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模块四现代世界专题十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与实践总纲目录高频命题点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与俄国十月革命高频命题点二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高频命题点三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线索一:社会主义运动是人类探索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公平、更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活动,其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历程,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线索二:苏俄(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十月革命后,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也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先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的失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要点提炼影响“斯大林模式”经济方面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②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③限制商品货币关系;④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①增加了苏联的国力,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后来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政治方面①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②党政不分;③个人专权;④民主法制被忽视;⑤缺少群众监督;⑥个人崇拜之风盛行,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2019江苏苏州期初)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始于1926年,到1940年苏联完成了两个半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19.2%,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17%,到1940年,苏联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其国民生产总量仅次于美国,经济产值在世界总量中的比例从4%跃升到19%。上述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因为 (C)A.新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B.资本主义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创建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惊人答案C新经济政策于1921年实施,20年代末基本停止,与材料“始于1926年,到1940年”不符,A项错误;经济危机发生于1929年,与材料中“始于1926年”不符,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与材料中“始于1926年,到1940年苏联完成了两个半五年计划”相符,C项正确;发展速度惊人是表现,与材料中“主要是因为”不符,D项错误。1.(2019江苏苏州期中)《共产党宣言》有7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地修改补充。如1872年序言:“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该序言认为原来的纲领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与此判断密切相关的是(A)高频命题点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与俄国十月革命A.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教训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诞生D.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工人运动答案A材料“1872年”“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表明该序言认为原来的纲领,有些地方已经过时,这与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教训密切相关,A项正确;B、C、D三项的时间均早于1848年,不会影响1872年对《共产党宣言》序言的修改,排除。2.(2019江苏南京、盐城1月)1917年4月18日,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外交部部长帕维尔·米留科夫照会其他协约国政府,承诺将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直到胜利结束。这一事件客观表明 (D)A.临时政府外交政策发生转变B.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确立C.革命已没有和平过渡的可能D.社会主义革命成为历史必然答案D材料“承诺将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直到胜利结束”表明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延续沙皇政府的战争政策,俄国必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D项正确,A项错误;“1917年4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战后才确立了新的世界政治格局,B项错误;革命已没有和平过渡的可能是七月事件后,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错误。3.(2019江苏苏州1月)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宣布戒严,对此资产阶级的《新时代报》写道:“为什么要宣布戒严?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由此可见此时的俄国(A)A.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B.封建专制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C.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D.阶级斗争形势处于僵持的局面答案A根据材料“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的俄国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俄军在前线出击遭到惨败,临时政府又制造了七月流血事件,威信尽失,十月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A项正确;面临严重危机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项错误;两个政权并存和阶级斗争处于僵持的局面是在二月革命后,C、D两项错误。1.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区别和联系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区别任务推翻沙皇专制政府,属于反封建范畴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结果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联系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由二月革命过渡到十月革命,革命性质也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转变2.运用多元史观解读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1)革命史观: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2)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文明史观: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4)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使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为工业化发展提供政治前提。1.(2019江苏单科,18,3分)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 (C)A.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B.在否定传统中预知未来C.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D.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答案C本题以马克思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历史材料、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体现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经典理论的特征,增强对先进文化的认同感。材料“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说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对旧世界的批判,不是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也不是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A、D两项错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表明是马克思主义对传统的批判继承,不是简单的否定,B项错误。2.(2017江苏单科,17,3分)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C)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答案C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材料中“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论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任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论述的是十月革命的方式,C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未指出起义条件是否成熟,A项错误;《四月提纲》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体现的是列宁的思想,B项错误;“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表明,和平夺权已不可能,D项错误。3.(2013江苏单科,19,3分)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C)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C题干的核心信息是“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彻底打碎”“旧的国家机构”“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B、D两项与建立政权无关;二月革命后,俄国形成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苏维埃组织未掌握实权,故排除A项。C项正确。高频命题点二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2019江苏苏北三市1月)列宁曾说:“我们并不是孤零零地生存在世界上,我们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员,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体系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A.对部分企业实行租让制或租借制B.通过指令计划管理经济C.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D.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答案A材料“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体系中”说的是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其内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的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对部分企业实行租让制或租借制,A项正确;B、D两项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C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故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2.(2019江苏宿迁1月)某一时期,苏联的股份制公司从2个逐年增加至191个。其中64个为合营股份公司,34个是私营公司,61个国营股份公司,2个是合作社股份公司。这些公司的总股金为343亿卢布,其中国有股金为145亿卢布。据此推断,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B)A.1917—1918年B.1922—1925年C.1935—1937年D.1954—1960年答案B材料“64个为合营股份公司,34个是私营公司……2个是合作社股份公司”表明这一时期苏联是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的,这属于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时期,B项正确。1917—1918年是十月革命刚刚胜利以后的一年,这时实行全面公有制的经济政策,资本家的私营企业被没收,A项错误;1935—1937年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策,C项错误;1954—1960年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这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D项错误。3.(2019江苏苏锡常镇3月)1930年,时任苏维埃外交官的亚历山大·巴米尔纳在国外待了四年后回到苏联,他震惊于首都的经济困境:“几乎找不到还在营业的商店,罕见的陈列橱窗里弥漫着萧条的气候。什么都短缺,尤其是肥皂、靴子、蔬菜、肉类、黄油、脂肪类食品。”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经济(D)A.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波及B.呈现模式僵化与衰退的景象C.取消自由贸易导致生活水平的骤降D.行政干预过多导致弊端显现答案D材料“找不到还在营业的商店……什么都短缺,尤其是肥皂、靴子、蔬菜、肉类、黄油、脂肪类食品”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的事实,D项正确。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很难受经济危机影响,A项错误;模式僵化与衰退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B项排除;取消自由贸易属于1918年开始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C项错误。时期经济政策调整原因启示1917—1918年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一切企业由工人监督;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①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要从国情出发,只有保证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稳定、高速地发展1919—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新政权1921—1928年新经济政策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从1926年起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避免落后挨打1.20世纪初苏俄(联)四次经济政策的调整2.从实质和影响的角度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实质不同:前者的实质是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落后国家里,企图建立高度集中的生产、分配和管理体制来实现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后者的实质是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影响不同:前者虽然在当时情况下发挥了积极作用,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但从长远来看,它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激化了工农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工农联盟。
本文标题:(江苏专版)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与实践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381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