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三宋明理学目标导航方法点拨1.了解儒学复兴运动的表现及北宋五子的主要观点2.掌握朱熹的思想及其影响,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3.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把握理学产生的背景,特别需要补充佛教、道教对儒学伦理冲击的有关知识,理解儒学复兴的必要性2.朱熹和王阳明的思想是重点和难点,注意区分两人思想的异同点课前篇自主预习一二三四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历史背景(1)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2)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2.基本过程(1)唐代中后期,韩愈激烈反对佛教和道教,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李翱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2)北宋士大夫们推崇《春秋》中的“尊王攘夷”之旨,主张以儒家的纲常伦理巩固中央集权,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3.重大影响大开研习儒经义理之风,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促使理学在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课前篇自主预习一二三四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1.主要贡献(1)周敦颐建构了关于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2)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3)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4)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认为“仁”是天理的核心和修养的最高境界。2.共同影响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标志着理学的创立。课前篇自主预习一二三四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主张和活动(1)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2)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3)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强调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4)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认为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设法“正君心”。(5)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经典。课前篇自主预习一二三四2.基本评价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其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自主思考朱熹的学说有何意义?提示:朱熹的思想不仅对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结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乃至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东南亚国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儒学文化圈”的形成发挥了重大作用。课前篇自主预习一二三四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及其地位(1)主张: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2)地位: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2.王守仁的思想主张及其地位(1)主张:认为人是天地的心,天理就是本心、良知;主张“致良知”是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特别强调“知行合一”。(2)地位:王守仁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3.陆王心学的历史意义: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课堂篇探究学习探究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材料导入材料一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本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摘编自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当堂检测课堂篇探究学习探究点材料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守仁《王阳明集》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2)根据材料二,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守仁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提示:(1)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2)内涵:要有是非之心,关心民众疾苦。方法:努力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本性。当堂检测课堂篇探究学习探究点名师精讲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名称项目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本体论“理”是世界本原“心即理也”体验方法“格物致知”,体验“天理”发明本心,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哲学思想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相同点代表都是理学的突出代表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欲求当堂检测课堂篇探究学习探究点典例剖析【例题】著名作家曹聚仁在谈到宋明时期两位儒学大师时,曾经这样比喻:第一个人,看见敌机来了,他会教弟子爬到书架上翻查飞机种类、性能以及防空方法;第二个人会让弟子闭目静坐,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不为机声所慑。“第一个人”是()A.朱熹B.陆九渊C.王守仁D.黄宗羲题目立意:本题考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当堂检测课堂篇探究学习探究点解题指导:题干中的比喻意在说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认识论的不同。程朱理学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这符合第一人的举动,故A项正确;陆王心学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这符合第二个人的举动,故B、C两项错误;黄宗羲对君主专制进行批判,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当堂检测课堂篇探究学习1.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最早出现于()A.西汉B.东汉C.魏晋南北朝D.隋朝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佛教、道教相互影响,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故选C项。答案:C探究点当堂检测课堂篇探究学习2.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解析: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是在魏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说明统治者通过政治手段影响思想文化政策,故B项正确;此时,儒学地位受到冲击,故C项错误;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B探究点当堂检测课堂篇探究学习3.周敦颐是湖南道州濂溪人,后人称之为濂溪先生,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主静”的修养方法,强调“无欲”。这一修养方法的实质是()A.传播“无为而治”的思想B.淡化儒家重视现世事功的主张C.体现出佛、道思想对儒学的冲击D.努力强化封建统治秩序解析:周敦颐强调的是“无欲”,不是“无为”,所以A、B两项不正确;C项不是“主静”这一修养方法的实质;强调“无欲”,实质上就是要人们安分守己,放弃任何反抗,服从封建统治秩序。故选D项。答案:D探究点当堂检测课堂篇探究学习4.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三纲五常B.以法治国C.万物本原D.抗衡佛教答案:C探究点当堂检测5.《朱子语类》中载:“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这说明的是()A.良知即天理B.理为宇宙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C.格物以求理D.存天理,灭人欲答案:B课堂篇探究学习6.中庸作为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学说和中华文化的核心。北宋理学家程伊川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据此可知,“中庸”的含义是()A.坚守正道B.不偏不倚C.以和为贵D.偏听偏信解析:题干材料“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说明儒家强调的中庸,应指正道和天理,故A项正确;不偏不倚是中庸的表象,不能体现其实质,故B项错误;以和为贵是中庸的实现手段,故C项错误;偏听偏信不符合中庸要求,故D项错误。答案:A探究点当堂检测课堂篇探究学习7.王守仁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谩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解析:王守仁认为良知就是理,人天生就具有良知。故选A项。答案:A探究点当堂检测课堂篇探究学习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宋)智圆《闲居编》材料二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探究点当堂检测课堂篇探究学习材料三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守仁《王阳明集》(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对儒学的发展有何影响?(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主要阐述了王守仁的什么观点?参考答案:(1)现象:三教合一。影响:儒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2)观点:格物致知。目的:“穷理”,朱熹把探究“理”作为认识事物的最终目标。(3)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探究点当堂检测课堂篇探究学习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三 宋明理学课件 人民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169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