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本15兰亭集序王羲之专题四心连广宇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目标: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2.思维目标:把握作者情感,深入理解作者的人生观。3.审美目标:赏析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激趣导入曾有人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群贤毕至,一觞一咏成就兰亭华章,信可乐也”,下联是“少长咸集,几俯几仰参悟人生哲理,岂不悲哉”。今天我们就走进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来体味王羲之的“乐”与“悲”。文本精准导读主题群文通读读兰亭文本读写联动文本精准导读Ⅰ通读导图引路,概览全文一、诵读全文,解释加颜色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第一段)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春季的最后一个月集会在山阴县助词,的举行古代习俗,于农历三月上旬巳日(魏以后改为三月三日),游于水滨,举行祭祀、沐浴、采兰等活动,以消除不祥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全,都形容词作名词,年少的,年长的高高的激荡回旋的水流景物相互关联衬托以之为,把它作为使动用法,使……流动酒杯,两侧各有一耳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依次排列曲水的旁边虽然名词作动词,饮酒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幽深内藏的感情这和风定语后置的标志物品,种类。指天地万物定语后置的标志用来……使动用法,使……纵目使动用法,使……驰骋尽实在描述了兰亭宴集的盛况,表现了作者陶醉在人与自然和谐氛围中的快乐心情。(第二段)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语词相处,相交比喻人生短暂有时“之”“于”二字的合音襟怀抱负交谈。悟,同“晤”有时借着,随着爱好的事物任性不羁,放荡,放纵形体,身体虽然取舍,爱好。趣,同“取”千差万别。殊,不同宁静与躁动接触到的事物暂时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等到它往,引申为达到,得到改变附着,随着过去。之,音节助词高兴,欣喜动词,变成因为触发感慨长短。这里指寿命的长短依附造化,自然注定引出“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之感。(第三段)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常兴发感慨缘由像面对叹惜哀悼明白,理解本来知道数词作动词,把……看作一样是虚妄荒诞把……看成平等寿命长的彭祖和寿命短的夭折的幼童是虚妄之谈即使……原因他们的情趣这篇文章在上文基础上表明作者对生死的看法。二、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填出空缺处相应的内容。答案①乐②美景③暮春之初④人物之盛微任务活动一准确翻译重点句子Ⅱ深读任务驱动,深度学习1.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有清澈激荡回旋的水流,辉映围绕在亭子的四周,汲引清流急湍,用作流动酒杯的曲折水道,(人们)依次排列,坐于曲水岸边。(得分点:“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省略句式,“映带”,“流”活用,“其次”古今异义,句意对)抬头观望寥廓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用来放开眼界,抒发胸臆,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得分点:“所以”“游”“骋”“足以”“极”“信”,句意对)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看待是妄造的。(得分点:“固”“一”“为”“虚诞”“齐”“彭殇”“妄作”,句意对)微任务活动二把握作者情感,深入理解作者的人生观1.第一段“信可乐也”中的“乐”具体指什么内容?答案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可谓人贤,此为一“乐”;聚会时是“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辰良,此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此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此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足以极视听之娱”,可谓赏心,此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俱备,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2.如何理解第二段中“岂不痛哉”中的“痛”?作者因何而“痛”?答案(1)“痛”指“痛惜”之情。(2)①一痛人生易老。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却短暂。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生活在社会上,好静者常在室内清谈佛老,好动者喜爱纵情山水,遇上喜欢的事物就心满意足,因快乐而忘却了忧愁,竟然“不知老之将至”。②二痛情随事迁。来自生命本体的内在欲望永不满足。当人们“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转眼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就是说,人的欲望、人对美的感受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得到的东西即使美好,很快也会厌倦,感慨也随之产生了。③三痛时间无情,生命终将逝去。“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时间的飞速流逝,事物的急剧变化,更显示出生命的脆弱,所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更何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生命最终要归于毁灭,这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生大患啊!“痛”来自于对生命有限的深刻洞察和对时间无情的恐惧。3.第三段中作者“悲”的具体内涵是什么?第三段的“悲”与第二段的“痛”有何异同?答案(1)一方面,“我”与古人同悲“死”“生”的感慨。“今之视昔”:“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另一方面,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前人的文章一样。“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2)相同点:“悲”和“痛”实质上都是一种“悲”情。不同点:“痛”是个体之痛,自痛、自悼、自怜、痛惜;而“悲”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悲不是悲苦、悲痛,而是悲叹。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人类文明已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样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的体验是一致的,昔人、自我、后人三位一体,王羲之以“千古同悲”之势,深深打动我们。4.作者批判士大夫中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这种消极虚无的人生观,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背景提示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权贵。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水,随波荡漾,漂到哪里就是哪里。他们“一死生”“齐彭殇”,认为人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答案①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人活得窝窝囊囊,有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人死得默默无闻,有人死得轰轰烈烈。②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王羲之所生活的东晋是政治极为严酷的时代,杀伐严重,社会动荡,因此有人谈玄悟道,混同生死,及时行乐),总之,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微任务活动三赏析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本文语言骈散结合,以散为主,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试举例说明。提示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答案《兰亭集序》语言或骈或散,散则错落有致,骈则整齐优美,骈散间行,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中,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骈句整齐优美,前又以“此地有”“又有”相连缀,后随之以散句“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骈散间行。而从内容的表述上来说,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16个字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概括出来,烘托出清幽的气氛。整句语言清新质朴,行文自由流畅。Ⅲ延读疑难探究,思维提升对待生死(生命)的态度是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古今中外的哲人对此都做出了探索。下面列举的几种观点,你赞成哪一种?或者,你还有什么别的看法吗?(1)积善行德,死后升入天堂。(基督教)(2)吃斋念佛,死后上西天极乐世界。(佛教)(3)追求长生不死,崇尚无为。(道家)(4)追求不朽,有所作为(立德立功立言)。(儒家)(5)把握好今天,诗意地栖居。(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6)及时行乐,潇洒走一回。(享乐主义)(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9)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答案(观点一)赞成比较有正能量的观点:(4)(5)(7)(8)(9)。我们可以悲叹但不等于能够悲观。悲叹是对生命对人生的一种思考,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一种思考。不管时代怎样,年龄几何,思考之后都应该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观点二)须辩证分析的观点:(1)(2)。这两个观点之中的“积善行德”“吃斋念佛”对社会风气从客观上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正面引导人们向善的作用,有积极的一面;但是,从他们行为的终极目的——“死后升入天堂”“死后上西天极乐世界”来看,善心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自己死后的享乐,还是有狭隘的一面。助读材料1.作者简介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书法家、文学家。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世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士族名门,东晋政治家王导之侄。朝廷召他担任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表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王羲之擅长书法
本文标题:(浙江新高考)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四 文本15 兰亭集序课件 苏教版必修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209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