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32∕T 2275-2012 蓝藻高温堆肥技术操作规程
ICS65.080B10备案号:37052-2013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DB32/T2275-2012蓝藻高温堆肥技术操作规程Operatingrulesforhightemperaturecompostingtechnologyofcyanobacteria2012-12-28发布2013-02-28实施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2/T2275-2012前言为了高效安全地实现蓝藻资源化利用,规范蓝藻堆肥化过程中的技术、管理与实际操作,特制定本规程。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定编制。本标准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提出。本标准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组织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常志州、靳红梅、杜静。DB32/T2275-20121蓝藻高温堆肥技术操作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蓝藻藻泥高温堆肥的技术要求、操作工艺、检测规则和检测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以打捞脱水后的蓝藻藻泥为主要原料的高温堆肥生产过程及其堆肥产品的质量。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8576复混肥料中游离水含量测定真空烘箱法GB18596-2001禽畜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877有机-无机复混肥料GB/T6679-2003固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GB/T8170-2008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19524.1肥料中粪大肠菌群的测定GB/T19524.2肥料中蛔虫卵死亡率的测定GB/T24890-2010复混肥料中氯离子含量的测定NY525-2011有机肥料NY/T1168-2006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DB32/504-2002无公害农产品肥料要求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蓝藻cyanobacteria学名蓝细菌,又名蓝菌、蓝绿菌、蓝绿藻,或蓝菌门,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类单细胞藻类的统称。3.2蓝藻藻泥dewateringcyanobacteria蓝藻经过打捞、挤压脱水后形成的含水量≤92%的固态物。3.3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由蓝藻产生的一类天然毒素,一般的结构为:环(D-丙氨酸-L-X-赤-□-D-甲基天冬氨酸-L-Z-Adda-D-异谷氨酸-N-甲基脱氢丙氨酸),其中Adda(3-氨基-9-甲氨基-2,6,8-三甲基-10-苯基-6-二烯酸)是特殊的20个碳原子的氨基酸,X和Z为两种在2和4位上可变的L-氨基酸。MC-LR和MC-RR是我国水体中最常见、含量较高、毒性较大的两种变体,L和R分别代表亮氨酸和精氨酸。DB32/T2275-201223.4蓝藻高温堆肥hightemperaturecompostofcyanobacteria将蓝藻藻泥与其他有机固体物料混合堆置,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好氧发酵,发酵过程中持续5天以上达到55℃以上高温,或持续10天以上达到50℃以上高温,使蓝藻藻泥等有机物料得到较充分的生物降解,形成无害、稳定的腐殖物质的过程。