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训练一信息筛选整合专题四论述类文本阅读练前提醒1.坚信一个原则:答案就在原文中。2.牢记三个步骤:通读全文(了解);找准相关语句(判断);对照辨析(确认)。3.排查三个方面:排错——与原文比较,内容错误的;排异——与题干不符合的;排无——原文中找不到依据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9分)阅读文签:学术论文+道德基准人与人之间要交往和相处,必须建立各种规则体系。道德就是人类为了和谐共处、各得其所而建立的规则体系。在道德规则体系中,道德基准是最基本、最起码的标准,凝聚和体现着社会共同体成员的道德共识。一个人认同社会共同体普遍信奉的道德基准,并习惯于遵守和践行这个道德基准,他就具备了在这个社会共同体中生活的基本德行。道德基准至少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生活方式相适应;二是为社会成员所认同,并且简单、易知、易行,可以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所践行;三是可以作为基本参照,用来审视和规定其他道德规则或标准,用来评判和确认一个人的基本德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相应的道德基准也会有所不同。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首先,工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方式成为历史记忆。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料主要不是从家庭中获得,而是从市场上获得,从而导致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家长主导制瓦解。其次,个人脱离家庭作为独立个体走向社会,并取代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人与人的横向关系成为现代社会关系的主导,以父子纵向关系为主导的传统社会关系被取代。再次,国家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由家或家族组成,而是由公民组成,个人以独立的身份与其他个人、社会、国家发生关系。在我国古代社会,农耕自然经济是人们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方式,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细胞,父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从生到死生活在一起的熟人圈子是人们交往的基本范围,宗法等级制度下的风俗习惯制约着人们的绝大部分行为。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孝”被确立为社会的道德基准。我们的先人把这一道德基准贯彻到道德规范体系、法律规范体系以及官吏的任免之中,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快速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社会的基本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道德基准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确立现代社会的道德基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当代中国全体公民的社会价值共识。其中着眼于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我国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彰显个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回答了人们处理与他人、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应秉持什么样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是现代社会人们应当遵循的道德基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确立的道德基准,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的新发展。当前,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道德基准融入现实社会生活,让现代社会的道德基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行为规范力。(节选自焦国成《确立现代社会道德基准》,有删改)练前读文(1)速读全文,迅速地圈点勾画出文中的关键性词句。(参见文中画线部分)(2)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用最简练的语言完成下面的结构导图。答案解析A项“不再从家庭中获得”归因不当,过于绝对,原文为“主要不是从家庭中获得”。C项“道德基准也完全不同”曲解文意,原文为“有所不同”。D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范围,原文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现代社会人们应当遵循的道德基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现代社会生产生活资料不再从家庭中获得,导致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家长主导制瓦解。B.在制定道德、法律规范及官吏任免中贯彻“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C.由于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所以它们的道德基准也完全不同。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当代中国公民的社会价值共识,是现代社会新的道德基准。123√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人与人之间交往必须建立规则体系为前提,论述了道德体系的道德基准问题。B.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阐述了现代社会的特点,指出我国社会道德基准变化的必然性。C.文章先概述“新”“旧”社会差异,再阐明我国情况,由一般到特殊,逻辑顺序清楚。D.与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有关,文章着重论述了构建新道德基准的可行性。123√解析D项应是重点论述了建立新道德基准的作用,并未提及“可行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个人如果能够认同、遵守、践行人们普遍信奉的道德基准,他就具备了在这个社会共同体中生活的基本德行。