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标阐释激趣诱思1.结合有关资料,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城市与乡村之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出现的环境问题的差异3.结合实例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三个基本原则北京时间2018年12月16日清晨5时,在波兰南部城市卡托维茨进行了两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4次缔约国会议终于落槌闭幕。此次会议的核心主题之一是减少碳排放及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这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使之逐步完善,得到公认。那么,究竟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新知预习自主检测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时间采集渔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对人类影响很弱环境遭到破坏,地理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渐从局部扩展到全球特点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人类对环境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认识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科学的萌芽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新知预习自主检测思考讨论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提高。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自身、环境及相互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并从人类发展需求出发形成不同的人地关系思想。新知预习自主检测二、直面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地域差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表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新知预习自主检测环境问题及主要表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水、土地、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地域差异发达国家更突出乡村地区,发展中国家城市地区,发达国家2.危害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危及人类生存;局域性环境问题有些已经演变为社会公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新知预习自主检测3.环境问题的分布(1)全球性与局域性①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②局域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事件等。(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2)城市与乡村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都很严重新知预习自主检测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的实质:发展问题。2.可持续发展(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3)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新知预习自主检测链接生活渤海实行“伏季休渔”政策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哪个原则?为什么?提示:“伏季休渔”有利于保护在繁殖高峰期的鱼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新知预习自主检测1.判断题(1)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增强。()(2)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3)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就是指环境污染。()(4)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过度放牧行为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答案:(1)√(2)√(3)×(4)×(5)×新知预习自主检测2.单项选择题(1)人类提出“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是在()A.采集渔猎时代B.农业文明时期C.工业文明时期D.环境文明时期(2)最有可能是由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淮河流域水质变坏B.土地盐碱化C.全球气候变暖D.酸雨(3)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下列不属于生态破坏问题的是()A.酸雨危害B.水土流失C.生物多样性减少D.土地荒漠化答案:(1)C(2)B(3)A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主题活动“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管子》结合材料探究:这两句话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形成于哪个阶段?反映了怎样的人地关系思想?提示:此思想形成于人类社会早期(或采集渔猎时期)。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把一切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反映了天命决定一切的思想,即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发展。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名师精讲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阶段阶段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环境文明人地关系主旨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生产力水平生产力低下,发展缓慢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科技突飞猛进,生产力迅速提高生产力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人类活动处于采猎文明时期,以动植物为取食对象步入农业文明,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进入工业文明,人类试图主宰自然界,牺牲自然,积累财富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环境和发展问题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阶段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环境文明人地关系恐惧和依赖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谋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人口数量十分有限开始迅速增长人口膨胀人口激增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不严重生态系统变得简单和脆弱,地理环境趋于恶化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生态破坏危及人类生存人类开始认识环境问题,逐步解决环境问题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典例剖析例题1下图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甲、乙两圈表示的是人类社会和环境,箭头表示两者之间的影响力。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下列各选项中,对图中含义解读正确的是()A.甲表示环境,乙表示人类社会B.在阶段①,人类与环境没有关系C.在阶段③,人地矛盾最尖锐D.箭头b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2)下列认识或行为与图中所示的思想演变过程对应组合正确的是()A.①——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①——涸泽而渔,焚林而猎C.②——伐木为薪,围湖造田D.③——科技发达,人地矛盾达到顶峰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解析:第(1)题,阶段①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很有限,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此时人们受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支配,只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的作用;阶段②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认为自然是人类可任意开发和利用的对象,一味夸大人类社会的作用,这是人类中心论思想;阶段③人类体会了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带来的恶果,认识到人类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但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因为自然对人类也有制约作用,这是人地和谐论思想。第(2)题,“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是可持续发展思想,阶段①显然是不具备的;“涸泽而渔,焚林而猎”“伐木为薪,围湖造田”都是人类中心论思想,且此时人地矛盾达到顶峰;阶段③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人地和谐论,人地矛盾缓解,环境得到改善。答案:(1)A(2)C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直面环境问题主题活动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6月5日,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世界环境日”主题。201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空气污染”。结合材料探究:(1)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哪些方面?(2)为保护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提示:(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2)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名师精讲1.环境问题的产生从产生的机理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更新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并且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2.环境问题的表现(1)资源短缺环境问题举例原因典型事例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短缺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华北平原用水紧张,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2)环境污染具体内容产生原因典型事例大气污染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的排放洛杉矶市的大气污染状况水体污染多瑙河的污染土壤污染常熟市农田重金属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生产、生活产生大量垃圾市区垃圾场噪声污染工矿企业、交通工具机场附近的噪声放射性污染核废料处理不当及意外事故的发生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海洋污染海岸带工业发展、海上航运泄漏墨西哥湾石油泄漏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3)生态破坏具体内容产生原因典型事例森林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毁林开荒热带雨林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砍伐森林、开垦草原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北方冬、春季的沙尘暴天气土地盐碱化不合理的灌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的次生盐碱地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有害气体(温室气体、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南极臭氧层空洞生物物种减少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的过度捕猎珍稀动物的减少,如大熊猫、华南虎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3.环境问题的分布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政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不同。(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形成原因城市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乡村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森林减少、物种灭绝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发达国家将污染较重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多资源密集型工业,且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导致生态破坏严重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使环境状况大为好转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典例剖析例题2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1)图中①②③④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A.酸雨、荒漠化、农田土壤侵蚀、原始森林破坏B.荒漠化、酸雨、原始森林破坏、农田土壤侵蚀C.酸雨、农田土壤侵蚀、荒漠化、原始森林破坏D.荒漠化、原始森林破坏、酸雨、农田土壤侵蚀(2)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污染物是()A.工业排放的废气B.家庭炉灶排放的废气C.汽车排放的废气D.建筑工地的扬尘(3)图中①环境问题的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是()A.滥伐林木,植被遭到破坏B.沙漠边缘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C.过度放牧,草原退化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①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地区、西亚和中亚,可判断其为荒漠化;②主要分布在西欧、北欧、我国南方部分(工业发达)地区,可能为酸雨危害;③在我国西南天然林区和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地区有大面积分布,结合选项可知③可能为原始森林破坏;④主要分布在南亚以及我国黄土高原等部分地区,应该为农田土壤侵蚀。第(2)题,②为酸雨危害,与扬尘无关,与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有关。第(3)题,①为荒漠化,其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答案:(1)B(2)D(3)B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主题活动“光盘”行动指就餐时倡导人们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结合材料探究:(1)“光盘”行动在节约粮食的同时,降低了浪费,为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其具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哪一方面?(2)若我们每个人都响应号召,加入“光盘”行动,我们实际上就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哪一基本原则?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提示:(1)只要我们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就时刻践行着可持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 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182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