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0讲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战争与革命的阶段,该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也是从战后动荡走向暂时稳定,并从大危机大动荡再次走向世界大战的时期,也是两种现代化模式的并存时期。20世纪上半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调整与创新时期,也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时期。1.政治上: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世界被推向战争的边缘。2.经济上: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3.科技文化上:相对论和量子论奠定了20世纪物理学理论的基础;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20世纪前期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20世纪前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政治1.十月革命的过程2.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俄国社会发生的变化(1)政权:两个政权并存→工兵苏维埃政府。(2)革命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3)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起义。(4)国家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美国罗斯福总统宣布实行新政,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经济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在各地发动叛乱。②国外:帝国主义国家进行武装干涉。(2)措施: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面实行国有化;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有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4)评价: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力量取得了战争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③具体原因:贫富差距扩大导致市场萎缩;股市狂涨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2)爆发:1929年10月,从美国纽约开始,然后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表现为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下跌,失业人数猛增。经济2.新经济政策(1)内容:农业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将工业大企业收归国有,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上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2)特点:按经济规律,允许商品经济发展,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生产。(3)评价①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发展,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②探索了在小农国家中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为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创造了条件。(3)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4)影响:国际上,各国纷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国内局势上,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活动接连不断,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泛滥。2.挽救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改革——罗斯福新政(1)背景: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①措施:由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②结果:经济危机愈演愈烈,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社会动荡不已。经济3.斯大林模式(1)背景:1924年1月,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并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2)内容:产业结构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3)评价①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②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2)措施:整顿金融、调整工业、调节农业、加强社会保障。(3)特点:在确保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4)影响①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②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民主政治。③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推行凯恩斯主义,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从此资本主义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科技文化繁荣的苏联文学(1)背景: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相对论和量子论(1)相对论: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人们提供了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2)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2.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诞生(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了人们的精神危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科技文化(2)代表作:高尔基的《母亲》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成就①现代主义文学:内容上强调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方法上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差异;代表作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②现代主义美术:特征是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代表作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③现代主义音乐:流行音乐的主流是摇滚乐。④电影:1927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有声影片,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拍摄成功。⑤电视: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伦敦诞生。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考向一俄国十月革命与苏(俄)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论点1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是两次性质不同的革命(1)二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都参与了领导;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沙皇专制统治;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十月革命的准备阶段。(2)十月革命是一次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在经济基础方面,颁布《土地法令》以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上层建筑方面,建立工兵苏维埃政府,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因此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苏俄是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论点2多角度认识新经济政策(1)从形式看,新经济政策主要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从阶级关系看,新经济政策在于寻求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巩固工农联盟。(3)从整个经济制度看,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之后,对多种所有制形式采取的特殊政策,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多层次经济结构。(4)从战略策略看,新经济政策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道路失败后所做出的战略退却,是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从直接过渡向间接过渡的转变。(5)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看,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径,即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论点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1)内容: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2)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资金十分短缺,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可供借鉴,苏联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将全部生产资料收归整个社会所有,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排斥在社会主义之外。(3)过程①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②1929年,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③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3%。(4)成就: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和劳动力,有力地配合了工业化。(5)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弊端①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国家无法为集体农庄提供必需的农业机械和财政支持。②当时,多数农民不愿加入集体农庄,农业全盘集体化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③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苏联农业长期不景气。命题点1:苏联的工业化成就1.(2016·全国Ⅱ卷,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答案B关联主干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寻找题眼解题关键是紧扣题干时间,迁移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知识,理解工业化的成就错点诊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要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基本未产生冲击和破坏;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为工业化建设服务的,推动了工业发展;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不可能关注“公有制的优越性”命题点2:苏联工业化进程中的问题2.(2015·全国Ⅱ卷,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A关联主干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寻找题眼1930—1931年,苏联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仍然扩大出口,其目的是换取外汇支持工业化建设,说明人民为工业化建设作出了贡献错点诊断材料未反映农业投入问题;事实上1930年苏联工业发展速度很快;材料未涉及农民生产积极性1.(视角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1919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党纲草案》中提到:“俄共将力求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这一认识()A.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B.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C.直接导致苏俄政权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D.为新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依据解析据材料中时间“1919年”可知苏俄处于三年内战时期,由材料中内容“准备消灭货币”、“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可知此政策为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此时推行此政策是为了适应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故选A项。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不是理论创新,排除B项;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苏俄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排除C项;材料中的认识是后来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依据,与新经济政策无关,排除D项。答案A2.(视角2: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据历史记载,1921—1923年,苏俄(联)多数电影院恢复放映,单是莫斯科一地,电影院的数量就从10家增加到50家,看电影成为市民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这表明当时苏俄(联)()A.计划经济取代了新经济政策B.经济和社会重新焕发了活力C.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解析据题干材料“看电影成为市民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反映出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经济和社会重新焕发了活力,故选B项。苏俄(联)实行计划经济是在1924年以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A项;C项是1937年苏联二五计划完成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C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出现在二战以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D项。答案B3.(视角3:农业集体化的影响)1933年,苏联政府规定农民按照谷物播种面积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1940年起,进一步规定粮食交售按照集体农庄的耕地面积计算数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付款。这一制度()A.保证了国家掌握粮源和积累资金B.延缓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C.有效缓解了粮食市场的产需矛盾D.推动了农业的扩大再生产解析1940年以前,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定额是按谷物播种面积计征的,这种方法不利
本文标题:(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板块三 中外现代文明的演进 第10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256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