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部分经济文明历程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7讲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考纲要求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意义。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2)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邓小平南方谈话;(2)中共十四大;(3)中共十五大的决议。考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考纲呈现考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工作重点的转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地点:①1978年底,在北京召开。自主学习2.主要内容(1)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②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2)全会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3)全会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③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④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的问题。3.意义:标志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始由此揭开序幕。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原因农业集体化以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内容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是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标志: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会议要求把⑥增强企业活力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2)内容:按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国营企业改变经营方式,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教材补遗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民的又一项伟大创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副产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走向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曾用“异军突起”来形象也比喻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冲破了传统的城乡分工体系,开创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形成过程(1)1979年,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2)1980年,设立深圳、⑦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3)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4)从1985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在长江三角洲、⑧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5)1988年,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6)1990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2.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3.21世纪中国的对外开放: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教材补遗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指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合适的地方,划出一定的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方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经济特区最早出现在意大利。1547年,意大利在热那亚湾的里窝那设立“自由港”。以后其他国家相继出现了自由贸易区、自由工业区、科学工业区、保税仓库区、自由关税区、自由边境区、促进投资区等不同形式和特点的特区。我国特区和世界经济特区相比,具有的共性:(1)特区的经济性;(2)政策的特殊性;(3)特定区域的隔离性;(4)经济活动的开放性。我国目前有5个经济特区。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⑨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1)内容: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关于改革开放的步伐、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关于发展问题。(2)意义: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1)内容: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发展时期。3.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主要内容a.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b.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c.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2)意义:这个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4.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召开。(1)内容a.大会确立 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b.指出我国现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入新的世纪。轻巧识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创新之路 思维启迪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曾经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松绑”之风吹向全国,试推测“松绑”之风吹向全国最早可能发生在哪一年?为什么?提示:1984年。原因: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其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教材补遗现代企业制度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公司制度为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主题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其实质史料呈现史料11998年,江泽民在安徽农村考察时指出:“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的,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决定的……当时有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不改造已经没有出路了。”合作探究史料2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化农业转化。——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史料3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读史指导1.史料1中“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强调了农村改革的迫切性,也说明了农村改革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2.史料2中“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说明农民有了经营权或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3.史料3中“某些尝试”主要指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集体农业的痕迹”指人民公社下的集体生产。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否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提示没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获得的是土地使用权和分配、经营自主权,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并没有改变。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料3中率先“尝试”变革的“中国最贫困的省份”有哪些?这种变革主要针对什么问题?有何重大历史意义?提示(1)安徽、四川。(2)针对当时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3)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史论归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其实质1.原因(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2.特点(1)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2)它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3.实质: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主题二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原因、具体形式及发展阶段史料呈现史料1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邓小平文选》史料2今日浦东,不断吸引着世界一流竞技选手。7家国家级要素市场、130多家中外金融机构、4000多家贸易公司、3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聚集,每年上百次国际性会展,使浦东初步展示出国际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研发中心、营运管理中心和会展中心的风采。——《伟大构想变成瑰丽现实——今日浦东走笔》读史指导1.史料1说明创办经济特区具有多方面的深刻意义,它不但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培养人才,而且可以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2.史料2说明浦东的开发、开放不仅促进了浦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成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对外开放的标志。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特区“特”的本质含义。提示经济特区的“特”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引进技术和人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2.根据史料2,指出浦东开发、开放的重要意义。提示浦东已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史论归纳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原因、具体形式及发展阶段1.原因(1)从历史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发展。(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3)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而言,只有对外开放才能跟上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2.具体形式(1)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2)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3)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的特殊形式。3.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从1978年底到1992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因素的阶段。(2)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2001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3)第三阶段:从2001年至今,这个阶段中国加入了WTO,经济体制与国际规则全面接轨。1.(2018课标Ⅲ,31,4分)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上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考点集训A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198229.2874.925.389.5817.01198823.28773.5295.58372.55623.23解析从材料信息看,1982年与1988年相比,乡镇企业中从事农业的企业数量有所减少,而从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商、饮、服务业的企业数量大幅增加,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故选A项。材料无法体现城乡一体化情况,城乡一体化至今尚未实现,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乡镇企业,无法体现工业结构的合理与否,排除D项。2.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7讲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229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