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部分思想文体科技文明历程第十六单元近现代以来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3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考纲要求1.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②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③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教育事业的发展:①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教育的措施和成就。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教育的措施。③“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①“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及含义。②“双百”方针遭遇挫折。③“双百”方针贯彻中的经验教训。考纲呈现考点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双百”方针及教育事业的发展考点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双百”方针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一)“两弹一星”1.原因(1)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2)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2.成就(1)1964年6月,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2)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①原子弹试爆成功,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3)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了导弹和原子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4)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②氢弹试爆成功。(5)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③“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概念阐释“两弹一星”的含义“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指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指人造地球卫星。(二)“东方魔稻”1.研制: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后来,他又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稻”。2.意义(1)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被西方媒体称为“东方魔稻”④“第二次绿色革命”。(2)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的饥饿问题。(三)“银河”系列计算机1.成就(1)1983年,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型机诞生,这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2)1997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⑤“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2.影响:中国政府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四)“神舟”号飞船1.发射: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⑥“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并安全返回地球,中国的航天科技步入发达国家行列。2.意义:中国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光辉的里程碑。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在未来的5~10年里,将为中国带来上亿元的经济效益,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知识图解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二、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扫盲教育1.党和政府的努力(1)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⑦识字教育为主,“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2)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2.成效:2001年1月1日,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2.措施(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加紧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3)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希望工程”等。3.成就: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2.曲折发展(1)1958年,开始实施⑨“教育大革命”,初步建立起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育体制。(2)1961—1963年,对高等教育事业进行全面调整,高等教育事业进入稳定发展轨道。(3)“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三)高等教育的发展1.初步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基本参照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3.迅速发展(1)⑩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2)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思维启迪“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破坏,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提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对于国计民生来说非常重要;经济、科技、民族素质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重视教育是发展的根本大计;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知识图解1.新中国教育事业的三个层次和三个阶段 2.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教材补遗科教兴国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双百”方针的提出1.背景: 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3.内容:“百花齐放”是指 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 学术上不同学派的自由争论。4.地位:“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5.意义:符合我国文艺和学术发展的规律,对促进文艺繁荣、学术民主、科技兴旺有重要作用。▶思维启迪“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活动展出的35部优秀电影中,大部分是1959年拍摄的,这是新中国电影创作的一个辉煌时期,被称为“难忘的1959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1956年,国家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文艺创作。(二)“双百”方针遭遇的挫折1.严重干扰: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2.纠正: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开始纠正这一错误。3.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中,“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文艺界呈现出“百花凋零”的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几乎中止。(三)文学艺术的春天1.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把“双百”方针当作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2.表现(1)文学艺术领域:文艺重现生机,作品数量大增,题材更加广泛,呈现出繁荣景象。(2)学术、科技领域不断创新和发展,理论界提出许多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见解;一度被撤销的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相继恢复,并发展了新的学科;1996年开展至今的“三下乡”活动将文化、科技、卫生送到全国农村;中外学术经验交流频繁。▶知识图解“双百”方针▶易混辨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中的“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适用领域分别是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有区别,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与鲜明的阶级对立;而“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为学术问题的全面发展,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主题一现代中国科技的起步与发展◆史料呈现史料11952年,毛泽东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文集》合作探究史料21953年初,美国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秘密运到日本的冲绳岛,为向中国发射核导弹做准备。1955年,人民解放军解放浙江的江山岛和大陈岛时,美国国会授权总统可以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美国军方制定了用原子弹攻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多种方案。1958年,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的核工业全面上马了。但是到1960年8月23日,苏联撤走专家,带走图纸,中国面临的是无数技术盲点和物资的缺乏。在严峻形势的压力下,毛泽东发出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弹的口号。期间,美国先后制定了“针锋相对”“亡命之徒”方案,企图阻止、甚或出动飞机轰炸中国的核试验基地。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原子弹试验成功。——《中国之路》史料3有一位国民党将领,从大陆败退到台湾后,辞职去了南非。那时候的南非还奉行种族隔离政策,黄种人是有色人种,在路上行走必须走便道,不准走大马路,在公共汽车上必须坐后排座,前排的座位属于白种人。这天,这位先生乘公共汽车,上车后他习惯地往车后面走。司机很友好地对他说:“这位先生,请您到前排就座。”这位先生非常诧异说:“我是中国人。”司机说:“我知道,我看出来了。难道你没看今天的报纸?昨天中国爆炸了原子弹。能造出原子弹的民族是应该受到尊敬的。从今天起,中国人都可以坐前排座。”——姜敏《海外见闻》◆读史指导(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表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2)史料2表明,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际形势严峻,国防安全问题突出。(3)“能造出原子弹的民族是应该受到尊敬的。从今天起,中国人都可以坐前排座”表明了原子弹爆炸成功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问题思考(1)依据史料1、2,概括中国的原子弹从无到有的背景。提示新中国的成立(或国家独立的实现);中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美国的核战争威胁与阻挠破坏;苏联的帮助以及后来的中苏关系破裂;技术落后和物资不足;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精神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2)综合三则史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影响。提示提高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民族自豪感;为我国和平利用核能奠定了基础。◆史论归纳综合理解新中国的科技成就1.“两弹一星”的影响(1)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3)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4)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5)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2.新中国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和条件(1)制度前提: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提。(2)政策支持: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3)环境条件:社会的稳定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4)主观因素: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辛勤劳动,无私奉献和勇攀高峰。②老一辈革命家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人民群众对基础工程的大力支持。(5)外部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主题二探究“双百”方针◆史料呈现史料1中央现在着重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史料2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读史指导(1)史料1中“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说明了实施“双百”方针的根本目的;“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说明了实施“双百”方针的直接目的。(2)史料2中对洋务运动评价的变化体现了“双百”方针的落实情况对史学研究的影响。◆问题思考(1)据史料1指出党中央提出“双百”方针的主要目的。提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现代科技和繁荣文学艺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根据史料2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方面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提示“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六单元 近现代以来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32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229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