体节开始缩成头部,后端2个体节开始缩成尾部,腹部一部分突起消失。6己1反转期体躯呈S形,尾端体节向腹面弯曲。7己2反转期终了体躯全面向腹面弯曲,消化管形成。8己3气管显现期气管开始着色,蚁蚕形态初备,在胚体外缘开始出现刚毛。9己4点青期气管完成,头部呈浓黑色。10己5转青期蚁体完成,全部呈浓黑色。11孵化蚁蚕DB33/T217.7-20077-6A.2.2胚胎发育图胚胎发育图,见图A.1。丙1胚胎丙2胚胎丁1胚胎丁2胚胎戊1胚胎戊2胚胎戊3胚胎图A.1胚胎发育图DB33/T217.7-20077-7己1胚胎己2胚胎己3胚胎己4胚胎己5胚胎孵化图A.1胚胎发育图(续)
本文标题:DB33-T 217.7-2007 桑蚕种 第7部分桑蚕种催青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981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