3.5槽式堆肥troughcompost将物料堆放在两侧为砖墙或混凝土墙的凹槽状通道内进行好氧发酵的堆肥方式。3.6条垛式堆肥windrowcompost将物料堆成长条形的堆或条垛进行好氧发酵,两侧无分隔墙的堆肥方式。3.7翻堆turningcompostheaps利用机械或人力将堆肥物料翻动混合,将物料充分混匀、疏松,增加堆体内外气体交换的过程。4要求4.1场地要求4.1.1工程选址蓝藻堆肥处理场选址应符合NY/T1168-2006中5的规定,结合蓝藻打捞脱水处理工程就近统一选址或利用就近已有的堆肥场。4.1.2场地布局蓝藻堆肥工程处理场的场地布局应符合NY/T1168-2006中6的规定,结合蓝藻打捞脱水处理工程统一安排。4.1.3大气指标蓝藻堆肥工程处理场内外大气单项指标应符合GB3095-1996中三级标准的规定,臭气浓度应符合GB18596-2001中3.3.1的规定。4.2堆肥方式蓝藻堆肥采用槽式、条垛式等方式进行。4.3堆肥设施4.3.1相关设施堆肥设施应有收集渗透水的装置。渗透水不得随意排放,应在收集后加入二次堆肥物料中,进行堆肥处理。堆肥设施应具有良好的通风功能,有防雨顶棚,并配置保温、防渗、排水和其它相关装置。4.3.2设施参数4.3.2.1顶棚DB32/T2275-20123堆肥设施顶棚高度应不低于5m。4.3.2.2场地面积一次发酵场地面积按公式(1)计算。S=T/γ/H×d×f……………………………………………………………………………………(1)式中:S:为一次发酵场地面积,单位:㎡;T:为每天蓝藻打捞脱水后需要进行堆肥处理的藻泥数量,单位:t;γ:为蓝藻藻泥与辅料混合后的容重,单位:t/m3,通常按0.6计算;H:为堆肥发酵堆层高度,单位:m,通常为1.2m;d:为堆肥一次发酵需要的天数,按夏天25天,春秋天30天,冬天40天计算;f:为放大系数,该系数根据堆肥发酵方式、操作通道大小确定。条垛式为1.3-1.5,槽式为1.2-1.3。二次堆肥场面积为一次发酵场面积的60%。发酵时间以夏天20天,春秋25天,冬天35天为宜。4.3.2.3槽式发酵设施参数槽式发酵两侧墙体采用砖墙或混凝土墙,墙体强度应能支撑槽式翻堆机。槽宽6-10m,墙体高度1.6-1.8m,物料堆积高度1.2m,长度根据场地确定。槽式翻堆机横跨安装在两侧墙体上的轨道内。采用槽式移动自走旋耕式翻料机。4.3.2.4条垛式发酵设施参数条垛式发酵物料堆成梯形,底部宽2.5-3.0m,顶部宽1.0-1.5m,高度1.2m,长度根据场地确定。采用移动自走跨骑式翻料机。4.4堆肥物料4.4.1原料及辅料堆肥原料为经过打捞脱水后的蓝藻藻泥,适当添加农作物秸秆、风干的畜禽粪便、食用菌培养基质、米糠、麦麸、蛭石等调节辅料。4.4.2指标要求堆肥物料应符合下列指标要求:4.4.2.1含水量:55%~75%。4.4.2.2有机质含量:≥45%。4.4.2.3碳氮比(C/N):(15:1)~(25:1)。4.4.2.4pH7.0~9.0。4.4.2.5重金属含量应符合DB32/504-2002中5.5的要求。4.5腐熟度要求发酵结束经过粉碎处理,蓝藻堆肥产品技术指标应符合NY525-2011中4.2的要求,重金属的限制量指标应符合DB32/504-2002中5.5的要求;无害化要求应符合NY/T1168-2006和DB32/504-2002的规定。此外,微囊藻毒素MC-LR含量≤30μg/kg(干重),MC-RR≤15μg/kg(干重)。5蓝藻高温堆肥工艺和操作技术5.1工艺流程蓝藻高温堆肥发酵工艺流程如下:蓝藻——打捞脱水——蓝藻藻泥——添加辅料——接种腐熟剂—一一次高温发酵——翻堆——二次堆肥——堆肥腐熟——粉碎过筛——蓝藻有机肥DB32/T2275-201245.2堆肥物料处理5.2.1堆肥原料打捞、脱水至含水率≤92%的蓝藻藻泥作为高温堆肥原料,应放在指定场地,不得在堆肥场区内、外任意装卸、堆放,场区内散落垃圾必须每日清扫。5.2.2堆肥辅料在蓝藻藻泥中适量加入本规程4.4.1中的调节辅料,充分混匀,调节物料的水分、pH、C/N比等,使原料符合本规程4.4.2要求。5.3堆肥发酵过程5.3.1菌剂将堆肥物料接种有机物料腐熟菌剂,以加快发酵进程。5.3.2一次发酵将接种调制好的堆肥物料转至发酵槽中,或堆成条垛状,进行一次高温发酵。堆层高度为1.2m,时间以25-40天为宜。5.3.3温度监测发酵过程中,应定时测定堆体温度的变化情况,检测方法应符合本规程7.6的规定。当堆体温度达到55℃以上后进行翻堆,每3-4天翻堆一次。5.3.4二次发酵翻堆3-4次后将物料转入二次堆肥场进行静态发酵,每15天翻堆一次,时间≥25天。