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四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高考地理(山东省选考专用)A组山东省卷、课标Ⅰ卷题组考点一大气的组成与分层五年高考考点二大气的受热过程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1.(2017课标Ⅰ,9,4分)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B本题考查气温日变化规律。为了“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说明膜内温度高于当地气温;故①②表示膜内平均温度变化、③④表示平均气温变化。因丰雪年降水多、云层厚而温差小,则①、②分别为丰雪年、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故B正确。知识归纳气温日变化的规律:一般气温日变化晴天大于阴天、高原大于平原、山顶小于山脚下平地、低纬度大于高纬度。2.(2017课标Ⅰ,10,4分)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答案C图示①②为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且二者变化差异较大;又因①②分别为丰雪年和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故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即C正确。④最低平均气温接近-16℃,则该地最低气温可能在某些时期短暂低于-16℃,故A错误。图示③④曲线变化一致,说明积雪状况对气温日变化影响不大,则B错误。同时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要小于平均气温日变化,则D错误。方法技巧本题还可以采取下列思维分析:积雪具有保温作用,则积雪覆盖下的膜内温度日变化较小,故膜内温度日变化必然因是否有积雪而差异较大。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读图回答下题。 3.(2013山东文综,5,4分)下列时刻中,最有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 ()A.6时B.9时C.12时D.14时答案B本题以等温线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大气受热过程。读图可知,该时刻同纬度海陆气温相同。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降温、升温的速度也不一样,6时(日出前后)陆地气温达一天中的最低值,此后陆地气温开始回升,而此时海洋气温还处于下降过程中,只有再过一段时间两者气温才会相同,故A项错误,B项正确。12时陆地气温已较高,而海洋气温也已开始回升,但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故C项错误。14时陆地气温达最高值,应高于海洋气温,故D项错误。(如下图所示) 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读图回答下题。4.(2010山东文综,3,4分)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答案A图中信息显示,该地5时、20时近地面出现逆温现象,大气较稳定。12时、15时近地面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无逆温现象。故本题选A项。考点三热力环流与风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完成下题。 1.(2014山东文综,8,4分)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A.东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西北风答案B本题考查热力环流、风向判断。一般近地面气压与高空相反,由图可知,甲地高空气压低于38°N处的,则近地面甲地气压高于38°N处的,因此近地面大气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是由南向北,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成西南风,故B项正确。易错提示(1)高压处等压面上凸;低压处等压面下凹。(2)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3)近地面风向考虑三个力的作用。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冬季某日8时至次日8时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分布图,该时段该区域风向主要为偏东风,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完成下面两题。 2.(2014山东文综,5,4分)造成该区域东西部积雪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降雪量B.温度C.光照D.地形答案B读图中数据可知,该区域东、西降雪量差异不明显,排除A选项;题干信息“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排除C选项;该区域为长三角地区,东西部地形均为平原,排除D选项。总体上越近沿海,积雪越少,体现了冬季海洋温度较高,故选B项。3.(2014山东文综,6,4分)图中M地积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该地可能是 ()A.农田B.林地C.城区D.乡村答案CM地降雪量与周围地区相近,但积雪深度明显低于周围地区,推测其温度高于周围地区,最有可能为城区,故选C项。考点一大气的组成与分层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四种情形。读图完成下题。 B组课标卷、其他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3浙江文综,1,4分)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A本题通过气温垂直分布图考查逆温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只有①图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明显,因此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其他三幅图在近地面都有逆温层出现,大气稳定,不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2.(2011上海单科,15,2分)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 ()A.降低大气温度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C.促发光化学反应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至关重要。答案B臭氧层对地球生命存在的影响主要是它能够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使地球生命免受过强的紫外线伤害。故B正确。考点二大气的受热过程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下面三题。1.(2019课标Ⅱ,6,4分)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2.(2019课标Ⅱ,7,4分)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3.