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江苏专版)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五 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专题五论述类文本阅读总纲目录提分攻略一依据原文,细心比对,突破论述类阅读客观题提分攻略二理清层次,分清主次,突破论证思路题总纲目录提分攻略四筛选整合,提取要点,突破分析概括题提分攻略三厘清概念,把握内涵,突破词句理解题提分攻略一依据原文,细心比对,突破论述类阅读客观题2019年江苏卷题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论述类文本阅读由三个主观题变为两个客观题和一个主观题。其中,两个客观题以筛选信息和理解分析内容为主,答题方法如下:步骤解说第一步将题干与选项进行比较。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考查的是不是答非所问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文字,考查的就是答非所问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类文字,则可以不用考虑此步骤。第二步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之间有差异的表述进行对照,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正确选项,否则就是错误选项。第三步将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最错误或者最正确的一项。三比对,跨越陷阱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以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诗》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对镜帖花黄”的场景,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装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B.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一种风尚。《木兰诗》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对镜帖花黄”的场景就是证据。C.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小山重叠金明灭”一句可以说是在写女子的妆容。有说法认为,“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D.“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一、答案D或然变必然。原文的意思是:“梅花妆”这种装扮相传始自南朝。二、(2019江苏,15—17)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12分)书家和善书者沈尹默“古之善书者,往往不知笔法。”前人是这样说过。就写字的初期来说,这句话,是可以理解的,正同音韵一样,四声清浊,是不能为晋宋以前的文人所熟悉的,他们作文,只求口吻调利而已。笔法不是某一个人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写字的人们逐渐地在写字的点画过程中,发现了它,因而很好地去认真利用它,彼此传授,成为一定必守的规律。由此可知,书家和非书家的区别,在初期是不会有的。写字发展到相当兴盛之后(尤其到唐代),爱好写字的人们,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就产生出一批好奇立异、相信自己、不大愿意守法的人,各人使用各人的手法,各人创立各人所愿意的规则。凡是人为的规则,它本身与实际必然不能十分相切合,因而它是空洞的、缺少生命力的,因而也就不会具有普遍的、永久的活动性,因而也就不可能使人人都满意地沿用着它而发生效力。在这里,自然而然地便有书家和非书家的分别了。有天分、有修养的人们,往往依他自己的手法,也可能写出一笔可看的字,但是详细检察一下它的点画,有时与笔法偶然暗合,有时则不然,尤其是不能各种皆工。既是这样,我们自然无法以书家看待他们,至多只能称之为善书者。讲到书家,那就得精通八法,无论是端楷,或者是行草,他的点画使转,处处皆须合法,不能丝毫苟且从事,你只要看一看二王、欧、虞、褚、颜诸家遗留下来的成绩,就可以明白的。如果拿书和画来相比着看,书家的书,就好比精通六法的画师的画;善书者的书,就好比文人的写意画,也有它的风致可爱处,但不能学,只能参观,以博其趣。其实这也是写字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六朝及唐人写经,风格虽不甚高,但是点画不失法度,它自成为一种经生体,比之后代善书者的字体,要严谨得多。宋代的苏东坡,大家都承认他是个书家,但他因天分过高,放任不羁,执笔单钩,已为当时所非议。他自己曾经说过:“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山谷也尝说他“往往有意到笔不到处”。就这一点来看,他又是一个道地的不拘拘于法度的善书的典型人物,因而成为后来学书人不须要讲究笔法的借口。我们要知道,没有过人的天分,就想从东坡的意造入手,那是毫无成就可期的。我尝看见东坡画的枯树竹石横幅,十分外行,但极有天趣,米元章在后边题了一首诗,颇有相互发挥之妙。这为文人大开了一个方便之门,也因此把守法度的好习惯破坏无遗。自元以来,书画都江河日下,到了明清两代,可看的书画就越来越少了。一个人一味地从心所欲做事,本来是一事无成的。但是若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不是意造的矩)的程度,那却是最高的进境。写字的人,也需要做到这样。(有删改)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善书而不知笔法,这一现象出现在写字初期,当时笔法还未被充分发现和利用。B.唐代爱好写字的人渐多,有一批人好奇立异,自创规则,经生体就是这么产生的。C.二王、欧、虞、褚、颜诸家都是严格遵守笔法的典型,他们都属于书家的行列。D.元明清三代,书画创作每况愈下,优秀作品越来越少,与守法度的习惯被破坏有关。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写字过程中,那些与实际不能完全切合的人为的规则,不具有普遍的永久的活动性,因而不能称之为笔法。B.书与画相似,书家之书正如画师之画,谨严而不失法度,而善书者之书正如文人的写意画,别有风致。C.苏东坡天分高,修养深,意造的书画自有天然之趣,但率先破法,放任不羁,成为后世不守法度的借口。D.一味从心所欲做事是不可取的,但写字的人如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却能达到最高的境界。3.