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37T 1583-2010 黄河口大闸蟹苗种生产技术规程
9ICS备案号:山东省地方标准DBDBDBDB37373737DB37/T1583—2010黄河口大闸蟹苗种生产技术规程2010-02-24发布2010-03-01实施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7/T1583—2010I前言本标准由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本标准由山东省渔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志忠、轩子群、张金路、陈金萍、陈述江、孙栋、巩俊霞、段登选。DB37/T1583—20101黄河口大闸蟹苗种生产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黄河口大闸蟹的人工繁育、幼蟹培育和病害防治等技术。本标准适用于黄河口大闸蟹的苗种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8407.4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9783中华绒螯蟹NY505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2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070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NY5073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NY525有机肥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SC/T0004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范SC/T1077渔用配合饲料通用技术要求SC/T9101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DB37/T438无公害池塘养鱼有机肥施用技术要求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黄河口大闸蟹又称黄河口毛蟹,为产自黄河口地区的中华绒螯蟹。3.2溞状幼体刚从蟹卵中孵出脱离母体的幼体。共分五期;蟹胚体出膜后进入海水中的幼体为Ⅰ期溞状幼体,以后经3d~5d蜕皮一次,分别称Ⅱ期~Ⅴ期溞状幼体。3.3大眼幼体又称蟹苗,是由V期溞状幼体蜕皮变态而成,对淡水敏感,有趋淡水性。7日龄或7日龄以上大眼幼体规格为14万只/kg~16万只/kg。DB37/T1583—201023.4幼蟹指大眼幼体蜕皮1次,外形接近成蟹(Ⅰ期幼蟹)开始至性成熟以前的蟹体。Ⅰ期幼蟹蜕壳1次~4次,称Ⅱ期~Ⅴ期幼蟹;Ⅰ期~Ⅴ期幼蟹俗称“豆蟹”,Ⅰ期~Ⅲ期幼蟹又称“仔蟹”。大眼幼体或豆蟹饲养至年底或翌年春天的幼蟹称扣蟹。4环境要求4.1产地要求符合GB/T18407.4的规定。4.2水源水源有保障。天然海水育苗水源为天然海水,人工配制海水育苗和幼蟹培育的水源均为淡水;水质均符合GBll607的规定。4.3养殖水符合NY5051或NY5052的规定。5生产设施5.1育苗池以水泥池为好,面积10m2~50m2,池深1.5m~2m,排灌、增氧、控温、饵料培育等设施齐全。5.2幼蟹培育池一般为土池,面积200m2~3333m2,水深1.0m~1.5m,坡比12~1:3,可设置低于池底30cm~50cm的环沟或留有深水区,淤泥10cm~20cm;进、排水系统配套、合理,进、排水口均用网布罩住。防逃设施使用聚乙烯网布和塑料薄膜等,高40cm以上,入土10cm。6人工繁育6.1亲蟹选择与暂养霜降前后,可在黄河口地区的中华绒螯蟹原种场、良种场和自然保护区选择种质纯正、肢体健全、健康活泼的无病蟹做为亲蟹;雌性规格100g/尾以上、雄性150g/尾以上。将其放入淡水中暂养。6.2亲蟹交配产卵水温9℃~12℃时,将性腺发育较好的亲蟹按雌、雄比2:1~3:1配对,移入盐度12‰~25‰的海水中交配。6.3抱卵蟹饲养交配后剔除雄蟹,挑选体质健壮、卵质好的抱卵蟹放入越冬池越冬,密度以1只/m2为宜;根据水温适量投饵,直至亲蟹停止摄食。春季亲蟹开始摄食后,以投喂动物性饵料为主,投饵量为亲蟹体重的2%~6%;适时调控水质和适量换水,注意防逃。6.4布苗布苗前2d~3d,先将布苗池洗刷干净,彻底消毒,加注过滤的海水50cm~60cm,充分曝气。将胚胎发育到心跳期且心跳达130次/min~160次/min的抱卵蟹装入蟹笼,消毒、洗净后,放入布苗池中布苗。布苗密度控制在20万尾/m3~30万尾/m3。