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必修2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概览本单元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精耕细作的农业占主导,手工业和商业是其有效补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线索1古代农业线索2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线索3古代商业线索4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命题时空坐标内容索引主干梳理断点弥补概念理解重点深化史料考法定向突破高考感悟押题演练课时作业主干梳理断点弥补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2)石器锄耕:商周出现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3)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②两汉:西汉赵过发明,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③隋唐:江东地区出现,安装了犁评,犁耕技术日渐完善。青铜耦犁曲辕犁2.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3.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垄作法代田法稻麦轮作4.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创制,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期出现。5.经营方式(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确立。②特点:以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③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都江堰筒车风力水车国家封建土地私有制一家一户④评价积极方面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和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是古代中国文明成就的基础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方面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的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所有。2.夏商西周: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1)确立:春秋时期的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战国时期的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2)评价: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地主阶级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分化。氏族公社国家初税亩(3)问题: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原因在土地私有制下,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加上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影响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导致租佃关系出现并日趋普遍化,引起阶级矛盾激化和农民起义措施北魏至唐前期实行,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收取赋税等结果起到了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的兼并均田制【教材补缺】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1.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过程(1)原因①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③统治者的政策:南方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重视发展经济。④江南经济发展: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⑤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中唐以后,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特点(1)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4)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3.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海外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城市发展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人口分布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人才教育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生态环境南方某些地区被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演变1.官营手工业(1)历程:夏、商、西周时期的手工业,全部由垄断,“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2)特点:由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3)表现时期冶铸业制瓷业纺织业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商朝时已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官府政府秦汉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____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魏晋南北朝南北朝时发明法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隋唐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吸收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元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青花瓷、彩瓷、_______争奇斗艳在苏杭等地设;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水排灌钢波斯珐琅彩织造局(4)评价①利: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细密分工和协作;工匠集中、管理严格,有利于技艺水平提高。②弊:官府提供原料,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大多采取强制劳动手段,不能调动工匠的积极性;工官制度使得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也容易失传。2.民间手工业(1)生产特点①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②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2)发展历程①早期状况: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②隋唐时期:唐朝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之手。③宋元时期:民间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代推广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家庭消费黄道婆④明清时期: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中开始出现性质的生产关系。3.手工业的影响(1)西汉: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得“”誉称。(2)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3)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民营手工业资本主义丝国【图示明史】古代手工业概念理解重点深化考点一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概念解读1.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1)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经济。三者的关系图示如下:(2)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但是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2.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农业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针对练1(2018·天津南开区质量调查题,2)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下列关于“精耕细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推动了农业生产不断发展B.突出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C.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D.促进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1.小农经济的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市场交换少。(3)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4)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认知深化2.影响小农经济成长的因素(1)有利因素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②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③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2)不利因素①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②历代封建王朝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着破产的危险。考点二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1.租佃关系(1)地主把土地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制。租佃制下,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租佃关系形成于战国时期,宋代,租佃经营仅次于自耕农形式。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2)在租佃制下,地主与佃农虽然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但佃农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利,而且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了适当的自主权。租佃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概念解读2.地主庄园经济(田庄经济)(1)田庄是汉代地主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占有大量的土地、山林川泽,控制着众多的依附人口(佃客),以满足地主的生活和享乐需要为目的组织生产,能够“闭门成市”,甚至可以“有求必给”,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实体。(2)在田庄里,佃主与佃户每每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东汉地主田庄的大量存在,使东汉社会的发展不是表现为封建国家的强大和统一的巩固,而是表现为封建国家的贫弱和政治局势的不稳定。田庄在战乱时有利于生产稳定,但也容易形成割据势力。解析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材料论述的是东吴大姓的经济状况,可以“闭门为市”,结合东汉以来田庄经济的发展状况,故A项正确。针对练2(2018·湖南五市十校教研改共同体高三联考题,4)《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这说明当时东吴A.地主田庄自给自足B.不注重保护环境C.士族制度十分腐朽D.农业商品化加强√1.中国古代的土地国有制(1)井田制: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西周时期发展成熟,春秋时期逐渐瓦解。(2)王田制(王莽时期):把民间的田地更名为“王田”,归国家所有,禁止自由买卖。从形式上看与井田制相似,但本质上属于地主土地所有制。目的在于托古改制,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由于脱离社会实际,并招致豪强地主阶级的反对而失败。认知深化(3)屯田制(曹魏时期):国家以军事强制形式要求士兵或农民垦种荒地,生产军粮或征收田租的土地制度。屯田制对解决军粮供应、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4)均田制(北魏到唐朝前期):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农民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2.古代重要的赋税制度(1)春秋时期的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062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