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31讲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新文化运动:①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②新文化运动的影响。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①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②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考纲要求考点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考点呈现考点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新文化运动自主学习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图解历史(1)新文化运动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特别提醒(1)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封建斗争的继续。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并未完成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新文化运动是在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历史背景下,资产阶级激进派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反封建斗争,即在思想文化方面更为彻底地清除封建思想。(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新文化运动把一切中国传统文化都看成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也当成封建文化加以否定,而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成是进步的。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3)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尾声,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4)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方向,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思维启迪(1)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陈独秀等人进行了怎样的斗争?提示:1915年,陈独秀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批判旧文化、旧道德,提倡新文化、新道德。(2)1919年元旦,李大钊在《新纪元》一文中写道:“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个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道路。”这里“黑暗的中国”“曙光”“新人生的道路”分别是指什么?提示:“黑暗的中国”指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曙光”指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新人生的道路”指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主题破禁锢、启民智——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史料呈现史料一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康有为(1898年6月)合作探究史料二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排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陈独秀《复辟与尊孔》史料三民国建立后的种种现象,使知识分子于失望之余,继续探求救国之道,终于获得了新的觉悟,深感必须涤荡违背时代的、保守的旧观念、旧信仰、旧人生观……简言之,必须摒弃传统,致力于新思潮。——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读史指导“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说明康有为借助儒家外衣来宣传维新变法等思想史料二陈独秀认为孔教是阻碍中国真正实现民主政治的最大障碍,必须排除孔教,解放思想,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政治史料三“新的觉悟”指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潮流。“摒弃传统,致力于新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史料一问题思考(1)史料一和史料二都涉及如何对待“孔子”问题,二者在本质上有区别吗?出现这两种不同态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没有,二者在本质上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根本原因: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导致资产阶级力量不同。(2)根据史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后期在主流思想的宣传上出现了怎样的转变。推动这一转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答案转变:宣扬马克思主义。因素: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推动。全面认识新文化运动1.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核心突破2.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局限性(1)特点①它与当时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自己获得了借以开拓前进的契机和力量。②在文化选择上,敢于面向世界,在破旧和开放中锐意立新。③以“科学”与“民主”作为旗帜,使当时那场异常复杂的文化运动有了相对统一的走向。④抓住了要害,对当时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封建传统文化,进行了空前彻底的批判。(2)局限性①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带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特别表现在局限于知识界,没有与工农群众的斗争相结合。②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如把中国的一些优秀文化遗产当成封建糟粕一概加以否定。1.(2018江苏单科)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考点集训A解析从材料信息看,陈独秀认为,劳动者的“觉悟”包括要求待遇和管理权,这表明马克思主义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故选A项。1920年,中国共产党并未诞生,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排除D项。2.(2013江苏单科)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D解析题干材料中“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说明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传承了传统文化并加以创新,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出反对旧道德的主张,故A项错误;C项与作者意图完全相反,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均可排除。3.(2010江苏单科)“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D解析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新文化运动目的的掌握。从材料来看,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进行思想启蒙,以唤醒民众的觉悟,D项符合题意。记知识纲要本讲小结(1)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尾声,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为新思想、新理论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大好机遇。(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结合、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相结合,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背史论术语知识框架单元优化提升一、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潮流的历程、特点1.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潮流的历程纵横拓展2.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1)广泛性:近代前期的主要社会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这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必然有一致性的一面。(2)普遍向西方寻找真理: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特点,只有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先进、中国落后的现实。(3)层次性:从学技术到学经济政治、从学立宪到学共和。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仅在于时间上的差异和对西方认识上的差异,更主要的是阶级地位的差异。(4)继承性:后面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对之前的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如地主阶级洋务派继承了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但在维护封建统治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因而是量变。而早期维新派又是由洋务派转化而来的,他们继承了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的思想,将之发展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这就是质的飞跃。跟踪训练1(2018江苏南通等七市三模)“作为19世纪后半期的一种官方或准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观,它所要回应的实际上是如何处理传统与近代的关系。这是鸦片战争后不断困扰中国人的一个大问题。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在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指引下 ()A.国人开始关注世界形势B.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C.全国掀起维新变法运动D.中国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变B解析由材料中“它所要回应的实际上是如何处理传统与近代的关系。这是鸦片战争后不断困扰中国人的一个大问题。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可以得出,所述为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由材料中“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可以得出所述为洋务运动的展开,由此可知,B符合题意。跟踪训练2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C解析1903年正值清末“新政”期间,作为官方文件的《奏定学堂章程》禁止使用这些新名词从侧面反映了此时民主革命思潮高涨,清政府统治面临危机的社会现实。清政府此举的目的在于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进而维护清朝统治,因此D项符合题意。此时社会上传播的主要是革命思想,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不符合史实。二、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的比较跟踪训练3(2019江苏姜堰期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伏尔泰认为中国的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从而深入人心,演变为民众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全国犹如一个大家庭,皇帝治国如治家,他说康熙“圣怀宽阔”,是“以善良仁慈、行高德美而驰名遐迩的君主”。魁奈曾鼓动法王仿效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他们都把中国文化、中国精神视为与自身文明相异、魅力无穷的“他者”,都乐于把这个陌生相异的“他者”看做构建自家思想学说不可或缺的精神参照。材料二是故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地球各国既行之而有效,而按之中国历古之风俗,与今日之时势,又采之而无弊者也。……立宪政体者,必民智稍开而后能行之。日本维新在明治初元,而宪法实施在二十年后,此其证也。中国最速亦须十年或十五年,始可语于此。 ——梁启超《立宪法议》材料三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很多弊端和矛盾,马克思精确而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矛盾存在的根源。中国近代的改革不断地失败,而近代的改革又主要是受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物质文化影响的结果。因此无论是近代的顽固保守派文人,还是思想较为灵活的革新派文人都日渐对此产生失望心理。……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欢呼十月革命的同时,也就很快接受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1)据材料一,法国启蒙思想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了哪些思想?体现了什么特点?(3分)(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观点及其理由。(5分)(3)据材料三,分析“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原因。(3分)(4)综上所述,你认为应如何正确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2分)解析(1)思想:重农主义思想;以德治国思想。(2分)特点:实用主义特点。(1分)(2)观点:中国应采用君主立宪政体,但不能立即实行。(2分)理由:君主立宪政体在世界范围内行之有效;适合中国国情;民智未开。(3分)(3)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失败;十月革命的鼓舞。(3分)(4)不同文明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要结合自身实际,不能照搬照抄。(2分)1.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所谓“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所谓
本文标题:(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31讲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373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