书家和善书者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二、1.答案B本题考查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体现发展逻辑思维的学科素养,引导树立正确方法论的观念。“经生体就是这么产生的”错,原文说的是“六朝及唐人写经,风格虽不甚高,但是点画不失法度,它自成为一种经生体”,“经生体”因抄经而来。2.答案C本题考查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体现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培养敬畏规则的优秀思维品质。“成为后世不守法度的借口”错,原文为“成为后来学书人不须要讲究笔法的借口”。3.答案是否尽合笔法;能否诸体皆工;是否适宜学习。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体现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本题可结合第一段中“古之善书者,往往不知笔法”以及第三段中“不能各种皆工”“但不能学,只能参观,以博其趣”等内容来回答。(2019南通、泰州、扬州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12分)民族音乐的遗传基因刘正雄遗传基因将人类分成各种不同的种族属性、民族属性、地方属性、家族属性以及家庭属性等。音乐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人们一定的审美意识,也必然具有民族属性、地方属性与家族属性。这种属性世代相传,形成了传统音乐发展中体现“家族”亲缘关系的遗传基因,并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形态。音乐的遗传基因是由一些属于形态学方面的基本组件组成的。传统音乐的遗传基因反映了两个方面的属性:一方面,不同组件的不同组合,形成各式各样不同特征与不同功能的音乐作品,表现出不同的遗传基因,这些遗传基因具有明确而可辨的传承性——民族属性;另一方面,在传统音乐中,遗传基因还形成明晰而有序的地理性的板块分布——地方属性。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形成的民族民间音乐,既具有不同的民族性遗传基因,又有南方、北方,东部、中部与西部等各不相同的地方性遗传基因。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创造的中国音乐始终没有改变它的东方的民族属性,没有成为任何别的民族音乐的附庸;同时,在广东省不可能形成陕北黄土高原上粗犷、奔放,甚至孤独、压抑的《赶牲灵》,在北方草原上也形成不了江南委婉、流畅,甚至细腻、甜美的《天涯歌女》。长期以来,我们在认识与掌握某种音乐的特征,辨别某种音乐特征的民族性、地方性,创作某种自己想象的音乐作品的时候,往往凭感性与冲动。是的,没有这些方面,就没有好的音乐创作。但仅凭这些是不够的。这里除了有一个音乐感性认识与理论充实的问题外,还有一个对音乐遗传基因的把握问题。比如《好汉歌》就如实地反映了豫东、山东民间音乐的地方性的遗传基因,因此是成功的。而用羽调式音乐描写汉武帝征服匈奴的历史,就有些不好理解。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汉族音乐普遍是徵调式,羽调式多在兄弟民族地区,这两种调式甚至反映了不尽相同的民族性。在汉武帝时代,羽调式音乐是不是汉族音乐的代表性调式?据今所知,羽调式音乐是汉唐时期,特别是盛唐时期,蒙古乐、西域乐、印度乐相继传入中国以后,在文人中逐渐传开,并反映到宋人词调中,后又影响到南北曲、高腔、昆曲和有些地方的民歌中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表现汉武帝征服匈奴的音乐用什么调式更为合适,应该是好回答的问题。“五态、四径、三线”就是认识与把握音乐遗传基因的具有不同内容与不同含义的三方面概念。“五态”是音乐遗传基因形成的客观条件,包括地态、心态、史态、语态、乐态。“四径”则是认识遗传基因本身的主观组件的途径,包括旋律线、音阶调式、节奏腔式、基本结构。“三线”是音乐遗传基因的板块分布,分为南北两大板块、北方的西北与东北两大板块以及汉族与兄弟民族两大板块。弄清楚音乐的遗传基因,就会大体上把握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诸多情况。(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遗传基因使音乐具有不同的民族属性、地方属性与家族属性,使之呈现不同形态。B.陕北民歌《赶牲灵》既具有黄土高原的地方属性,也具有中华民族的民族属性。C.传统音乐是在传承中发展的,传承离不开遗传基因,发展中可以融合其他的音乐。D.作者认为,用羽调式音乐描写汉武帝征服匈奴的历史,虽不好理解,却是合适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民族属性和地方属性这两个方面谈音乐的遗传基因,并具体论证两者的关系。B.文章以《天涯歌女》等作品作为立论的事实依据,论证了音乐具有地方属性。C.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好的音乐创作应该把握音乐的遗传基因。D.文章在谈好的音乐创作时还提及感性认识、理论充实的问题,使论证更严密。3.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把握音乐遗传基因的意义。(6分)1.答案D“用羽调式音乐描写汉武帝征服匈奴的历史,虽不好理解,却是合适的”错。结合文本内容“而用羽调式音乐描写汉武帝征服匈奴的历史,就有些不好理解……”可知,描写汉武帝征服匈奴的历史更适合使用徵调式音乐。2.答案A“并具体论证两者的关系”错。结合文本第一段及第二段开头部分的内容可知,文章没有具体论证两者的关系。3.答案①有利于认清不同类型的民族音乐形态。②有利于把握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诸多情况。③有利于保持音乐的民族属性和地方属性,创作出好的音乐作品。解析结合第一段“形成了传统音乐发展中体现‘家族’亲缘关系的遗传基因,并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形态”可知,把握遗传基因有利于认清不同类型的民族音乐形态;结合最后一段“弄清楚音乐的遗传基因,就会大体上把握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诸多情况”可知,把握遗传基因有利于把握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诸多情况;结合第三段“我们在认识与掌握某种音乐的特征……还有一个对音乐遗传基因的把握问题”可知,把握遗传基因有利于保持音乐的民族
本文标题:(江苏专版)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五 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381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