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实验突破(十二)实验室模拟工业炼铁回归教材实验装置实验原理3CO+Fe2O32Fe+3CO2实验操作①先通纯净的CO一段时间,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再点燃酒精喷灯,给Fe2O3加热③实验结束,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入CO,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①玻璃管内的现象:红棕色粉末变成②试管中的现象:澄清石灰水变③最右端导管口的现象:导管口有色火焰产生(续表)排尽玻璃管内的空气,以免加热时防止液体倒吸黑色浑浊浅蓝一氧化碳和空气混合发生爆炸防止新生成的铁在较高温度下被空气中的氧气再次氧化实验反思①写出整个实验过程涉及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本实验尾气处理的方法是,还可以用气囊收集(续表)3CO+Fe2O32Fe+3CO2、Ca(OH)2+CO2CaCO3↓+H2O、2CO+O22CO2点燃1.[2009·呼和浩特]实验室模拟工业炼铁反应原理的装置如图S12-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②的名称:。(2)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写出一个在初中化学中用装置A制取其他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拓展训练锥形瓶图S12-1CaCO3+2HClCaCl2+H2O+CO2↑2H2O22H2O+O2↑(或Zn+H2SO4ZnSO4+H2↑)Fe2O3+3CO2Fe+3CO21.[2009·呼和浩特]实验室模拟工业炼铁反应原理的装置如图S12-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3)实验中应先点燃E装置的酒精喷灯还是G装置的酒精灯:(填“E”或“G”)。(4)E装置中的现象是。(5)F装置的作用是。G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图S12-1检验并吸收二氧化碳2.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来探究炼铁的原理,装置如图S12-2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1)为避免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并回收利用一氧化碳,方框中连接的是C和D,导管接口的连接顺序为a→()→()→(),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开始时,应(填“先加热再通入CO”或“先通入CO再加热”),目的是。图S12-2cbd吸收二氧化碳,先通入CO再加热排液收集一氧化碳排尽空气,以防爆炸2.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来探究炼铁的原理,装置如图S12-2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3)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硬质玻璃管中出现的现象为,化学方程式为。(4)除CO外,还有哪些物质可以还原Fe2O3?(填化学式)。图S12-2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Fe2O3+3CO2Fe+3CO2C或H23.正确连接如图S12-3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可以验证mg某混合气体的成分是CO2、H2O和CO,并粗略测出每种气体的质量(每套装置限用一次)。请回答下列问题。(1)连接导管口(①~⑩)的顺序:混合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尾气处理。⑨⑩⑧⑦④③⑤⑥①②(或⑩⑨⑧图S12-3⑦④③⑤⑥①②)3.正确连接如图S12-3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可以验证mg某混合气体的成分是CO2、H2O和CO,并粗略测出每种气体的质量(每套装置限用一次)。请回答下列问题。(2)证明原混合气体中CO存在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CO存在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A中硬质玻璃管内红色粉末变黑,图S12-33CO+Fe2O32Fe+3CO2CO2+Ca(OH)2CaCO3↓+H2O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正确连接如图S12-3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可以验证mg某混合气体的成分是CO2、H2O和CO,并粗略测出每种气体的质量(每套装置限用一次)。请回答下列问题。(3)欲粗略测算二氧化碳的质量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前称量装置B、C的总质量,实验后再称量B、C的总质量,计算实验前后B、C总质量的变化值(或差值)图S12-3
本文标题:(呼和浩特专版)2020中考化学复习方案 实验突破(12)实验室模拟工业炼铁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401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