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13T 1835-2013 公路过渡段卧板组合设计施工技术规范
ICS93.080P66DB13河北省地方标准DB13/T1835—2013公路过渡段卧板组合设计施工技术规范2013-12-24发布2014-01-15实施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13/T1835—2013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河北省交通运输厅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邢台路桥建设总公司。主要起草人:李来宾、刘中林、陈大伟、郑会玺、李晓军、吕世玺、霍玉娴、王中合、石敬辉、王凤彩、石晨英、王栋梁、邢照辉、马焱、苏丹。DB13/T1835—20131公路过渡段卧板组合设计施工技术规范1总则1.0.1为适应公路建设发展的需要,防止公路桥头沉降和路面损坏,避免桥头跳车,提高行车安全性,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规定了公路过渡段卧板组合设计、施工技术要求、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1.0.3本规范适用于各等级公路。1.0.4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7640土工合成材料长丝机织土工布JTGD30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E30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F10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30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4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DB13/T1419—2011公路路面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施工技术规程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本文件。2.1过渡段是指桥梁、通道、涵洞、隧道等构造物台背后10m~50m范围内的段落。2.2共振夯共振夯实机,简称共振夯,具有600次/min~1000次/min的频率,夯头的冲击接地压强大于1.4MPa,夯头横向能左右移动到设备的任意一侧边缘,自动控制夯点间距及单点夯击时间,具备自行式控制。2.3夯实增强处理采用共振夯对已压实合格的过渡段土基再次进行夯实处理,提高土基的承载力。2.4DB13/T1835—20132卧板是指过渡段基础组合中的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板和基层组合中的钢筋(网)水泥混凝土板,座卧在基础和基层内。2.5过渡段卧板组合设计通过对过渡段的基底、基础、填土路基、路面基层进行特殊组合设计,实现水泥混凝土(结构物)与路面基层材料抗压弹性模量的渐变,防止桥头沉降的一种设计方法。3材料3.1路基用土应符合JTGF10的要求。3.2石灰、粉煤灰、水泥、石料、砂、水及外加剂等材料的技术指标应满足JTJ034和JTGF30的要求;防水卷材和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用材料,应符合DB13/T1419-2011的要求。3.3钢筋(网)应符合JTGF30的要求。4设备4.1一般规定应符合JTGF10、JTGF30、JTGF40、JTJ034和DB13/T1419-2011的要求。4.2共振夯过渡段土基夯实增强处理的主要设备,应符合设备的技术指标和性能要求。5过渡段卧板组合设计5.1过渡段类型过渡段由基底、基础、填土路基、路面组成,除岩石基底外,均应进行夯实增强处理。基底增强的处理长度自桥台向外不小于30m。桥台采用锥坡挡土设计的基底夯实增强处理,向桥下延伸至锥坡底角。宽度应宽于路基下坡脚1m。过渡段组合设计分两种类型,有桥台墙身的结构组合设计见图5.1-1,无桥台墙身的结构组合设计见图5.1-2。DB13/T1835—20133图5.1-1有桥台墙身的结构组合设计纵向剖面图图5.1-2无桥台墙身的结构组合设计纵向剖面图5.2过渡段基础设计5.2.1一般情况下基础由四部分组成见图5.2.1,岩石地基时不设垫层和防水卷材。