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节材料的压缩与扩展第二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情境引入名家在写作中增删刘绍棠的长篇小说《地火》定稿时有50万字。当时,许多出版社争着向他索稿,可是刘绍棠却迟迟没有交稿,他说:“再删一回,争取更少浪费一点国家的纸张、工人的劳动、读者的时间和金钱。”在此后两次大的修改中,他忍痛割爱,竟删去了20万字。英国诗人拜伦的诗作热情奔放,极具感染力。在写作过程中,诗人总是激情满怀。在作品交付出版后,燃烧的激情常常让他把稿件抽回来重新修改,并不断补入新的诗句,直到出版前的最后一分钟。他的《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一诗,先后费时一年,但是当诗稿交到出版者手中以后,他还是余兴未尽,又酣畅淋漓地补了一百多行诗句。自主学习课堂互动内容索引升格导引训练强化自主学习扩展语句,主要考查扩展、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一般是以所提供的情景或词语为基础,要求运用联想、想象等方式,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丰富句子的内容,做到中心明确,结构完整,文句通顺。能够很好地体现高考改革“语文突出语言操作的实用性”的原则,着重考查我们语言运用的能力。压缩语段是指将一个比较长的语段或者几个意义密不可分的语句,概括主旨,提炼主要信息,压缩成比较短的语段甚至一句话。考查的是分析提炼、归纳概括、压缩整合的能力。预习提示从文体上看,压缩语段主要包括四种类型,即叙事性语段的压缩、描写性语段的压缩、议论性语段的压缩和说明性语段的压缩。叙事性语段的压缩需要抓住所叙事件的主干;描写性语段的压缩需要抓住所描写的景物的主要特点;议论性语段的压缩需要抓住中心论点;说明性语段的压缩需要抓住所说事物的本质特征。在“语段压缩”中,“压缩”掉的是语段中信息承载量小的文字,即句子的“枝叶”,保留的则是对整段语言起支撑作用的主干部分。扩展语句和压缩语段从单项能力考查的角度看,《考试说明》将其归属于“语言表达应用”,但这两项能力其实也是我们写作的基本能力。扩展语句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实际上考查的是我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而压缩语段在我们写作议论文进行事例论证时更是经常用到。将素材转化为写作内容,一要有好的切入角度,二要遵守必要的原则,三要讲究恰当的转化方式。详写就是丰富与扩展,略写就是简化与压缩。压缩与扩展是一个相对的话题。我们不能原原本本地照用材料,而要提取、摘选、概括,这是一个压缩的过程。而同时,为了主题的需要,我们又要突出与强调某一要点,这就成了扩展。所以压缩与扩展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分工不同而已。目标定位压缩主要有两种方法:摘要和提要。如议论文和说明文,因为其逻辑性比较强,又特别注重材料的准确性,所以比较适合摘要;记叙文和其他的文学作品偏重于感性,所以比较适合提要。我们现在见到的很多的材料作文从根本上来讲都比较类似于“读后感”的写作,就是上一节“例文二”的样式,因此,如果需要利用原材料作为“始发叙述”或者作为中心例证的话,压缩是绝对不可少的。扩展也有两种方法:强化和阐释。相比较二者同样有着很大的不同:强化基本上不增添什么实质性的新内容,只是对原材料进行扩充,使之得到突出;阐释需要对原有信息进行阐发和补充,增添了很多想象的内容。例文一例文赏析同样是压缩,修改稿要比原稿更能突出“按需压缩”的要求。无论是提要还是摘要都充分地体现了触龙这一形象的神采,着重写出了他的劝说艺术。作为次要信息,太后的“色少解”“共鸣”“醒悟”等等一系列表现和与其他大臣的对比都仅仅是起一个烘托的作用。尤其是对原稿②的修改。原稿中充斥着太多的无用信息,这里所讲的无用信息只是针对表现触龙的劝说艺术来说的,像“赵太后刚掌权”“抱着有病的身子进见”之类,并且原稿的叙述非常不简洁,这都影响了中心的表达,甚至让人对文章的中心无从把握。就像教材“知识导引”中所说:“压缩的主要作用是减少其他信息的干扰,使主要信息传递得更为清晰,让读者理解得更为明确。”这样自然能加深文章的感染力。按照需要提炼压缩材料,首先要有对材料使用的明确的方向与角度,其次是紧扣中心的摘选、删除,才有可能做到恰到好处。例文二扩展多运用联想、想象、描写和修辞等手法,通过增加原句的修饰限制成分,增添枝叶,从而使原句的内容更丰富,更饱满,表达也更生动。总起来说,扩展语句要做到合乎原意,这是基本要求。像这组例文,在诗歌的总体意境上扩展后的文章和原诗内容基本上是保持一致的,所增添的只是描述性的语言,有的地方对原诗的书写顺序做了调整。