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部分经济文明历程专题十20世纪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第21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纲要求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及影响;(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意义。2.“斯大林模式”:(1)苏联的工业化之路;(2)苏联的农业集体化;(3)斯大林模式的特点。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2)勃列日涅夫改革;(3)戈尔巴乔夫改革。考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考点二“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考纲呈现考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自主学习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苏俄,国内地主和资产阶级发动叛乱,苏俄处于艰苦的战争环境之中。2.内容农业方面实行②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商业方面国家取消了③自由贸易分配方面实行实物配给制;不劳动者不得食3.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巩固了苏维埃政权。4.弊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一些弊病与错误,如强行征粮,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教材补遗义务交售制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通过不等价的交换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即向农民征收一种额外税。这种剥夺农民、积累资金发展工业的做法,在工业化取得成就的同时,加重了农民负担,造成了工农业比例失调等不良后果。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后的新情况,引发了政治危机,并加重了经济危机。2.实施:④1921年,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3.内容农业方面以固定的⑤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⑥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⑦自由贸易分配方面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⑧工资制4.意义(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国家实现⑨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有效地巩固了苏维埃政权。轻巧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思维启迪列宁为什么在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功劳”的同时,又说“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提示:列宁充分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帮助苏俄政权渡过危机方面发挥的作用,也强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政策,是一种临时的办法,说明列宁已经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主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史料呈现史料1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合作探究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史料2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全球通史》读史指导1.根据史料1中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可推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空前激化了各种矛盾,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列宁也认识到了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尝试行不通。2.根据史料2中的“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准许……出售他们的农产品”“使国家控制了……‘制高点’”可推知苏俄正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缓解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稳定政治形势。问题思考1.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据史料1说明这一“口号”反映了什么。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2.根据史料2概括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并指出“后退一步”和“前进两步”的含义。提示前提: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后退一步”: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前进两步”: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史论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同①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②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③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④作用:巩固了政权异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行机制绝对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1.(2014安徽文综,20,4分)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考点集训B解析1921年春的“严重的失败”是苏俄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足就是不顾苏俄现实状况而企图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故B项符合题意。2.英国工党秘书布克斯顿曾于1920年6月访问俄国,他在关于俄国农民态度的报告中写道:“他们在土地问题上很感激苏维埃政府,但是他们十分抱怨生活必需品的缺乏,抱怨强制性捐献。他们抱怨它,咒骂它,但是,当有机会推翻它时,他们又说‘不’。”布克斯顿的描写 ()A.是在贬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为“新经济政策”实施找依据C.为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找借口D.反映了苏俄农民较复杂的心态D解析布克斯顿描写的是苏俄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态度,其并没有贬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错误;布克斯顿是英国工党秘书,他不可能为“新经济政策”实施找依据,故B项错误;1918年一战中的协约国就开始干涉苏俄,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布克斯顿的描写反映了苏俄农民较复杂的心态,故D项正确。3.1921年5月,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主义作斗争;10月,列宁在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经济管理形式的战略退却;12月又明确粮食税代替余量收集制是经济政策的实质。这说明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存在反复和不确定性B.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有多维阐述C.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D.新经济政策造成了苏俄内部的思想混乱B解析材料反映了列宁从不同角度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进行阐述,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存在反复和不确定性,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并不是列宁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故C项错误;多维论述新经济政策可以使人们认清新经济政策的实质而不是造成思想混乱,故D项错误。考点二“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一、斯大林模式1.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成就: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①二位。(2)局限:使苏联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自主学习2.农业全盘集体化(1)概况: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1937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2)影响: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②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其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3.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③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2)特征a.经济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政治方面:实行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c.思想文化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3)影响a.积极:斯大林体制使苏联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消极:从长远看,这种模式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④活力。教材补遗苏联集体农庄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2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1930年1月,联共(布)中央的决议指出: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享有土地使用权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决议要求在运动中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1933年1月,联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但是,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也出现过“全盘集体化”等严重错误,其不仅带有很大的强制性,甚至采取没收财产、剥夺选举权等手法,强迫农户加入,这违背了列宁提出的自愿原则和通过示范、逐步开展的方法,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b.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契机。(2)内容a.以⑥农业为改革突破口,试图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b.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扩大了⑦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c.政治方面,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进行了批判,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3)影响a.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缺乏正确的⑧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最终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b.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调整赫鲁晓夫时期的政策,将改革的重点放在⑨工业上,推行⑩“新经济体制”。(2)成效:改革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3)结果:未能打破斯大林模式,改革逐渐停滞。3.戈尔巴乔夫改革(1)内容a.经济: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但由于困难重重,遂将改革重点转到政治领域。b.政治:提出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纵容自由化思想,倡导 “民主化”和“公开性”;推行政治 多元化,实行多党制。(2)影响:改革引发政局动荡,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易错辨析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前期是必要的,而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只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整生产关系,此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图解历史用“三、二、一”归纳苏联的改革思维启迪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是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来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提示:通过农业集体化将农业的大量积累抽出投入到工业中,从而解决工业化所需的资金问题。教材补遗苏共二十大1953年3月,斯大林突发脑溢血逝世。之后,苏联政局一度动荡。在经历了马林科夫的短暂执政后,到1958年,以赫鲁晓夫为首的党政领导核心逐步稳定下来。1956年2月,苏共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主持大会并作了党中央工作总结报告。在总结报告中,赫鲁晓夫就内政和外交方面提出了一些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尽符合的观点,如通过所谓的“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 20世纪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 第21讲 苏联的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228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