图5.2.1基础组合结构示意图5.2.2基础自桥台向外延伸,长度应不小于25m。5.2.3基础的宽度或坡度与护坡或挡土墙一致;无护坡或挡土墙时(包括基础以下部分),基础的宽度两侧均应比坡脚宽15cm,坡度与边坡一致。基础宽度与边坡形式示意图见图5.2.3(a,b-1,b-2,c)。DB13/T1835—20134ab-1b-2c图5.2.3(a,b-1,b-2,c)基础宽度与边坡形式示意图5.2.4垫层采用石灰稳定土或石灰、粉煤灰稳定土。厚度应不小于150mm,7d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0.5MPa;防水卷材和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的技术指标应符合DB13/T1419-2011的要求;土工布材料技术指标应符合GB/T17640的要求。5.2.5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卧板应座落在常水位以上,厚度250mm~350mm。5.3过渡段路面结构组合设计5.3.1一般规定过渡段路面基层结构至少由三层组成见图5.3.1,底基层和上基层为无机结合料稳定土,下基层为钢筋(网)水泥混凝土卧板,当路面基层为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时,过渡段的基层厚度应加厚50mm。图5.3.1过渡段路面基层结构组合示意图5.3.2各结构层厚度、宽度,应与正常路段设计一致。5.3.3无机结合料稳定土强度应符合JTJ034的要求。5.3.4结构层中的钢筋(网)水泥混凝土卧板的长度应大于25m,水泥混凝土的设计强度为C25。5.4钢筋(网)水泥混凝土与台背的衔接钢筋(网)水泥混凝土卧板与台背之间应留有20mm~30mm缝隙,用沥青砂填满捣实或用灌缝胶填满,见图5.3.1。5.5过渡段各材料设计参数见表5.5。A-ADB13/T1835—20135表5.5过渡段各材料设计参数材料名称配合比或规格要求抗压模量E(MPa)抗压强度(MPa)劈裂强度σ(MPa)水泥稳定碎石4%~6%(水泥剂量)3000~4200--0.4~0.6C25水泥混凝土280kg/m3~320kg/m330000~3500025~30--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320kg/m3~330kg/m318000~240007~15--二灰土10:30:60(石灰:粉煤灰:土)2000~2800--0.2~0.3石灰土8%~12%(灰剂量)1200~1800--0.2~0.25路基土--300~450----基底土--100~250----6施工6.1施工前准备按照JTGF10、JTGF30、JTGF40、JTJ034和DB13/T1419-2011的要求进行施工前的准备。调试共振夯频率、夯点间距、单点用时、夯头的左右运行等控制指标。6.2过渡段基底夯实增强处理6.2.1基底填土前应整平压实,压实合格后应进行基底夯实增强处理:a)在压实后的地表,依据夯头直径的2~2.5倍的间距纵向划线,长度为设计长度;b)开启共振夯自控功能,夯点(夯头边缘)与台背距离20cm~50cm,沿纵向划线由外向内作业,直至中线;c)夯点应呈梅花状布置,夯点间距(夯头边缘)为夯头直径的1~1.5倍;d)单点夯击次数80~100次,采用单点用时控制;e)夯点击实深度超过10cm时,应将表面松平,压路机压实后,再重新夯实一遍。6.2.2基底为特殊路基的,按照JTGD30进行设计处理。6.3基础施工6.3.1与过渡段衔接的路基填土应留足过渡段基础长度,基础施工前应对夯实增强处理的土基表面松平10cm后压实,压实度应不小于93%。6.3.2垫层施工应符合JTJ034的要求。6.3.3防水卷材、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施工应符合DB13/T1419-2011的技术要求。6.3.4土工布应铺平,搭接宽度应不小于10cm。6.4填土路基夯实增强处理6.4.1路基填土高度大于2m时,应每填高1m~2m进行一次夯实增强处理,处理长度应不小于25m。DB13/T1835—201366.4.2路基填土分层填筑压实应符合JTGF10的要求。6.4.3路床应进行夯实增强处理,处理后的路床表面应松平10cm~15cm,用压路机压实,压实度不小于96%。