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第26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1.宋明理学:①程朱理学;②王阳明心学。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①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②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考纲要求考点一宋明理学考点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考点呈现考点一宋明理学一、程朱理学1.形成:理学是儒、道、①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形成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自主学习2.主要思想二、王阳明心学2.消极影响:强调 三纲五常,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三、影响1.积极影响:注重气节、品德,对塑造 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并成为此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图解历史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 特别提醒(1)“三教合一”并非简单的三教合并。儒、道、佛在中华文化的体系里是从对抗、排斥到互相融合,而又独立并存的,故“三教合一”是指将儒家的纲常伦理,佛教的劫变、来世观念,道教的修炼理论和方法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合并”。(2)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理学指宋明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狭义上的理学指程朱理学。(3)儒家的三纲五常在宋代披上了哲学色彩的外衣。宋代理学在社会道德规范上是儒家的三纲五常。“二程”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其意思即三纲五常就是天理。朱熹主张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信等美德。朱熹的观点是要人们接受封建道德观念(存天理,灭人欲),可见儒家的三纲五常在宋代披上了哲学色彩的外衣。思维启迪朱熹说:“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如何理解程朱理学中的“格物致知”?提示:“格物”指探究事物的原理,“致知”指求得知识。程朱理学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主题“理”与“心”的激辩——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史料呈现史料一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河南程氏遗书》史料二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合作探究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阳明《传习录》史料三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读史指导史料一“二程”提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指万物的本原,可引申为社会准则史料二王阳明认为认识天理要靠人的良知。“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指通过内心反省,实现“致良知”史料三戴震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残害。“后儒以理杀人”指后世的儒生以封建伦理道德禁锢人性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学和心学在寻求“理”的方式上有何不同。二人的思想分别属于什么哲学范畴?答案方式: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王阳明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格物致知”和内心反省)二者在认识论上分别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思想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答案积极影响: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消极影响: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3)文天祥被俘期间,宁死不屈,与陆秀夫和张世杰合称为“宋末三杰”,从文天祥身上我们能感悟到怎样的理学精神?今天我们该如何对待宋明理学?答案感悟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气节。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正确认识宋明理学1.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特点(1)原因①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突出,统治者需要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的需要。②魏晋以来,儒、道、佛思想日趋融合,“三教合一”局面的形成为儒学更加理性化、思辨化奠定了基础。核心突破③宋代的“重文”政策、科举制的完善、书院的兴起与发展为学术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2)特点①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思辨性。其将传统儒学发展为完善的哲学理论体系。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的核心地位。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都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③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家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特点。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2.王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异同(1)相同点①思想渊源:都是宋明理学的杰出代表,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是对儒学的发展。②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③影响:都代表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在维护封建纲常礼教方面,也都不遗余力。(2)不同点①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天理”或“理”,它是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是天下万物都必须遵守的普遍原则;王阳明心学认为“心”是世界的本原。②哲学观点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是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心学强调“心外无物”,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表明了儒家思想从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的转变。③对“理”的认识方式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王阳明心学主张用“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去认识和把握“理”。1.(2017江苏单科)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考点集训D解析本题考查朱熹的思想。孔子主张的“克己复礼”即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朱熹按照自己的理学思想将“克己”理解为战胜自己的私欲,这种理解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与孔子的本意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A、B两项与朱熹的思想正好相反;“完全”的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2.“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一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一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全新的创造”是指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C解析宋明理学是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体现了“全新的创造”,所以选C项。考点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一、李贽的离经叛道1.主张(1)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①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2)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认为②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自主学习2.影响: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思想家主要思想作用黄宗羲(1)抨击君主专制,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提出“③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3)以“④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以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顾炎武(1)提出“⑤经世致用”思想,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2)提出“⑥众治”的主张(3)指出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人概括为“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王夫之(1)世界是⑧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发展变化有⑨规律可循(2)一切事物是可以认识的(3)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⑩辩证法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 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三、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明清三位进步思想家汲取儒家的 民本思想,反对理学的不合理部分,是儒学的新发展,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但这种思想批判并没有成为时代主流思想,未能推动社会的政治变革。图解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特别提醒(1)道学家并非道家。儒学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被称为道学家,宋明理学也被称为“道学”;而道家是春秋晚期老子创立的思想流派,其部分思想后来成为道教教义。(2)韩非子和黄宗羲对待君主专制制度的态度截然不同,主要是因为二者所处的时代不同,前者处于封建制度确立时期,后者处于封建制度衰落时期。(3)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儒学)重新焕发生机,尽管他们激烈反对理学中的不合理部分,具有鲜明的反专制的民主色彩,但是他们的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4)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并非真正的民主思想。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针对的仅仅是个别残暴的“恶”君,“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并不能真正体现“主权在民”的观念。他的思想本质上还是封建传统的民本思想,其所倡导的法治主要是指一系列的统治方法。思维启迪(1)李贽《藏书》:“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据此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持何种态度。提示: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2)西汉巨商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琴心相悦,雪夜私奔。对此,宋明理学家认为寡妇“逾墙淫奔,无耻之尤”;明末李贽却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宋明理学家和李贽对同一史事的评价截然不同,请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评价不同的原因。提示:宋明时期,封建专制加强,“存天理,灭人欲”是理学家对妇女贞洁的极端强调,扼杀人性。明末,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蔑视礼教,追求解放人性成为时代潮流。李贽否定天理的存在,主张追求幸福生活,因而肯定卓文君对婚姻的追求。主题资本主义萌芽“尖”上的批判思潮——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史料呈现史料一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王夫之《读通鉴论》合作探究史料二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顾炎武《日知录》史料三16世纪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读史指导史料一关键句是“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实质是抨击君主专制的“私天下”史料二其中“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说明顾炎武倡导分权,反对君主“独治”史料三说明明末清初思想家仅停留在批判的层次上,并没有提出新的思想,因此也没有促进明清社会的转型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一、二,说明王夫之和顾炎武的思想有何共同之处。答案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下“共治”,带有一定民主色彩。(2)根据史料三,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转型?答案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传统思想文化的束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特点及评价1.背景核心突破政治方面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化,阶级矛盾尖锐经济方面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
本文标题:(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6讲 宋明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373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