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课标通用)安徽省2019年中考化学总复习 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件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分子和原子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①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氢气、氧气、氮气、水、过氧化氢等;②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如稀有气体、金属单质和碳、硫等;③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如盐(如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铵)、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2)分子和原子的比较分子原子定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性质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微粒总是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微粒的运动速率越快;③微粒间有间隔区别化学变化中是否可分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原子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化学变化中是否发生变化分子种类一定发生变化原子种类一定不发生变化联系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3)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实验现象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颜色无明显现象2.从上述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溶液变成红色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或水槽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左图所示);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过一段时间,烧杯A中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链接中考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2018第9题A选项)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原子1.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带正电)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特别提醒原子是不显电性的,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链接中考原子的构成示意图(2017第6题A选项)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2.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1)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②第一层电子数不超过2个,第二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2)原子结构示意图(以氯原子为例)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特别提醒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分类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化学性质金属原子一般小于4个易失电子不稳定非金属原子一般大于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不稳定稀有气体原子8个(氦为2个)不易得失电子稳定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3.相对原子质量定义:其他原子的质量与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相比较所得到的比表达式: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该原子的实际质量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近似计算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单位: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一般省略不写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离子1.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2.分类离子阳离子:带正电的原子,如Na+、H+、Mg2+、Al3+、Ca2+、NH4+等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如Cl-、S2-、O2-、OH-等3.离子符号的书写在原子团或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的多少及电荷的正负(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当离子所带电荷数为1时,“1”省略不写。如Na+(钠离子)、Ca2+(钙离子)、H+(氢离子)。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4.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5.原子与离子的区别与联系原子(以镁原子为例)离子阳离子(以Mg2+为例)阴离子(以Cl-为例)结构示意图构成微粒间的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性不显电性显正电性显负电性粒子符号表示法用元素符号表示,如Mg用离子符号表示,如Mg2+用离子符号表示,如Cl-相互转化关系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元素与元素周期表1.元素的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特别提醒①元素是以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标准对原子进行的分类。元素属于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②同种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一定相同;而核电荷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如Na+、。③同种元素的离子因所带的电荷数不同,性质也不同,如Fe2+和Fe3+。NH4+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2.各元素的含量分布(1)地壳中各元素含量如下图(2)人体中含量居于前四位的元素是(由多到少)氧、碳、氢、氮。(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4)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钅”字旁(汞除外),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石”“氵”“气”字旁,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H、He、B除外),易得到电子;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有8个电子(He有2个),结构相对稳定,不易得失电子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4.元素与原子的比较元素原子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区别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适用范围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表示物质的微观构成,如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联系①原子的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②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③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5.元素符号书写: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表示元素,若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意义宏观:表示一种元素(如H,宏观表示氢元素)微观: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H,微观表示1个氢原子)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特别提醒部分元素符号也可以表示一种物质(如Fe,宏观上表示铁这种物质)。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6.元素周期表简介(1)原子序数: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号。(2)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①元素周期表的每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共7个周期;②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8个纵行,每一纵行称为一个族,共16个族(其中8、9、10三个纵行组成一个族);③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元素周期表一格的信息命题点1命题点2分子和原子1.(2017·安徽中考,9,2分)下列实验事实不能作为相应观点的证据的是()选项实验事实观点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质量增大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B水电解可得到氢气和氧气分子是可分的C少量白糖加入水中,不久“消失”微粒是不断运动的D5mL苯和5mL冰醋酸混合后体积大于10mL微粒间有间隔A命题点1命题点2解析铁丝燃烧时,参加反应的铁丝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四氧化三铁的质量,因此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质量增大,但不能作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依据,A项错误;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水电解过程中一个水分子分成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B项正确;白糖加入水中,由于白糖分子在水中不断运动,因此不久白糖就“消失”在水中,C项正确;5mL苯和5mL冰醋酸混合后体积会大于10mL,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隔,D项正确。命题点1命题点22.(2016·安徽中考,8,2分)近年,我国科学家首次拍摄到水分子团簇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氢、氧两种元素只能组成水B.团簇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C.水蒸气冷凝成水,分子间隔减小D.可燃冰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解析水和过氧化氢都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A项错误;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团簇中的水分子也在不断运动,B项错误;温度降低,水蒸气冷凝成水,分子间隔减小,C项正确;可燃冰是天然气的水合物,不是由水分子构成的,D项错误。C命题点1命题点23.(2014·安徽中考,8,2分)最近科学家发现,水在-157℃超低温、正常压力或真空条件下仍呈液态,比蜂蜜还黏稠。下列关于这种“高密度液态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性质与普通水不同B.分子不再运动C.氢、氧两种原子的个数比为2∶1D.分子间的间隔比普通水大解析“高密度液态水”还是水,化学性质不变化,但是分子间的间隔比普通水要小得多,故C项正确。C命题点1命题点2对元素周期表单元格的理解和应用4.(2018·安徽中考,3,2分)硼是作物生长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硼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硼的说法正确的是()A.相对原子质量是10.81gB.属于金属元素C.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D.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解析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省略不写,因此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81,A错误;硼带有“石”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B错误;硼的原子序数为5,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因此硼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原子核外电子数也为5,C正确,D错误。C命题点1命题点25.(2017·安徽中考,3,2分)在最新公布中文名称的元素中,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元素符号为uUOB.原子序数为118C.原子的质子数为176D.相对原子质量为294g解析元素周期表右上角的字母表示元素符号,由三个字母组成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因此元素的元素符号为Uuo,A项错误;元素符号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原子序数,因此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8,B项正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所以原子的质子数为118,C项错误;元素周期表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其单位是1,可省略不写,因此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4,D项错误。B命题点1命题点26.(2016·安徽中考,4,2分)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元素信息不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碳的化学性质活泼B.X表示N2C.氧原子的质子数是8D.三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解析A项,碳是6号元素,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最外层有4个电子,既不易得电子,也不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比较稳定;B项,7号元素是氮元素,其元素符号为N;C项,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氧的原子序数为8,原子序数=质子数,所以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正确;D项,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即质子数不同,则核外电子数也不相同。C命题点1命题点27.(2015·安徽中考,5,2分)钒被誉为“合金的维生素”,钒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钒的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非金属元素B.原子序数为23C.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8D.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g解析钒属于金属元素,A项错误;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钒为23号元素,原子序数为23,B项正确;钒为23号元素,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均为23,C项错误;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国际单位为1,一般不写出,D项错误。B命题点1命题点28.(2014·安徽中考,5,2分)砷化镓(GaAs)是一种“LED”绿色节能光源材料,镓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镓的说法错误的是()A.核电荷数是31B.元素符号是GaC.属于金属元素D.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g解析镓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故D项错误。D考法1考法2考法3微粒的性质考法解读微粒的性质是安徽中考的必考点,常在选择题中考查,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等。考法1考法2考法3典例1(2018·吉林长春中考)下列对有关事实的解释中,错误的是()A.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运动B.H2O和H2O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C.气体可压缩储于钢瓶中—分子数目变少D.水蒸发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种类没有改变C解析花香四溢,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A项正确;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B项正确;气体可压缩储于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C项错误;水蒸发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种类没有改变,只是分子间隔改变,D项正确。考法1考法2考法3方法总结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同时要注意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一定发生改变。考法1考法2考法3对应训练
本文标题:(课标通用)安徽省2019年中考化学总复习 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337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