5.3.5发酵周期发酵周期应符合NY/T1168-2006规定。各季节堆肥发酵周期的最少持续天数通过种子发芽指数试验确定。夏天不宜少于40天,春秋天不宜少于50天,冬天不宜少于70天。5.4后处理发酵完毕后的堆肥必须经后处理,使最终产品水分含量小于30%,并过筛分选,应符合本规程4.5的要求。5.5分选物处理预处理和后处理过程中的分选物,可回收利用部分应作资源回收利用,非堆肥物、杂物必须先进行无害化处理,再进行填埋等最终处置。5.6包装、标识、运输和贮存包装、标识、运输和贮存按NY525-2011中7的规定执行。6检测规则6.1堆肥物料的检测蓝藻藻泥原料应每个月检测一次,检测内容应包括含水量、pH、总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重金属等,检测方法应符合本规程7的规定。6.2各工艺参数的检测DB32/T2275-20125发酵过程中各工艺参数每批次检测一次,检测内容应包括:含水量和碳氮比(C/N);每天检测堆体温度,检测方法应符合本规程7的规定。6.3肥料质量检测蓝藻堆肥的质量检测应每批次抽样检测一次,检测内容应包括:水分、总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等。6.4成品无害化指标检测蓝藻堆肥成品的无害化技术指标检测应每季度抽样检测1-2次,检测内容应包括:pH、汞(Hg)、镉(Cd)、铬(Cr)、砷(As)、铅(Pb)、氯离子(Cl-)、蛔虫卵死亡率、粪大肠菌群数、微囊藻毒素含量等。6.5种子发芽指数(GI)检测每个季节进行1-2次GI试验,以此确定堆肥的腐熟时间,及时调整每批堆肥发酵周期。7检测方法7.1数值处理本标准数值修约和极限数值的处理采用GB/T8170-2008中的方法。7.2取样蓝藻堆肥物料和堆肥成品按GB/T6679-2003的规定进行取样,最终样品不得少于1kg。7.3含水量的测定水分含量的测定按GT8576中的方法进行,分别测定鲜样和风干样的含水量。7.4养分指标和pH的测定总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的测定分别按NY525-2011中5.2、5.3、5.4和5.5的方法执行。pH的测定按NY525-2011中5.7的方法执行。7.5无害化指标的测定7.5.1重金属含量的测定砷(As)、镉(Cd)、铅(Pb)、铬(Cr)、汞(Hg)的测定均按GB18877的规定进行。分析结果的表述均按DB32/504-2002的规定进行。7.5.2氯离子含量的测定氯离子(Cl-)的测定按GB/T24890-2010的规定进行。7.5.3粪大肠菌群数的测定粪大肠菌群数的测定按GB/T19524.1的规定进行。7.5.4蛔虫卵死亡率的测定蛔虫卵死亡率的测定按GB/T19524.2的规定进行。7.5.5微囊藻毒素(MC)含量的测定MC的测定按附录A进行。7.6堆体温度的测定7.6.1测定仪器DB32/T2275-20126可用金属套筒温度计或其它类型测温传感装置。7.6.2测定点分布应均匀,有代表性。边缘部位测点距离边缘不小于0.5m。7.6.3测定频率在发酵周期内,应每天检测各测试点温度变化2~3次,并记录,直至发酵终止。7.7种子发芽指数(GI)的测定GI的测定按附录B进行。DB32/T2275-20127附录A(资料性附录)微囊藻毒素(MC)含量的测定A.1MC的提取称取1g新鲜样品,用10ml80%甲醇研磨后超声破碎1h,12000r/min,4℃下离心12min,取上清液;将上清液放于旋转蒸发仪中蒸干去甲醇,调节pH2-4,并离心去除杂质蛋白,过0.2μm滤膜,调节pH至7.0;121℃灭菌15min,用蒸馏水定容至5ml。A.2MC的测定将MC的粗提液过Sep-PakC18柱,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法测定MC-LR(L为亮氨酸)和MC-RR(R为精氨酸)的含量。液质联用仪为液相色谱仪HP1200,质谱仪为Agilent6410,TripleQuad。LC/MS测定条件参考Cong等的方法[1]。附录B(资料性附录)种子发芽指数(GI)的测定B.1提取液制备称取蓝藻堆肥样成品5g,加入50ml去
本文标题:DB32∕T 2275-2012 蓝藻高温堆肥技术操作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058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