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9年春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2 左公柳教学课件 语文S版
第22课左公柳语文S版5年级下册西出嘉峪关,漫游于丝绸古道,不时可见沿途有一些合抱粗的杨柳树,虽伤痕累累,满身疮痍,却苍劲坚韧,铁骨铮铮,以顽强的生命姿态抵御着戈壁狂风、飞沙走石。这就是著名的“左公柳”。新课导入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号湘上农人,清朝大臣,著名湘军将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相关资料自主预习我会读整体感悟听课文朗读,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本文记叙了“我们”在游览玉门关途中,听到导游所讲述的左宗棠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的故事。这柳树高大茁壮,身姿挺拔,枝条刚劲有力,树冠宛如帷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具体描写了柳树高大、健壮、挺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柳树顽强生命力的惊讶与赞美之情。细读品悟这棵塞外的柳树,与内地湖畔河边的依依柔柳大不相同。内地的柳树枝条纤巧柔软,楚楚动人。这里的柳树枝干是挺拔的,枝条坚定地向上生长着。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柳树怎样的特点?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方法,突出了这里柳树的挺拔。这屹立在戈壁滩上的刚强之树,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这句话写得好在哪里?这句话赋予柳树人格化的特征,让这棵柳树具有人的灵性,说明了左公柳不怕艰难,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体现了作者对左公柳的无限敬意,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为下文借物喻人,托物抒情作了铺垫。令人震惊的是,这支队伍中竟有众人抬着一口黑漆棺材!这口棺材是左宗棠为自己准备的。抬棺出征,这体现了什么?体现了左宗棠早已预料到征途的艰险,从中可以感受到他那视死如归、誓与新疆共存亡的决心。这屹立在戈壁滩上的刚强之树,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这句话写得好在哪里?面对左宗棠视死如归的决心,在场官兵个个泪流满面,无不为之动容。他们深知,这位刚毅、睿智的老将军早已预料到征途的艰险,但是他已完全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两句话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两句话写官兵们对左宗棠抬棺出征的感受,从侧面体现了左宗棠的爱国情怀和赤子情怀。赞扬了左宗棠的刚毅、睿智和为国尽忠、死而后已的精神。听完导游的讲述,我们情不自禁地再次凝望眼前这棵柳树——它依然屹立在黄沙之中,那茂密的树叶,那铁筋般的枝条,那挺拔的身躯,那在同沙漠进行生死较量中流淌着的顽强的生命力……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再次描写左公柳顽强不屈的高大形象,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这不仅简单地照应了前文,而且深入地描绘了左公柳的“神”,深化了文章主题。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作者用反问及设问的修辞方法,进一步描述了贯穿全文的“大柳树”的形象:它不是普通的刚强之树,而是特殊的精神之树。这精神就是像左宗棠那样的爱国将士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忱和坚强无畏的精神。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左宗棠的哪些爱国事迹,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本文首先写了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动请缨,带棺出征,收复新疆失地的事;然后写了左宗棠率领部队,植树造林,建设边疆,使古老的丝绸之路获得新生的事。这两件事充分体现了他满腔的爱国热忱。课堂练习《左公柳》学习完了,把你的收获及时与伙伴们分享下吧。小朋友,加油!
本文标题:2019年春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2 左公柳教学课件 语文S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105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