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必修第三册专题十五近代以来的中外科技与文艺第42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命题时空坐标内容索引主干梳理断点弥补概念理解重点深化史料考法定向突破高考感悟押题演练课时作业主干梳理断点弥补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1.“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苏联及“左”倾思想影响,将学术问题、思想问题当成政治问题进行批判,损害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③1956年1月,中共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肯定知识分子中的绝大部分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④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2)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3)内容: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_________上百家争鸣。(4)成就①涌现出一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②电影和戏剧创作百花争艳。(5)意义①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②使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活跃起来。学术问题【易错辨析】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新中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区别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政治斗争的激烈,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新中国时期“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两者实质不同。2.“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文化大革命”期间,在“红卫兵”、破“四旧”和江青等破除“文艺黑线专政”的鼓噪下,许多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文物被洗劫,文艺成就被抹杀,文艺人士遭批斗。出现了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戏曲电影只有_______”一枝独秀的状况。样板戏3.文化事业的繁荣(1)背景①历史转折:中共_______________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②明确方向: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向。(2)表现:国家设立一批文化艺术奖项,促进了文化精品的创作与繁荣,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1.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根据《共同纲领》规定的教育方针,新中国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新型教育制度。(2)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是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1954年宪法又正式将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3)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采用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4)到______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19652.“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对教育的冲击:“文化大革命”时期,各学校的“停课闹革命”、知识青年的“________”运动、改革教学体制和学校学制的“教育革命”等,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2)影响:使中国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上山下乡【教材补缺】1.扫盲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扫盲教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2001年,中国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2.探索时期教育的失误与调整1958年出现“教育大跃进”,不顾客观条件大办学校,扩大招生人数,片面强调“突出政治”,大量增加学生的劳动,打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导致教学质量下降。1961年开始对教育进行调整,使之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1)推动教育发展的措施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界进行了拨乱反正,使各级各类教育都跨上了新台阶。②1977年12月,恢复_____。③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④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⑤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________”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⑥1980年以来,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高考科教兴国(2)成就①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②中等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均取得巨大成就。③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无穷活力。【图示解史】现代中国的教育三、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1)发展科技的措施①确立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②成立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科研机构。③吸引海外的知识分子归国,政府还大力培养科技人才。④1956年,国务院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2)成就①国防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1964年,中国第一颗_______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_____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②医学: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③农业:1973年,_____杂交水稻培育成功。1970原子弹籼型【特别提示】“两弹一星”研制的目的“两弹一星”研制的直接目的是打破美、苏的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因而其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2.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1)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1988年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2)成就:在核技术研究和应用、空间技术领域、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领域、生物工程领域等五大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概念理解重点深化考点一科教兴国、自主创新——新中国的科技成就1.863计划概念解读1986年3月,邓小平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上,做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批示。1986年11月,“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正式启动。“863计划”以前沿技术研究为重点,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旨在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2.星火计划“星火计划”是经中国政府批准实施的第一个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誉名为“星火计划”,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农村大地。1986年初,中国政府批准实施这项计划。3.“科教兴国”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针对练1(2018·衡阳一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在这一战略指引下取得的成就是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神舟”飞船飞行成功C.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D.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解析“科教兴国”战略始于1995年。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故A项错误;1999年,“神舟”飞船飞行成功,故B项符合题意;“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故C项错误;D项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排除。1.“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1)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3)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和平的环境。(4)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5)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认知深化2.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①政治: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民主法制逐步发展完善,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②经济: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使国力迅速增强,对科技的需求大大增强。③文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继承并借鉴中外优秀科研成果,并在创新中求发展。④其他: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精神与无私奉献等。(2)不利因素①主要在于“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②历史上轻视文化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比较直接的是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普遍有重实践、轻知识的倾向。③相当一段时期闭关自守,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学习和交流。3.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时期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以来背景(1)美国敌视新中国,企图扼杀新生政权(2)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3)美苏争霸,造成世界局势紧张(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3)改革开放日益深化侧重点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导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以提高国防实力(1)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重核能的和平利用,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等(2)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影响(1)巩固并维护了中国国防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环境(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考点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现代中国的教育与“双百”方针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知青指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1966年,高考停止,许多中学毕业生既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领导层为避免局面失控,根据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许多年轻人大规模下乡去农村。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估计约在1200万至1800万之间。概念解读2.“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事业的特点(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2)教育服务对象发生变化,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3)制定新的教育办学方针,在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上加快改革步伐。(4)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育模式,充实部分学科和专业,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整、系统。(5)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认知深化针对练2(2018·河北衡水中学3月月考,31)新中国成立以后,依据根据地的教科书制度,我国将全国教科书的编纂、出版、发行权全部收归中央;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负责中小学教科书的编纂和发行,并建立完善的“国定制”教科书编审制度。这些举措A.有利于强化国家意志B.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C.肃清了传统教育思想D.建立了真正的人民教育√2.“双百”方针实施的意义与经验教训(1)现实意义①“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技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③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2)“双百”方针实施的经验教训①党和政府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处理问题。②在文学艺术领域要始终坚持“双百”方针,这对发展我国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③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同政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的关系。家国情怀——恢复高考制度是重建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壮举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恢复高考制度是教育战线尤其是高等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它对在全社会重新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对重建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对推进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对推进中国教育制度的重建与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十五 近代以来的中外科技与文艺 第42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061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