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知识梳理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①问题:汉初郡国并存,造成封国与朝廷对抗的局面。②解决: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①问题:唐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其长官拥有地方政治、经济和军事实权,发展成为割据势力。②影响:“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知识梳理(3)宋朝①措施:军事,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政治,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监督。经济,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②影响: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有利于国家的安定与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造成后来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提示: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②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③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知识梳理(4)元朝行省制度①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②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归纳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趋势提示:①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②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知识梳理2.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②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2)魏晋: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及门下省的三省体制。(3)隋唐①措施: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②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保证了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影响深远。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知识梳理(4)宋代①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②后来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5)元朝①设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②元朝后期,宰相权势增大,有时甚至左右皇位继承。阐释政事堂提示: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年)改称中书门下,因宰相名义上即为中书门下省长官之故。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北宋就中书内省设政事堂,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二府”。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知识梳理3.选官制度的变化(1)汉代:推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采用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依靠门第步入仕途。(3)隋唐①内容: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②影响: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与启示提示: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②选拔方式:由推选到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③选官原则:逐渐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④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⑤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知识梳理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明太祖认为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2)措施: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内阁的出现(1)背景: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多。(2)过程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但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内阁”出现。③后来,内阁地位提高,大学士拥有票拟权。④张居正任首辅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3)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知识梳理拓展明代宦官专权提示:明代自成祖后,宦官权势开始增强。明初废除丞相,皇帝为强化权力,通过宦官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控制。明代特务机构,大部分由宦官控制;宦官还担任税监,充任监军等,其程度和危害较汉、唐更为严重。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知识梳理3.军机处的设立(1)清朝初年设内阁、六部,内阁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限制。(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①背景: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②职责: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③影响: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知识梳理总结图示法揭示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易错辨析1.汉代刺史与宋代通判职能不同【辨析】汉代的刺史制度是古代监察制度中有代表性的政治制度,其权力和地位低于郡守,却代表中央巡查地方,而且直接向皇帝汇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上下贯通、预防和惩治腐败。北宋监察地方的行政官员是通判,其官阶地位低于知州,却代表中央监察地方,直接对中央负责,因此通判与刺史同样具有“位卑而权重”的特点。2.元朝中央设置中书省,其职能与唐朝三省制的中书省职权相同【辨析】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3.明清内阁制是前代宰相制的延续,是法定的一级中央机构【辨析】明代以前丞相制下,丞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是“百官之首”;明代内阁制并非法定机构,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尽管有的阁臣一度大权在握,但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对皇权也难以起到实质性的制约作用。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易错辨析4.明代的内阁与英国的内阁制本质是一致的【辨析】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没有决策权;英国内阁制是在18世纪以后属于责任制内阁,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5.科举制创立后士族便消失了【辨析】科举制的创立是士族衰落,庶族兴起的产物。科举制是通过考试凭才学致仕,这使得士族势力受到削弱。此外,唐代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尤其是唐末农民战争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制度。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典例变式典例1(2017·全国卷Ⅰ)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典例变式【解析】表格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王国问题逐渐解决,因此不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更不能反映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排除A、D;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体现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排除B;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C项正确。【答案】C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典例变式变式1(2018·全国卷Ⅰ)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D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典例变式【解析】不向朝廷上贡或少上供的藩镇数量虽多,但朝廷的财政收入并不依赖藩镇,并且东南型的藩镇仍向朝廷上贡,藩镇无法控制朝廷财政收入,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各藩镇与中央之间的关系,无法反映藩镇之间攻伐不已,B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河朔型藩镇掌握了官员任免权、财权和军权,拥兵自立,不利于中央集权,C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大部分藩镇的官员任免权在朝廷手中,除河朔型藩镇外,其他几种藩镇在防御地方割据势力、守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延续唐朝的统治,D项正确。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典例变式变式2(2019·四川雅安三模)唐朝李氏属于关陇士族集团,武则天统治期间,修订《姓氏录》,禁止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等豪族通婚。这些措施()A.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清除了政治上的异己势力C.维护了关陇军事集团的利益D.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A【解析】由材料“禁止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等豪族通婚”可知通过禁止通婚的举措来削弱世家大族的权利,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故选A项;材料强调削弱地方士族权利的举措而非排除政治异己势力,排除B项;修订《姓氏录》旨在削弱士族集团,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这一举措促进社会流动,不利于阶层固化,排除D项。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典例变式典例2(2017·全国卷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解析】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并导致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A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B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C项错误;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D项错误。【答案】A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典例变式变式3(2014·全国卷Ⅱ)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B【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废丞相,设内阁制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内阁不会削弱皇权,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即使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不会影响皇权,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内阁取代六部,C项错误;内阁只是参与国家大政的顾问机构,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是受控于皇帝的,不会有失控局面,D项错误。知识梳理易错辨析典例变式基础训练能力提升典例变式变式4(2019·福建泉州二模)明朝前期,内阁成员大多是资历浅、品阶低的官员,对皇帝的旨意绝对
本文标题:2020高考历史 艺考生冲刺 第一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文明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984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