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课件 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2.找出通假字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huò(豁)然开朗俨.然(yǎn)阡陌..(qiānmò)缤.纷(bīn)邑.人(yì)缘.(yuán)叹wǎn(惋)垂髫.(tiáo)衣着.(zhuó)屋舍.(shè)二、重要词语1.重点词语理解(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2)落英缤纷: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3)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4)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指人烟稠密。(5)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又满足的样子。2.一词多义辨析(1)乃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2)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向)(3)舍屋舍俨然(房屋)便舍船(离开)(4)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随即,不久)(5)遂遂迷,不复得路(终于)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3.古今异义区分(1)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2)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事业(3)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4)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5)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三、作家介绍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他的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并序》《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记并诗》中的“记”。《桃花源记并诗》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二者相互配合,共同构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四、文体知识“记”是记载、描写事物的文字。主要通过记事、记物、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1.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概括)点拨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乐。2.探究作者社会理想的实质。点拨“桃花源”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桃花源记》先通过渔人的所见来展示这个社会的生活风貌,从村落、房舍、良田、美池等一直写到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后通过村中人“自云”来揭示这个社会的由来,又通过接待渔人来表现他们的精神风貌。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存在于这个现实世界之中的。由此看来,刘子骥之后“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读这篇文章,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这样才能深刻理解其思想。3.核心图解
本文标题: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课件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115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