(2019课标Ⅱ,8,4分)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A.日出前后B.正午C.日落前后D.午夜答案CDA本题组以水汽凝结和积云的形成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大气受热状况、大气运动及水汽凝结等知识;重点考查了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原理,论证、探究具体地理问题的能力;原理的实际应用体现了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具体问题的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务实求真的学习观。第1题,依据材料可知,空气对流运动中上升运动使水汽上升冷凝而成积云,下沉运动因升温水汽不能形成积云;“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则积云多呈间隔状分布;而上升、下沉运动会使气流在高空形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则积云多呈现团块状,而不是条带状,故C项正确、D项错误;因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积云不会形成连续层片状和鱼鳞状,A、B项错误。易错警示积云是水汽上升过程中降温凝结而成,一般云外空气会做下沉运动。积云分布形状与大气环流形成的气压带有明显差异,即使是气压带也是由一个个团块状的气压中心组合而成,本题易对上述知识理解错误而错选D项。第2题,由材料可知,积云是受下垫面影响,空气对流过程中水汽凝结形成的;地面温度高的地区,空气上升运动明显,且湿润地区空气中水汽含量大,空气中的水汽易达到过饱和,故热带雨林地带积云出现的频率最高,D项正确;寒温带、温带、亚热带森林地带虽然较为湿润,但地表温度较低,空气上升运动较弱,积云出现的频率较热带雨林地带低,A、B、C项错误。规律总结一般来说,湿润地区的积云因水汽含量较大,达到凝结温度的高度相对较低,因而地区湿润程度影响积云高度;同时空气对流上升是导致积云形成的重要因素,因而不同地区的地表温度也是积云出现频率的重要影响因素。第3题,“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一天中,日出前后地表温度最低,空气上升运动较弱,则此时水汽凝结高度最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最低,故A项正确。知识拓展空气中水汽凝结的必要条件是空气中水汽达到过饱和,饱和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与空气湿度呈正相关,即在相同的绝对湿度(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水汽克数)的前提下,温度越低,水汽越易凝结。积云的高度与空气上升运动高度和水汽凝结相关,即随空气上升,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汽达到过饱和而凝结,故积云的形成需要考虑近地面空气的相对湿度和空气上升状况两个方面。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Ⅰ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图Ⅱ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图Ⅰ图Ⅱ4.(2019江苏单科,20,3分)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Ⅱ中(双选) ()A.①增大B.②增大C.③减小D.④减小答案BC本题以三峡库区云海日出为情境,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探究的地理观。大气受热过程图中,①表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④表示被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地面辐射,②表示大气逆辐射。云海增强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即④增大,导致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即①减少,A、D项错误;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使地表温度较晴天低,地面辐射减弱,即③减弱,C项正确;云层中的水汽会加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大气逆辐射,即②增大,B项正确。5.(2015广东文综,2,4分)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答案D本题考查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火山爆发后,会有大量的火山灰物质进入大气层,这些物质能反射太阳短波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从而使地表温度下降。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下面两题。 6.(2015浙江文综,9,4分)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答案A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根据图示,强逆温层上界海拔低,故A对;逆温强度在4点左右达到最大,而不是午夜,B错;逆温现象15点左右出现,10点左右消失,C错;强逆温前半夜曲线陡、增速快,后半夜曲线缓,降速慢,D错。故选A。7.(2015浙江文综,10,4分)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答案C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逆温层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是因为夜晚山风将冷空气带到谷底,且冷空气向上运动需要一个过程,空气热量上下传递存在时间差异。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散射、反射与大气成分相关,与昼夜无关,与高度无关。下垫面反射率与地面性质相关。综上所述,A、B、D项错误,C项正确。考点三热力环流与风下图为某地近地面垂直方向气温、气压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为等温线、实线为等压线)。完成下面两题。 1.(2019浙江4月选考,13,2分)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则其成因和空气垂直运动正确的是 ()A.动力辐合上升B.热力辐合上升C.动力下沉辐散D.热力下沉辐散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原理。根据图中近地面等压线向下弯曲的分布特点,可以判断近地面为低压,空气垂直方向上辐合上升;再根据等温线向上弯曲的分布特点,可判断该地气温较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使近地面形成低压,因此为热力作用。知识拓展低压、高压的形成分为热力和动力作用两种类型,一般可分为热低压、冷
本文标题:(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4 地球上的大气 第1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285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