即使增加了像“灯、声响、月亮”这些原诗没有的东西,但它们也符合扩展的第二个要求,那就是合理,是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之上的加工。第三个要求是新颖,合乎原意了,合情合理了,还要尽量展现你的个性,使扩展后的作品能表现出你的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如例③,它的第一句话是原文中所没有的,但作者大胆加上了,并且加得还很好,正是通过这一句话我们似乎更直接地走进了原诗的意境,还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觉的冲击。这就是新颖。这三篇扩写都形象生动,故事性强,突出了夏瑜的不同侧面,有较强的感染力。扩写①以对话描写为主,突出了夏瑜的言论与思想。扩写②用第一人称写出了“我”的所见所想,情节细致真实,凸显了夏瑜的正面形象。扩写③以对话为主,内容丰富,情节生动,突出了夏瑜大义凛然的形象。由此示例可知,扩写可以通过一定的合理想象,把人物置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借助高质量的特写镜头和有感召力的情节,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最终达到阐释主题、情景性强的目的。例文三课堂互动1.“知识导引”在讲述必要信息时提醒我们对于材料的压缩一定要有必要的背景知识,如何来理解这个观点?要点探究答案2.在语言信息的传递过程中,扩展起着怎样的作用?答案答案首先,扩展能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能对背景知识进行有效的补充,从而克服读者背景知识的缺乏所带来的不足。其次,弥补语言信息传递中产生的损耗,使读者减少因我们说得不明白、不充分而产生的“信息差”,使作者所希望传递的思想情感能够更好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如何对材料进行合理的扩展与压缩?1.扩展素材(1)由此及彼,拓展内涵运用此法首先必须对蕴涵着深刻哲理的素材根据拓展的需要进行清楚而简约的叙述,也就是对素材作适当的取舍,将素材中最能提炼论点,最能加以引申和拓展的中心句引入文中,使后文的拓展内容成为“有源的水”“有本的木”。其次要在分析素材的基础上,由此及彼进行联想,亮出鲜明深刻的论点,语句力求概括凝练。再次就是紧扣论点,就事说理,由表及里,联系实际展开论证拓展。当然议论要有针对性,角度要力求新颖,因为素材本身往往有多面性,我们要尽可能地发散思维,力求从新的角度,挖掘出素材新的内涵。方法例说2017年高考北京一位考生的满分作文就深谙此法。文章从观点出发,化抽象为具体,将“纽带”化身为“经典作品”;结构上,层层递进。开头提出“经典作品无形中成了联系世界人心的纽带”;接下来,进一步追问“经典作品为什么能成为连接世界的文化纽带”;最后,提出发挥经典作品这个纽带作用的具体措施。事实论据和事理论据相结合,有理有据。同时,本文选取的角度比较新颖,将“纽带”化身为“经典作品”;结构紧凑,条理清晰;语言平实、准确。说纽带北京一考生博尔赫斯有言:“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在此,经典作品无形中成了联系世界人心的纽带。现在世界全球化的步伐逐渐加快,人们的交流交往日益频繁。在全球化过程中,经济得到飞速发展,而随着经济的交往,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重要。而在文化交流中,那些文学名著的传播,无疑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比如,我们将我们的经典作品在西方国家传播,引起了巨大反响;我们也引进了大量的西方经典作品,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这种做法,使得中国更了解世界,也使得世界对中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经典作品为什么能成为连接世界的文化纽带?因为经典作品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引起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的共鸣。比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揭示了人的伟大与渺小,让人们重新“认识自己”;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展现了人性内在的美,让读者心灵得到洗礼;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笔触,“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于是,这些作家也就成了世界交流的国家文化符号之一,这些经典作品也就成了世界文化交流中的纽带。