6.4.4过渡段的基础和填土路基与过渡段外路基的衔接:a)过渡段基底的夯实增强处理宜在过渡段外路基填土前完成;b)先进行过渡段外路基填筑时,填土应伸入过渡段1m~2m;c)将伸入过渡段1m~2m的路基填土刨除后,再进行地基夯实增强处理;d)过渡段的路基填筑时,应对已填筑完成的路基开台阶衔接压实,台阶宽度不小于1.5m。6.4.5暗涵过渡段的填土路基与涵洞顶面持平时,对土基应进行夯实增强处理,长度应不小于10m。6.5过渡段路面施工路面基层和面层施工应符合JTGF30、JTGF40、JTJ034和DB13/T1419-2011的要求。7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7.1材料和机械设备检查验收7.1.1进场材料和机械设备应符合JTGF10、JTGF30、JTGF40、JTJ034和DB13/T1419-2011的要求。7.1.2夯实增强处理设备共振夯性能符合2.2的要求,夯点用时误差为±3s。7.2基底与基础检查验收7.2.1基底检测采用共振夯夯击法,夯点击实深度小于10cm为合格,频度为每200m2检查一处。7.2.2垫层及防水卷材、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应符合JTJ034和DB13/T1419-2011的要求。7.3填土路基检查验收7.3.1填土路基应符合JTGF10的要求。7.3.2填土路基夯实增强处理的检测,应采用共振夯夯击法,逐层检验,检查验收项目及要求见表7.3.2。表7.3.2填土路基夯实处理检查验收项目及要求项目要求检测方法检查频度击点深度小于5cm用钢板尺量纵向10m一段,每段横向按平均距离检查4个点击点距台背距离不大于50cm用钢板尺量每处检查3个点填土夯实厚度小于2m用水准仪测量纵向10m一段,每段横向按平均距离检查4个点夯点周围土体微微隆起目测纵向10m一段,每段横向按平均距离检查4个点7.4基层检查验收基层应符合JTJ034和JTGF30的要求。DB13/T1835—201377.5填缝验收7.5.1填缝处的深度、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7.5.2填料捣实为合格。DB13/T1835—20138《公路过渡段卧板组合设计施工技术规范》(DB13/T1835-2013)条文说明DB13/T1835—201391总则桥头跳车是公路工程常见的质量通病之一,严重影响着行车安全。产生桥头跳车的原因有:1桥涵基础与路基的施工工艺不同产生的沉降差异,软土地基更为明显。2公路桥涵台背施工现场条件限制及设备性能局限性,造成施工压实不到位,或压实度不足引起的完工后土基的进一步压缩密实,形成的沉降。3施工技术水平引起的沉降。由于施工人员技术水平、责任心等人为因素影响,不能严格照规范要求施工,导致的工后进一步沉降。4桥台与搭板的接缝处雨水侵蚀或地表水上涨,导致路基含水量过大而塑化,支撑强度减弱,自重压缩变形沉降或台背填土部位出现空洞,搭板脱空,引起路面沉降。5路基路面与桥(涵)面的整体组成材料的弹性模量突变差距过大,轮胎作用桥面和路面的总体压缩变形量的差异突变,缺少刚柔过度设计,在运营过程中轮压的作用进一步加大桥头的沉降量。针对上述原因采取工程措施,防止工后及公路运营过程中的桥头沉降,避免桥头跳车,提高行车安全性,制定本规范。2术语和定义2.1过渡段是指桥梁、通道、涵洞、隧道等构造物台背至一般土石方填筑路基路面之间的衔接段,过渡段的整体强度抗压回弹模量值介于桥梁和一般路段之间,并在过渡段采取了增加基础强度和保持通风干燥措施。2.3夯实增强处理采用共振夯设备对已压实合格的过渡段土基进行夯实的处理方式。中国兵器北方勘察设计研究院实验表明,共振夯对已达到压实度合格要求的路基,再进行增强处理有明显的效果,夯实的有效影响深度为3m~4m,承载力提高25%~30%,大幅减小工后的进一步沉降。3材料目前台背处理多数情况是对台背路基填料进行特殊处理或换填轻质材料,如:采用石灰稳定土加固、液态粉煤灰、轻质泡沫等。本规范对基底进行了增强处理,增设了基础,土基的填筑过程及路床均采用共振夯增强处理。从基底、基础、填土路基到基层结构的弹性模量均有大幅提高,其强度高于一般路段,因此填土路基采用一般路段土方填筑,不再更换路基填料,有利于降低工程成本。4设备4.2指定这一专用设备,一是为了解决因人为因素和施工设备的局限导致处理作业不到位,或达不到技术要求的路基,采用该设备每1m~2m夯实一遍就
本文标题:DB13T 1835-2013 公路过渡段卧板组合设计施工技术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989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