6.5水温要求育苗水温在20℃~25℃为宜,每天升温不超过0.5℃。6.6饵料投喂Ⅰ期溞状幼体,可投喂单胞藻、螺旋藻或蛋黄等,Ⅱ期溞状幼体以后,投喂轮虫、丰年虫幼体或微粒开口饵料等;大眼幼体投喂丰年虫成体、打碎毛虾、糠虾或蛋糕或微粒开口饵料等。6.7水质控制DB37/T1583—20103水质保持盐度为10‰~30‰,pH7.8~8.6。Ⅰ期~Ⅱ期溞状幼体,不换水,少量加水;变Ⅲ期溞状幼体前加之最高水位,以后开始换水,日换水1/4左右;Ⅳ期溞状幼体日换水1次~2次,换水量1/3~1/2;Ⅴ期溞状幼体日换水2次~3次,换水量50%~100%;大眼幼体日换水2次~3次,换水量100%~200%。适时吸污或倒池,合理使用增氧设施,使水体溶解氧保持在4mg/L以上,控制亚硝酸盐在0.2mg/L以下。6.8淡化、出池淡化可在大眼幼体进入第2d开始,也可在Ⅴ期溞状幼体开始。淡化和换水可同时进行,每天盐度降低2‰~3‰、水温降低1℃,经4d~7d淡化、盐度降至3‰以下、水温降为自然温度、临近大眼幼体变态前出池。6.9蟹苗运输常用工具为木框与网布制作成的蟹苗箱。装苗前,将蟹苗箱浸湿,箱底放适量洗干净的新水草。每组蟹苗箱各层之间要严密牢固。运苗过程中,防止风吹、日晒、雨淋和温度过高或干燥、积水。6.10病害防治过滤和消毒养殖用水,及时对亲蟹、工具等进行消毒,药物使用应符合NY5072要求。7幼蟹培育7.1放苗前的准备7.1.1池塘清整与消毒放苗前1个月~2个月左右,排干池塘水,进行曝晒,清除池底过厚的淤泥(超过20cm);放苗前15d~20d,用二氧化氯、溴制剂或漂白粉等彻底清塘。7.1.2加注新水加注淡水前,应清除池塘盐渍老水。进水口要安装60目~80目筛绢网袋,注水深1m~1.5m。7.1.3隐蔽物设置适时在池塘中栽种或移植苦草、芦苇等水草。水草覆盖面积占水面的50%左右。7.1.4培肥水质蟹苗下塘前5d~10d,全池泼洒无机肥、豆浆或发酵有机肥,待浮游动物达到高峰时,投放蟹苗。施肥严格执行DB37/T438、NY525、NY/T394的要求。7.2蟹苗放养7.2.1放苗时间蟹苗5月中、下旬放养,Ⅲ期~Ⅴ期幼蟹6月中、下旬放养;配养的鲢、鳙鱼夏花于7月中旬至8月上旬放养。7.2.2蟹苗质量肢体完整、规格均匀、体质健壮、不带病原、符合GB/T19783的规定。7.2.3放养密度每667m2放养蟹苗4万只~8万只或Ⅲ期~Ⅴ幼蟹2万只~3万只;并配养鲢、鳙鱼夏花50尾~100尾。7.2.4放养方法将蟹苗或豆蟹直接放入池塘中,也可将蟹苗暂养至Ⅲ期幼蟹后放养。放养当天全池遍洒二氧化氯1次(用量按产品使用说明)。7.3饲料投喂7.3.1饲料种类生物饵料、水草和配合饲料。7.3.2饲料要求饲料卫生指标符合GB13078的规定,安全限量符合NY5072的规定。7.3.3投喂次数饲养前期(5月~6月中旬),日投喂3次~4次;中期(6月下旬~9月中旬)、后期(9月下旬~11DB37/T1583—20104月中旬),日投喂1次~2次。7.3.4投喂方法饲养前期,饲料全池匀撒;中、后期,白天投撒在水草上和深水区,傍晚和夜间匀撒在池塘浅水区。7.3.5投喂量前期日投喂量为池内蟹体总量的5%~10%;中期5%左右;后期3%左右。根据天气、水温、蜕壳、残饵及摄食等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投喂量。7.4水质控制7.4.1水位调节前期可保持浅水位;中、后期要保持最高水位,且少换水或不换水。7.4.2使用微生态制剂高温季节,定期交替使用光合细菌和芽孢杆菌。每8d~10d遍洒1次光合细菌,浓度为6.68×1011个/m3;每12d~14d遍洒1次枯草芽孢杆菌,浓度为6.0×109个/m3。7.4.3适时追施肥料当池水过瘦,水生植物叶子呈黄色时,及时追施无机肥或有机肥。每次大雨过后,全池遍洒1次二氧化氯,用量按产品使用说明。7.5日常管理7.5.1坚持巡塘坚持早晚巡塘,观察河蟹摄食、活动、蜕壳、水色、水质变化和防逃设施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7.5.2水草管理适时分割水草,及时捞出衰老或死亡的水草。7.5.3建立池塘日志坚持做好池塘日志,每天记录天气状况、水温、投喂量、加换新水、水质变化、疾病防治等情况。7.6病害防治7.6.1预防措施放养前,进行干塘、清淤和消毒,苗种检疫与消毒;适时向池塘中栽种或移植水草;及时进行池塘水质控制和底质改良;投喂添加免疫增强剂配合饲料;并定期投喂中草药药饵。7.6.2治疗方法治疗药物的使用严格执行农业部关于《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的有关规定;药物使用方法和用量符合NY5071的规定。
本文标题:DB37T 1583-2010 黄河口大闸蟹苗种生产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113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