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2课时自然界的水分子的性质举例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1021个水分子分子在不停地,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酒精的挥发、闻到鲜花的气味、湿衣服夏天干得快分子之间有,温度越高,间隔越给自行车轮胎充气、温度计中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氧气压缩贮存于钢瓶中同种物质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的性质不同液态氧和氧气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都可以支持燃烧;而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的,不支持燃烧考点一分子的性质很小运动快间隔大净化方法原理作用沉淀静置,使不溶性大颗粒物质沉淀下来,与水分离除去大颗粒不溶性物质吸附利用木炭或活性炭的作用除去自然界水中的一些色素和异味物质除去色素和异味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进行分离除去颗粒较的不溶性物质蒸馏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其分离除去各种杂质(净化程度)考点二水的净化吸附小最高1.常用的净水方法2.过滤操作图2-1实验装置实验现象接通直流电源后,电极上有产生,一段时间后,与正极相连的试管(或玻璃管)内气体和与负极相连的试管(或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比约为气体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用检验,发现,说明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接近火焰时,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说明是氢气考点三水的分解气泡1∶2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淡蓝色(续表)实验结论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和,化学方程式为;说明水是由和组成的,同时验证了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误差分析在实验操作中两试管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往往小于1∶2,这是因为:①氧气在水中溶解性比氢气稍大;②氧气的氧化性很强,有时在电极上就与电极发生了氧化反应注意事项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或稀硫酸是为了增强导电性,它们本身并没有参加反应氢气氧气2H2O2H2↑+O2↑氢元素氧元素不可再分混合物纯净物宏观组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由物质组成微观构成(由分子构成)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由分子构成性质不固定,各成分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可用物理方法分离有固定的性质组成成分组成不固定组成固定考点四几组概念一种1.混合物与纯净物同种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概念由种或种以上的物质生成种物质的反应由种物质生成种或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特征多变一一变多通式A+B+……→CC→A+B+……实例2H2+O22H2O2H2O2H2↑+O2↑2.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两两一一两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表现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延展性、吸附性等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毒性等描述一般有“能、可、会、易”等字眼性质确定由感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知通过化学变化观察和确定3.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化学化学考点五物质的称量1.托盘天平的使用图2-2左右大小2.量筒的使用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的保持水平;仰视读数时,读出的结果比实际体积偏;俯视读数时,读出的结果比实际体积偏。可简单记忆为“高看偏高,低看偏低”。凹液面图2-3最低处小大化学方程式网络构建图2-4考向一分子的性质(6年1考)1.[2017·苏州]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B.温度升高,分子的体积变大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B2.[2018·常州]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成的“纳米车”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源处释放,杀死癌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B.分子之间有间隔C.分子是肉眼不能够直接看见的D.分子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答案]D[解析]分子在不断运动着,不需要外力作用。3.[2019·雅安]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A.水通直流电分解,是因为水分子被破坏,形成新的分子B.“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C.10mL水与1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水分子的体积减小D.CO和CO2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答案]C[解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水通直流电分解,是因为水分子被破坏,形成新的分子;“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精分子不断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香;10mL水与1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水分子的体积没有变化;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方法点拨】解题的关键是要将分子的特征与宏观现象对应起来,当物质发生体积或状态变化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分子的大小不会发生改变;一些扩散现象(如溶解、蒸发、挥发等)与分子的不停运动有关,而尘土、柳絮等宏观颗粒的飞扬,则不能用分子不断地运动的性质进行解释。考向二水的净化(6年3考)4.[2019·南京]过滤实验中,不需要使用的仪器是()A.烧杯B.漏斗C.玻璃棒D.蒸发皿[答案]D[解析]过滤实验中需要用烧杯盛放液体,漏斗过滤液体,玻璃棒用来引流,不需要用蒸发皿。5.[2019·岳阳]下列关于水净化过程中常用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A.明矾可以促进水中悬浮物的沉降B.过滤能除去天然水中的所有杂质C.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可使海水转化成淡水D.过滤或加热均能使硬水转化成软水[答案]A[解析]过滤不能除去可溶性杂质,只能够除去不溶性杂质,也不能使硬水转化成软水;活性炭能够吸附有颜色或气味的杂质,不能使海水淡化。考向三水的分解(6年3考)6.[2017·徐州]如图2-5是电解水的简易实验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a、b分别是电源的正极、负极B.在水中加入少许烧碱,能增强导电性C.电解水实验表明,水由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D.目前通过电解水获得氢能,成本高、效率低图2-5[答案]C[解析]电解水实验表明,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的,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7.[2019·扬州]1800年,人类电解水获得成功。某同学利用图2-6所示装置进行该实验时,发现左、右两侧试管内气体体积比略大于2∶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已知:①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气体的分子个数比;②常温常压时,1L水可溶解0.031LO2、0.57LO3。A.水在通电时能发生化合反应B.实验中若加入少量NaOH溶液,则导电性增强C.从实验结果可以确定,相同条件下,H2在水中的溶解度比O2的小D.若右侧试管内产生少量O3,也会使左右两侧试管内气体体积比略大于2∶1图2-6[答案]A[解析]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电解水时,加入氢氧化钠,可以增强导电性;左侧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右侧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氧气,从左、右两侧试管内气体体积比略大于2∶1可以确定,相同条件下,H2在水中的溶解度比O2的小;常温常压时,臭氧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氧气大,若右侧试管内产生少量O3,也会使左右两侧试管内气体体积比略大于2∶1。考向四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6年2考)8.[2018·常州]下列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可燃性B.导电性C.溶解性D.挥发性[答案]A[解析]物质的溶解性、挥发性和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9.[2017·南京]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颜色B.状态C.熔点D.氧化性[答案]D[解析]物质的颜色、状态、熔点均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物质的氧化性需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10.[2019·泰州]下列用途中,主要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铜作导线B.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D.竹炭除冰箱中的异味[答案]B[解析]铜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是利用了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属于化学性质;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升华吸收热量,使水蒸气液化,属于物理性质;竹炭除冰箱中的异味是因为竹炭具有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11.[2015·宿迁]下列物质的应用,能体现该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答案]A[解析]氧气供给动植物呼吸,发生了化学变化,体现了其化学性质;洗涤剂能使油污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着水流冲走,这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功能,体现了其物理性质;活性炭用于净水,利用了活性炭具有良好的吸附性,体现了其物理性质;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的性质,体现了其物理性质。图2-712.[2015·宿迁]关于分子和原子两种微粒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质只能由分子构成B.相同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C.分子在不断运动,原子静止不动D.化学变化中分子数目一定发生变化B13.[2019·宿迁]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生石灰用作干燥剂B.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C.铜用于制作导线D.液氧用作火箭助燃剂[答案]C[解析]生石灰用作干燥剂是利用生石灰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化学性质;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是利用铁在空气中与氧气和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属于化学性质;铜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液氧用作火箭助燃剂是利用液氧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14.[2016·宿迁]下列有关水或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直流电电解水,发现负极与正极上得到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B.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中,加入明矾的作用是杀菌消毒C.为了节约用水,可以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D.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答案]A[解析]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具有吸附性,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中,加入明矾的作用是吸附悬浮杂质,加速沉降;工业废水中常含有有毒物质,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会造成减产甚至绝产,还会污染水体;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水不是溶液。
本文标题:(江苏专版)2020中考化学复习方案 第一篇 基础过关 第02课时 自然界的水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380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