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32∕T 1874-2011 水葫芦控制性种养技术规程
ICS65.020.20B31备案号:31274-2011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DB32/T1874-2011水葫芦控制性种养技术规程Codeofpracticeforcontrollableplantingofwaterhyacinth2011-08-15发布2011-10-15实施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2/T1874-2011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编写。本标准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普平、郑建初、盛婧。DB32/T1874-20111水葫芦控制性种养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葫芦控制性种养技术规程中术语和定义、指标、种养水域的选择、安全种养的控制性设施工程建设、水葫芦越冬保种、春繁、放养时间、放养密度、打捞。本标准适用于太湖流域规定可种养水葫芦的水域,国内其它类似地区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23349-2009肥料中砷、镉、铅、铬、汞生态指标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水葫芦waterhyacinth水葫芦(学名Eichhorniacrassipes(Martius)Solms—Laubach),又名凤眼莲、水荷花、洋水仙,系雨久花科风眼莲属,为多年生漂浮性草本植物。3.2水体富营养化eutri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现象.3.3水葫芦控制性种养controllableplantingofwaterhyacinth通过设施工程技术将水葫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和时间内生长,充分发挥水葫芦生物净化水体功能,又能防止其漂逸疯长,危害生态环境,达到生物净化水体和利用水体的营养物质资源的目的。4指标4.1控制性种养设施标准DB32/T1874-20112能抵御风速18m/s~20m/s大风、波高1.0m的大浪不损坏。4.2产量指标鲜水葫芦产量每年每亩不低于30吨。5种养水域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重(地表水IV类水以上)、水体养分交换量大、水流平缓、风浪较小,且不影响泄洪、航运的开放性水域。6控制性种养设施工程建设6.1建设标准在风速18-20米/米、波高1.0米的条件下,围栏不损坏,水葫芦不漂出围栏。6.2设施构建设施构件采用钢架浮球围网形成围栏框架,并通过铁锚或暗桩加以固定形成围栏。浮球材质PVC塑料,密度15以上,圆柱形,直径55cm,长度80cm;框架材质为镀锌钢管,直径4分,长度6m;围网材质为尼龙,网眼1*1~2*2平方厘米,网宽1.5m~2.0m。用尼龙绳将两个浮球固定在两钢管中间,形成框架的基础单元,基础单元之间的钢管通过螺孔用螺丝连接,将围网用尼龙绳固定在框架上,并在网的下端挂石笼。围栏在水面上通过尼龙绳与铁锚或暗桩加以固定,锚(桩)间距20m~30m,形成水上漂浮式围栏。铁锚重50kg,连接的尼龙绳直径2.5cm~3cm,长度10m~15m。6.3围栏大小单体围栏的大小不宜超过90*150平方米,可将多个围栏组合在一起,形成“双条带状”多围栏的组合围栏,组合围栏之间相隔30米宽的通道,以利于日常维护管理和机械化打捞船的通行和作业。再在围栏组合群的外围,增加防漂逸的围栏。示意图见图1。图1种养水域设施工程建设示意图6.4设施完成时间DB32/T1874-201135月底之前,修建完工。7水葫芦种养技术7.1越冬保种7.1.1场所选择选择背风向阳、靠近春繁水域、排灌方便的地方,以水田或湿地为好。7.1.2保种时间10月下旬-第二年4月上旬。7.1.3保种方法简易塑料大棚的方法。在水田或湿地开设苗床,苗床规格:深0.10m~0.20m、宽3m~4m,略窄于大棚宽度,长度似场地地形而定。在苗床灌满水,10月下旬-11月上旬将水葫芦苗移入苗床,每平方10kg~25kg,视水葫芦大小而定,以放满为度。然后撘棚盖膜,保温。越冬期间检查苗床水分,保持苗床浅水层。7.1.4保种面积保种面积大小视种养面积大小而定,保种面积与种养水域面积比为1:100。7.2春繁当日间气温达13℃以上,且稳定断霜后,即可进行露天春繁。春繁地点宜选择避风向阳、水温较高、水质肥沃的水域进行,每亩水面可投放水葫芦苗300kg~500kg。春繁面积与种养面积以1:10为宜。7.3放养7.3.1放养时间4月上旬-5月底。当种养水域水温稳定在13℃时即可放养,为确保水葫芦在7月高温、蓝藻常发季节来临前,水葫芦能基本长满种养水域,种苗投放不宜迟于5月底。7.3.2放养密度每亩投放水葫芦种苗300kg~600kg。水葫芦在每亩(6~10)吨以下时,水葫芦生长速度随水葫芦密度加大而升高,但在太湖流域水葫芦种苗成本较高,用量加大,成本很高,一般以每亩300kg~600kg为宜。7.3.3日常管理要经常检查围栏设施损坏和水葫芦漂逸情况,发现损坏及时修补,防止水葫芦漂逸,特别是大风后要及时检查,如有水葫芦漂逸,应及时将漂出的水葫芦捞入种养围栏内。严禁使用化肥和农药。7.4打捞与利用DB32/T1874-20114在水葫芦生长期间当长满种养围栏后可部分打捞,以促进围栏内水葫芦生长。11月上旬-12月底,当气温降低,水葫芦逐渐枯萎死亡时,应及时将水葫芦全部打捞、运离水体,并加以利用,防止水葫芦“二次污染”。打捞可采用机械打捞为主,人工应急打捞为辅的方法。8监测检查8.1水葫芦种养面积监测8.1.1监测时间8月底-9月初。8.1.2监测方法GPS航迹法。利用GPS乘船围绕水葫芦种养水域一圈,形成GPS航迹,计算出水葫芦种养面积。8.2水葫芦单位面积产量8.2.1监测时间11月初水葫芦全部打捞前。8.2.2监测方法在每一水域随机抽取种养围栏,抽取围栏占种养围栏的5-10%,用1*1平方米方框在种养围栏四边各取2点,捞出框内水葫芦,沥水3分钟后称重,计算出多点水葫芦平均单位鲜重。8.3水葫芦利用安全性标准检测打捞出的水葫芦,取样测定其砷、镉、铅、铬、汞重金属含量。对含量超标的水葫芦要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二次污染”。
本文标题:DB32∕T 1874-2011 水葫芦控制性种养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133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