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HJT 409-2007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编制指南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HJ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409-2007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编制指南GuideforEstablishedofEco-industrialParksPlanning(发布稿)2007-12-20发布2008-04-01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和《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保护环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编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总体原则、方法、内容和要求。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本标准为指导性标准。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本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12月20日批准。本标准自2008年4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编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的原则、方法、内容和要求。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不仅局限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保税区、国家级进出口加工区和省级各类开发区,还包括工业集中区及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的工业聚集区域。根据园区的产业和行业结构特点,可将生态工业园区分为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和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三种类型。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省级及其他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编制工作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HJ/T273-2006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HJ/T274-2006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HJ/T275-2006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生态工业园区指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物质流或能量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在产业系统中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寻求物质闭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昀小化。3.2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指以某一类工业行业的一个或几个企业为核心,通过物质和能量的集成,在更多同类企业或相关行业企业间建立共生关系而形成的生态工业园区。3.3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主要指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工业园区基础上改造而成的生态工业3园区。3.4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指以从事静脉产业生产的企业为主体建设的工业园区。静脉产业是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包括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品两个过程。4规划编制工作程序4.1确定任务园区管委会、园区行政主管部门或园区开发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关规划编制经验的单位编制生态工业园区规划,通过委托文件和合同明确编制规划各方责任、要求、工作进度安排、验收方式等。4.2调查、收集资料收集编制规划所必需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背景或现状资料,包括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区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产业结构、产业发展规模和布局规划,以及园区主导行业发展规划、区域生态功能区划、水环境功能区划、土地功能区划等有关资料。信息收集以广和全为原则,应包括所有与规划有关的经济、社会、科技、人文以及自然、地理、生态、环境污染等方面的信息。调查范围以拟建设的生态工业园区为主,兼顾对园区发展影响较大的周边区域。4.3编制规划大纲按照本标准要求的规划主要内容编制规划大纲。4.4编制规划按照规划大纲的要求编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4.5成果包括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技术报告。5规划编制主要内容5.1生态工业园区概况和现状分析5.1.1概况主要包括园区发展概况、地理位置、自然地理条件、主要资源条件等内容。5.1.2社会现状描述园区人口状况,科、教、文、卫状况,基础设施状况(能源供应、给排水等)、道路交通状况以及周围区域内相关的产业结构、专用设施、基础设施、共享设施的建设等情况。经济现状描述园区经济、工业发展水平。从经济发展、物质减量与循环、污染控制等方面评价性描述园区主导行业、重点企业及其发展状况。5.1.4环境现状a)水环境现状描述园区水环境质量现状、污水排放和处理现状和污水基础处理设施现状,分析园区水环境发展趋势,评价园区水环境质量和容量。b)大气环境现状描述园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和处理现状,分析园区产业结构和能源供给变化,评估园区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c)固体废物现状描述园区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的主要类型、产生量、收集、贮运、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情况。d)生态环境现状描述园区绿化面积、园区绿化率、生物多样性情况、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园区生态景观、宜居程度等园区生态环境现状。5.2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必要性分析5.2.1园区环境影响回顾性分析收集园区过去5-10年的社会、经济、环境资料,应通过资料分析回顾园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历史,评估园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评估园区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对建设10年以上的园区,要进行过去5-10年的分析;建设不足5年的园区,按实际建设年限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包括:园区污染源数量和分布的变化;主要污染物特征和产排污量的变化;重点污染源排放达标情况分析;潜在的环境风险和应急方案;主要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水平及其国内外的比较;园区建址的环境敏感性分析;区域环境质量的变化;区域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的变化;环境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环保投入;环境管理等内容。5.2.2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结合资料收集和调研分析的结果,重点识别园区面对的制约因素,应从环境质量改善、资源约束改善、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等方面分析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对园区的影响和意义。5.2.3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有利条件分析根据园区自身特点,应从资源、产业基础、基础设施、人才、政策、区位、交通、生态工业雏形等方面分析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有利条件。55.2.4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根据资料收集和调研分析,应从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力、产业结构、环境管理机制等方面分析园区发展的制约因素,找出制约园区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5.3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总体设计5.3.1指导思想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应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节能减排工作为重点,结合园区的特点,通过对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和建设,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指导思想中要体现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相结合,与引进高新技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相结合,与区域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环境保护和区域节能减排工作相结合。a)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相结合应有选择地对全国范围内已完成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的各类园区进行广泛调研和比较研究,发现、辨识和提炼规划区域独特的区域比较优势,以及由此决定的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提升和扩大这些核心竞争力的措施和途径。b)与引进高新技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相结合应对园区现有主导产业的技术水平、发展趋势进行调研,在保障体系设计、入园项目选择原则确定等规划工作中把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作为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根本动力,实现生态工业链网中物质、能量和信息高效转化和流动。c)与区域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应与区域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充分结合,促进区内企业规模化、科技化、高效益和低污染,逐步实现以主导产业为核心,不同产业之间以及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耦合和资源共享,物质、能量多级利用。d)与环境保护和区域节能减排工作相结合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围绕区域节能减排目标,强化污染物总量控制,基于区域环境容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使园区产业布局、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与区域环境承载力相适应。5.3.2基本原则a)与自然和谐共存原则园区应与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保持尽可能多的生态功能,昀大限度地降低园区对局地景观和水文背景、区域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b)生态效率原则应通过园区各企业、企业生产单元的清洁生产和其之间的副产品交换,降低园区总的物耗、水耗和能耗,尽可能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提高园区生态效率。c)生命周期原则应加强原材料入园前以及产品、废物出园后的生命周期管理,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d)因地制宜原则应突出园区自身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以及自然条件等特点。e)高科技、高效益原则应采用现代化生物技术、生态技术、节能技术、节水技术、再循环技术和信息技术,采纳国际上先进的生产过程管理和环境管理标准。f)软硬件并重原则园区建设应突出关键工程项目,突出项目间工业生态链建设。同时必须建立和完善环境管理体系、信息支持系统、优惠政策等软件,使园区得到健康、持续发展。g)3R原则应体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3R)原则。5.3.3规划范围应明确生态工业园区规划核心区的准确边界范围,并根据生态工业园区与外界的物质流、能量流等方面的交换关系,提出规划的扩展区和辐射区范围。对于国家批复的各类开发区,核心区和扩展区均不得超过国家批准的边界范围。规划范围的确定应与原有的土地使用功能和用地规划相一致。5.3.4规划期限应明确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的数据基准年,在基准年的基础上,提出规划近期目标和中远期目标的具体年限,通常近期年限为3-5年,中远期年限为8-10年。5.3.5规划依据应对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和建
本文标题:HJT 409-2007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编制指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162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