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部分系统复习成绩基石模块一中国古代史主题15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讲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考点梳理过关考点1十月革命背景(1)①__第一次世界大战__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2)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主要权力,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经过②__1917__年11月6日晚,列宁亲自领导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成果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③__人民委员会__,列宁当选为主席巩固措施(1)建立新型的④__无产阶级__政权(2)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3)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4)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5)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意义(1)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2)世界上第一个⑤__社会主义__国家由此诞生(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关联拓展►1.俄国是在中心城市暴动,夺取政权;中国则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2.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考点2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6年4考关联拓展►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1)经验:利用国家力量进行经济建设。(2)教训:制定政策须符合国情;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改革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改革必须注重增强企业活力和地方的积极性。考点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6年1考关联拓展►巴黎和会的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最能体现巴黎和会性质的是《凡尔赛和约》中关于殖民地的规定。考点4经济大危机6年1考2016.23关联拓展►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而非全球,此时的苏联正在进行第一、二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考点5罗斯福新政6年3考2012.182013.182017.28关联拓展►1.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国家大力干预经济。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而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2.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的比较名称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开始时间1921年1933年1978年领导人列宁罗斯福邓小平特点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国家干预指导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影响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先例,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和发展促使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共同点(1)都是在不改变社会性质的前提下进行的调整(2)都是在经济状况不好的背景下,大胆创新(3)经过改革,经济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不同点新经济政策是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罗斯福新政采取政府干预指导经济的手段;中国改革开放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启示改革要立足本国国情;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6年3考2012.192014.242017.21关联拓展►1.雅尔塔会议与巴黎和会的相同点:(1)都带有大国强权的政治色彩;(2)重新确立战后亚欧政治版图;(3)都有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内容;(4)都有损害中国主权的条款。2.两次世界大战之比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起止时间1914~1918年1939~1945年交战双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轴心国集团与反法西斯同盟著名战役凡尔登战役(绞肉机)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战役等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或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世界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战后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或雅尔塔体系)六年真题全练命题点1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罗斯福新政命题解读►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罗斯福新政均属于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中考命题重点。考查形式多样,选择题和材料题均有呈现。复习过程中应注重重大历史改革之间的对比分析。1.[2016·潍坊,22题,2分]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阳光灿烂”是因为(A)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农业集体化的实现D.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1.A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2015·潍坊,19题,2分]“一方面,它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另一方面,又使其经济发展陷入僵化。”这评价的是(B)A.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模式C.赫鲁晓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2.B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的实施,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但后来这一模式日益僵化。3.[2014·潍坊,18题,2分]《凯歌悲壮》一书认为:苏俄(苏联)在1921~1927年允许多种经济并存,是历史上的“退却年代”。“退却”是指(A)A.实行新经济政策B.实现农业集体化C.“斯大林模式”形成D.戈尔巴乔夫改革3.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4.[2013·潍坊,18题,2分]在实施《国家工业复兴法》过程中,美国政府给遵守法规的企业颁发“蓝鹰”标志,无“蓝鹰”标志的产品会遭到民众的抵制。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B)A.增加就业机会B.实现经济复兴C.加强政府权力D.恢复银行信用4.B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国家工业复兴法》的颁布和实施,“蓝鹰运动”的开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复兴。5.[2012·潍坊,18题,2分]20世纪30年代,有人曾在纽约的小学生中做过一次民意测验。结果发现,罗斯福总统最受欢迎,他后面才是上帝,而且上帝的票数还远远落后于罗斯福。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B)A.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B.罗斯福新政取得成效C.美国加入反法西斯联盟D.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5.B通过题干中的关键信息“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最受欢迎”等可判断罗斯福之所以最受欢迎是因为实行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6.[2017·潍坊,28(2)(3)题,10分]经济政策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国政府与农民签订合同,国家给农民适当的补贴,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屠宰牲畜。在《农业调整法》(1933年5月通过)生效的头一年,屠宰了二千三百万头牛,六百四十万头猪,减少了三百万公顷小麦播种面积和四百万公顷棉花播种面积。法案实施后,农产品价格回升到1909~1914年农业繁荣时期的水平。——摘编自李纯武《简明世界通史》(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调整农业政策的措施及特点。措施:鼓励农民减产并予以补贴。特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材料二1928~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6.解析:第(1)题,通过材料一可知美国调整农业政策的措施为国家给农民适当的补贴,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屠宰牲畜,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第(2)题,材料二中信息反映了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工业产值不断提升,到1937年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可从主客观角度去分析。主观方面——两个五年计划的实行(实行计划经济);农业集体化运动;实行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等。客观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遭到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答案:(1)措施:鼓励农民减产并予以补贴。特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历史现象: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农业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答出两点即可)(2)上述表格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历史现象: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农业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答出两点即可)1.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经济政策允许外资企业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符合材料中“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的措施,故选B。猜押预测►1.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B)A.过分依赖外资企业B.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C.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推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2.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我准备为我们千疮百孔的国家,定出一些必要的措施。”随后,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推行了一系列“必要的措施”,其中心措施是(B)A.大力整顿银行B.对工业的调整C.兴建公共工程D.对农业的调整2.B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命题点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7.[2015·潍坊,18题,2分]巴黎和会后,一位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感到新秩序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其“纠缠不清”主要是因为(D)A.加剧了西方国家与苏俄的矛盾B.便利了列强共同侵略掠夺中国C.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D.没有根本上消除列强间的矛盾命题解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主要涉及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等内容。考查形式多样,选择题和材料题均有涉及。复习过程中应注意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这一总线索,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美苏两极格局及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暂时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等。7.D通过巴黎和会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这一体系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反而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因此说新秩序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3.B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德国海外殖民地的瓜分最能体现其分赃性质。猜押预测►3.一战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中涉及中国问题,体现分赃性质的条款是(B)A.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B.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C.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D.德国应支付大量战争赔款命题点3经济大危机命题解读►经济大危机在中考中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主要涉及爆发、特点和影响等知识。复习过程中,应将经济大危机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结合起来系统掌握。8.A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通过材料可看出供需之间矛盾尖锐,再结合关键时间“1929年”等,可判断这一现象的直接后果是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8.[2016·潍坊,23题,2分]“从1920年到1929年,美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成,而工厂中工人的生产率却猛增了65%。同时,农民的实际收入也在减少。”这一现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A)A.生产率的提高造成大量失业B.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C.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D.美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6.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对此次危机认识不正确的是(C)A.导致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B.激化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C.是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干预经济政策的结果D.从美国开始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6.C经济大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使社会矛盾尖锐。罗斯福上台后实行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由此判断C项表述有误。命题点4第二次世界大战命题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中考高频考点,主要涉及二战中的重大事件,选择题和材料题均有涉及。复习过程中,应注重两次世界大战的对比掌握以及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综合掌握。9.C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1939年9月1日,
本文标题:(潍坊专版)2018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系统复习 成绩基石 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主题15 两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234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