既然经典作品在世界文化交流中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如何发挥好这个纽带的作用呢?作为政府,应该充分利用一些官方和民间的机构推广经典作品的交流与合作。比如,中国在世界各国建立的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我们可以把一些经典作品作为现代汉语教材给外国学生讲解,让他们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作为个人,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一方面阅读了解西方经典作品,一方面向外国友人推荐我们中国的经典作品。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经典作品这个文化纽带,使得我们与世界的交流更加深入,更加顺畅!(2)突出一点,丰满形象此法适用于一些人物素材,即通过一定的合理想象,把人物置身于一定的环境之中,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从而达到印证话题的目的。当然,运用此法时,一定要仔细分析素材,找到人物身上的一些突出点、闪光点,能诠释话题的事迹,进行重点加工,切不可对人物的生平进行“流水账”式的叙述。2018年高考北京卷一满分作文《绿水青山图》塑造了护林员老王这一光辉形象,文中对老王救火那一段描写尤其细腻,如“大火像怪物一样张开血盆大口,吞噬着周围的一切”,写出了火势的严峻;再如“老王身后有一棵大树被火给烧倒了,正好将老王压在树下”,写出了人物的奋不顾身。生动的细节描写不但丰富了人物形象,而且突出了主题。老王是文中的关键人物,可老王守护绿水青山的愿望不可能突然升华。文章先插叙了一段老老王与老王的往事,让这种“接力”来得特别自然真实,这为结尾推出“营造一幅绿水青山图”这一中心寻找到了源头。这样写自然贴切。绿水青山图北京一考生“老王,年纪这么大了还闲不下来呀?”“哪里哪里,秋天到了,又是个干燥易起火的季节,我实在是放心不下林子呀!”年近60岁的老王是这片林子的护林员。据说这片林子是祖上为了防洪而种下的,人们守护着这方土地也有不少年头了。老王的父亲老老王在临终时,唯一的嘱咐就是让他守护好林子。那年,老老王喜得一子,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是落下了。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继承老祖宗的心愿,将这片林子一直守护下去。在儿子没满3周岁时,老老王就常带着儿子一起去守林子。终于有一天,在一次又一次枯燥的守林后,儿子的不满情绪爆发了。“爸,我不想守林子。”“你这个兔崽子,你要是不守林子,我就不认你这儿子!”老老王听后暴跳如雷。儿子转身就跑,喊道:“在你眼里什么都没这破林子重要!”后来呀,老老王在林子深处找到了迷路的儿子,儿子冷静下来了,看着父亲的白发,心里一阵痛,心想:父亲老了,我不能让他失望了。父子俩重归于好,老王开始替老老王承担起守林子的重任。一阵烟熏味将老王从回忆中拉回来,一丝不好的预感在老王脑海中浮现,老王心想:糟了,林子起火了,时间来不及了,我得去救火。当老王赶到时,火势已经很大了,大火像怪物一样张开血盆大口,吞噬着周围的一切。可是老王毫不畏惧,迅速将周围多余的枝叶清除到一旁,防止火势的进一步扩大。突然,老王身后有一棵大树被火给烧倒了,正好将老王压在树下。老王在医院醒过来,第一句话就是:“林子有没有事?”村民回答道:“幸亏报警及时,林子没有太大损失……”听到这里,老王才放心。伤势还未大好,老王就急着出了院,在村民的陪同下去看那片被烧的林子。浇灭后的树木透露出一种苍凉,老王心疼得掉下眼泪。老王从小在林子里长大,这片林子里的一草一木就像是自己的孩子。村民们看着这一切不约而同地默默做了一个决定。后来,村子里来了一批志愿者,说是愿意替老王来守护林子,这可把老王高兴坏了,他说自己可以放心退休了。原来,是村民们为这片林子做了一个广告,来号召人们一起守护林子。没多久,烧焦的林子恢复了,生机勃勃的。老王的事迹广为流传,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是呀,当我们理所当然地享受大自
本文标题: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三节 材料的压缩与扩展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189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