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缉打印下载文档,远离加班熬夜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毕业论文)孔子的教育思想[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遍及世界,今天他是世界公认的大教育家。他将自己的毕生经历贡献给教育事业,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关键词:孔子教育目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孔子出身贫寒,没有资格进贵族学校接受教育,它完全依靠刻苦自学而成为知识渊博的学者.虽然生活贫苦,但15岁就“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不耻下问。为了求学足迹遍布鲁、卫、周等国。它不仅向师襄、郯子、苌弘、老子等人学习,还向社会底层的人物学习。因此乡人赞他“博学”。孔子自30岁起就奔走于齐鲁之间,希望通过从政来实现他的理想,但没有被统治者重用,于是,他就开始招收徒弟讲学,55岁时率弟子周游列国,一面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面讲学,68岁回国鲁国,专门从事教育工作。孔子在教育上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先是创办私学,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不断广收弟子,随时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缉打印下载文档,远离加班熬夜随地讲学,先后从事教育工作达40余年。他一生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从事教育工作,这是他获得教育成功的根本条件。孔子收集整理了《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作为教材,对古代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他还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方面做了系统的论述,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事迹,他的弟子们都有记录,被编成《论语》,成为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二)教育对象比较广泛提倡“有教无类”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有教无类”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待教育对象,要一视同仁,不能按照人为标准把他们分成三六九等。这是我国较早的教育平等思想的萌芽。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缉打印下载文档,远离加班熬夜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后一点。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三)教育目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作为伟大的教育家的孔子,是十分重视教育的目的性的。孔子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士,他的教育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缉打印下载文档,远离加班熬夜目的就是要培养士成为他理想的人才,为新兴的社会力量找到政治的地位和保障,从而改善春秋以来“天下无道”的局面,以实现他的理想社会。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但孔子一生不得志,就把志道、弘道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弟子身上。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他的学生也颇有体会,如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可见,教道和学道是孔门师生共同的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已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因为这种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所以孔子才能造就出许多有才干的学生来。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四)教学内容总的来说,孔子的教学内容有三方面特点:其一,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他所要培养的是从政人才,不是从事农工的劳动者,他不强调掌握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他既没有手工业技术可传授,也没有农业技术可传授。他认为社会分工有君子之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缉打印下载文档,远离加班熬夜事,有小人之事,“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与小人职责不同,君子不必参与小人的物质生产劳动,所以他从根本上反对弟子学习生产劳动技术,樊迟要学种田、种菜,他当面拒绝。其二,偏重社会人事。他的教材,都属于社会历史政治伦理方面的文化知识,注重的是现实的人事,而不是崇拜神灵。他虽不是无神论者,但对鬼神持存疑态度。他不谈“怪、力、乱、神”,不宣传宗教迷信思想,不把宗教内容列为教学科目,这种明智的态度,成为中国古代非宗教性教育传统的开端。其三,偏重文事。他虽要求从政人才文武兼备,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仍是偏重文事,有关军事知识技能的教学居于次要地位。(五)教育特点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这一术语是宋代朱熹在总结孔子的教学方法时提出来的。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成功地把因材施教的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教育的成功也代表了他教育理念的成功。在《论语》中,孔子因材施教的事例很多。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冉有畏缩不前,故鼓励他前进;子路好胜过人,故抑而退之.颜渊、仲弓、司马牛和樊迟都向孔子问仁,孔子作了不同的回答: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缉打印下载文档,远离加班熬夜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孔子区别受教育者的才智高低进行不同的传授,“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在孔门弟子中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自汉代起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樊迟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含义,平时生活严肃庄重,处理事情严肃认真,与人交往忠心诚意。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解答也深浅不同,更有针对性和实效。从因材施教的倡导实施到变为教学思想工作,再到明末清初的教育家对其充实和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成为贯穿我国古代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当时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2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缉打印下载文档,远离加班熬夜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水,在教学势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再在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孔子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由浅入深,由难到易;能进取譬,推己及人;叩起两端,功乎异端。3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的根本指导思想,他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识求知的唯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学不止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还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两种知识都需要。他提出“博学于文”,偏重古代文化,政治这些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他还提出“多问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他要求学生说话要谨慎些,做事要勤快些,应当更重视实践。由学而思而行,这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缉打印下载文档,远离加班熬夜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六)树立教师的典范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他为后世的教师树立了三个方面的典范: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学而不厌”是“诲人不倦”的前提。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温习已学过的知识,而且要有新的见解和和体会,吸收新成果,站在学术发展的最前沿,才能做一个称职的好老师。在此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所讲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之意义:一是对教师而言。为了教育好学生,就应该不断的学习,获得新知。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典型的终身教育思想。作为世界历史中最伟大的私学教师,孔子也正是这样做的,他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开始,孜孜以求,一生苦学乐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缉打印下载文档,远离加班熬夜学不辍,甚至到了晚年年老体衰仍然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皓首穷经的精神,整理“六经”,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二是对学生而言。教师要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并不知疲倦的为其工作。有的弟子怀疑孔子对他们有所保留,即“隐其学”,孔子马上解释道:“二三子以为我有隐乎?吾无隐乎尔,五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孔子这种毫无保留的“无隱”精神,完全出自他对学生的无限热爱和一片赤诚。孔子所提倡的身体力行的这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堪称“万世师表”,后世楷模。温故知新。温故知新是孔子的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孔子认为温故知新是做教师的基本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精神。温故知新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第一,故即古,指的是过去政治历史知识、文化知识。新是指今,指的是现在的社会实际问题。他要求学生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认识当代社会实际。温故知新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从已知到未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已有知识是认识的成果,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孔子要求学生在温习旧知识时能积极思考、联想,扩大知识范围或将知识进一步深化,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第三,温故知新也就是温故创新。温故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学校教育中、社会生活中创造、创新。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缉打印下载文档,远离加班
本文标题: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088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