B.现代社会个人地位得到凸显,因此制定并践行着眼于公民个人的道德基准尤为重要。C.由于个人取代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发展成为现代社会。D.道德基准只有融入现实社会生活,才能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社会道德水平。123√解析C项原因不成立,强加因果。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9分)阅读文签:学术论文+韩愈:文起八代之衰与古文运动的先驱者相比较,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文起八代之衰”的重担会历史地落到韩愈的肩上。韩愈大大超越了他的先驱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他善于展开文学争鸣。西魏的宇文泰和苏绰,隋代的杨坚和李谔,曾依靠帝王之尊、将相之权,采用严厉的行政措施,来反对艳丽浮靡的“今文”,推行《尚书》式的“古文”,并且强制规定“自是之后,文笔皆依此体”(《周书·苏绰传》)。但效果极差,嗣响无闻,终于失败。韩愈则不同。他不依靠行政手段,而是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摆事实,讲道理,深刻地剖析了“古文”与“今文”的功过是非。是非明则方向定,人们容易接受,乐于响应。因此在他的周围自然团结了一大批作家及“古文”爱好者,为古文运动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其次,对六朝文学采取了正确的态度。对于六朝文学,先驱者常采用简单的一概骂倒、全盘否定的态度,甚至连屈原的优秀辞赋,也被他们斥为“亡国之音”(柳冕《谢杜相公论房杜二相书》),但谩骂攻不倒骈文。韩愈则不然,他在批判的同时,对六朝文学并不全盘否定,对骈文有益的成分加以吸取,以便作为营养,用来壮大“古文”的新肌体。他虽自称是“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但这只是口号标榜,实际并非如此。他对六朝文学是熟悉而精通的,如他对唐初的骈文典范——王勃《滕王阁序》,称赏备至。他自己的文章如《进学解》《原毁》等,也自然地融骈入散,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再次,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上,先驱者的火力虽猛,却没有在艺术特征及创作实践方面下苦功,因而理论脱离实践,因盲目而无用。柳冕曾感慨地承认:“老夫虽知之不能文之,纵文之不能至之!”(《与滑州卢大夫论文书》)韩愈则不仅有高明的理论,而且有成功的创作经验。他的优秀“古文”典范,自古至今,像磁石吸铁那样,吸引了人们,骈文就很难与它争锋了。韩文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与骈文相比较,创造了适时通用的文学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成败至关重要。韩文之所谓“古”,并非真是要恢复先秦两汉的体制;恰恰相反,他是“惟陈言之务去”,提倡“能自树立不因循”的创造,要求像司马迁写《史记》那样,改古语为今言,创造出比较接近当时口语、适时通用的文学语言,为“古文”形象地反映生活创造条件。韩愈打的是“复古”旗号,实是为文学革新服务。正因为这样,所以韩愈能把先秦、两汉那种堂皇的文字,变为生动活泼、逗人喜爱的日常杂文,极富艺术魅力。二是针对现实,有为而发;发愤抒情,不平则鸣。这样,韩文就具有了充实的内容。如《送孟东野序》,以为文学是“物”(自然与社会)使之鸣的结果;文学反映的是“不平则鸣”之“物”,所以韩文言之有物,现实性、斗争性很强。总之,在唐代的古文运动中,不管是理论还是创作,韩愈都能匠心独运,无愧于“文起八代之衰”的称号。(摘编自蒋凡《为什么说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练前读文(1)速读全文,迅速地圈点勾画出文中的关键性词句。(参见文中画线部分)(2)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用最简练的语言完成下面的结构导图。答案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们没有承担历史的重任,因此他们没能“文起八代之衰”。B.韩愈对六朝文学采取了既否定也借鉴的做法,这种做法产生了良好的效果。C.古文运动的语言复古,并非要以先秦两汉的体制为本,而是改古语为今言。D.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是因为不管是理论还是创作,他都能够匠心独运。456√解析A项强加因果,原文第一段“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文起八代之衰’的重担会历史地落到韩愈的肩上”,是强调“文起八代之衰”的重担历史地落到韩愈的肩上,韩愈承担了这一历史重任,而没有将先驱者们与韩愈相比较,也没有强调二者的因果关系。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韩愈与古文运动先驱者的差异。B.文章从三方面入手指出韩愈大大超越了他的先驱者,层次清晰,逻辑严密。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阐述了韩愈在古文运动中取得的文学成就。D.文章在论证韩文的创新精神时,从语言的通用和内容的有物两方面展开。√解析“阐述了韩愈在古文运动中取得的文学成就”理解错误,结合全文看,文章重点阐述的是“韩愈承担起‘文起八代之衰’的重担的原因”。456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用行政强制提倡“古文”效果极差,而只要采用百家争鸣的方法就一定能成功。B.倡导“古文”时,古文运动倡导者高水平的实践往往比高水平的理论更具说服力。C.古文运动的先驱者柳冕虽然在理论上大力提倡写古文,可惜没有付诸实践。D.《送孟东野序》反映了“不平则鸣”之“物”,因为内容充实,所以现实性强。√456解析A项“而只要采用百家争鸣的方法就一定能成功”说法绝对,原文只是说“而是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摆事实,讲道理,深刻地剖析了‘古文’与‘今文’的功过是非。……因此在他的周围自然团结了一大批作家及‘古文’爱好者,为古文运动的胜利创造了条件”。C项理解错误,原文是柳冕曾感慨地承认“老夫虽知之不能文之,纵文之不能至之!”,是说没有将理论很好地运用于实践,不是“没有付诸实践”。D项“因为内容充实,所以现实性强”因果倒置,原文说“针对现实,有为而发;发愤抒情,不平则鸣。这样,韩文就具有了充实的内容”。456
本文标题:(通用版)2020高考语文 考前保分专题4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训练一 信息筛选整合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235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