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0课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时空坐标】核心考点梳理课时提分练习考点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考试内容】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八上P38—41/中考复习指南P155)1.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识图学史】孙中山(1866-1925)核心考点梳理课时提分练习2.早年活动(1)上书失败: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失望之余,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2)成立兴中会: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3)广州起义:1895年,孙中山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起义失败。从此,他断发改装,流亡海外,为继续革命作准备。(4)成为领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的主张逐渐得到其他革命党人的认同,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核心考点梳理课时提分练习(5)成立政党: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多个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在成立大会上,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决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在多地领导发动武装起义。【易混提示】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革命纲领的阐述和完善,其中民族主义是前提,具有反对封建主义的进步意义,也在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民权主义是核心,是民主革命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核心考点梳理课时提分练习考点二辛亥革命【考试内容】知道武昌起义,初步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八上P42—45/中考复习指南P155)1.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开端)(1)时间:1911年10月10日。(2)主力:湖北新军。(3)经过: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知识拓展】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汉口资本主义发展较早;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中国同盟会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核心考点梳理课时提分练习(4)结果: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核心考点梳理课时提分练习2.辛亥革命(1)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2)历史意义①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②思想上: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③经济上:打击封建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④社会生活: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法令,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误区警示】辛亥革命推翻的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封建帝制属于封建制度的一部分,属于政治制度),封建制度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完成后才结束。核心考点梳理课时提分练习考点三中华民国的创建【考试内容】了解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及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等史实,进一步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八上P46—49/中考复习指南P155—156)1.中华民国成立(1)背景:武昌起义胜利后,经多方协商,决定在南京成立临时中央政府,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识图学史】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核心考点梳理课时提分练习(2)标志: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3)影响: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特别提示】中华民国元年是指1912年。中华民国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的换算: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公元纪年=民国纪年+1911。核心考点梳理课时提分练习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2)袁世凯就职: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核心考点梳理课时提分练习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时间:1912年3月。(2)颁布者: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主要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多项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特别提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主权在民(否定主权在君)、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等级制度)、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政体形式)。核心考点梳理课时提分练习(4)历史地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5)历史意义: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核心考点梳理课时提分练习考点四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考试内容】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八上P50—54/中考复习指南P156)1.二次革命(1)背景: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1912年以同盟会为基础,宋教仁组成国民党。1913年春,宋教仁准备北上组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核心考点梳理课时提分练习(2)经过:“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决定武力镇压国民党,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反袁,发动“二次革命”。(3)结果: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特别提示】“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独裁的一次武装斗争,它是辛亥革命的继续。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坚持武装斗争。核心考点梳理课时提分练习2.袁世凯复辟帝制(1)独裁统治:镇压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即解散国民党。1914年初,解散国会。不久,他又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接着,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袁世凯想当皇帝的野心昭然若揭。(2)签订“二十一条”:为了实现皇帝梦,袁世凯甚至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P52),以换取日本的支持。【特别提示】1915年,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交换条件,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仅表示对个别条目“容日后协商”。核心考点梳理课时提分练习(3)称帝: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4)护国战争:1915年底,蔡锷等人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5)结果:袁世凯的复辟行径不得人心,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史料解读】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孙中山《讨袁檄文》[解读]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称帝,并发誓要讨伐袁世凯,拯救深陷水火中的中华人民。核心考点梳理课时提分练习3.军阀割据(1)背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2)主要派系: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其他各省也被大大小小的军阀所控制。(3)影响: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动乱之中。
本文标题:(淮安专版)2020中考历史复习方案 第10课时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388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