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十二中国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2-阶段特征知识概览特征政治经济文化过渡时期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外交上取得重大突破,国际地位提高1953—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与军事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提出“双百”方针;毛泽东思想获得新发展-3-阶段特征知识概览特征政治经济文化“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双百”方针遭到破坏,教训深刻地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这一时期既有成就也有教训。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基本形成,外交事业开始起步,文化和教育事业开始奠基-4-阶段特征知识概览-5-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考点重组高频突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1.政治(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的历程。(2)制度建设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6-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考点重组高频突破(3)法制建设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该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该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7-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考点重组高频突破(4)外交成就①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②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④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为推动解决“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声誉。⑤参加亚非会议:19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8-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考点重组高频突破2.经济(1)经济建设①国民经济恢复:到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②工业化建设:1953年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③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起来。(2)社会变迁: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当时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9-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考点重组高频突破3.文化(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①《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做了政治理论准备。②《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2)人民教育的奠定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点开展扫盲教育,开办各种补习学校。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改革学制,对各级学校进行调整,以服务于国家建设。-10-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考点重组高频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对苏联的借鉴和创新借鉴创新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制定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工业化建设方面开展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体系正确处理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问题经济结构与体制方面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注意克服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缺陷,注意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11-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考点重组高频突破例题(2016课标全国Ⅱ,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命题分析:①能力:本题考查解读有效信息以及迁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②知识:“一五”计划。-12-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考点重组高频突破解题思路:①找题眼:“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②辨选项,定答案:题干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减少住宅建设投资比重,并抑制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的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目的是节省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故A项正确。“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原有的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因此国民经济结构处于不合理的状态,故B项错误。题干中,国家压缩的是基本建设中的住宅建设投资额,而不是整个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时期,我国的工业企业大多建立在市郊,从而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故D项错误。答案:A-13-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考点重组高频突破对点演练(1)(2019课标全国Ⅰ,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五”计划的影响。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相对于1953年及1952年,1954年俄文书刊借阅总数大幅增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处于“一五”计划期间,俄文书刊借阅量大幅增加与当时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有关,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国际前沿的科学研究,故A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借阅俄文书刊是为了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反思苏联建设的问题,故C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D-14-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考点重组高频突破(2)(2018课标全国Ⅱ,31)下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主要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漫画中的两把尺子,一把量布做新衣,一把测量祖国,据此无法判断出“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故A项错误;两把尺子,一把在奶奶手中,一把在阿姨手中,均在女性手中,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C项错误;1956年,中国城乡差别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B-15-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考点重组高频突破(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开展强大的运动来改变它的工农业经济结构。……主要消费品工业按国家规定的价格购买原材料和销售产品,当这些工业在(20世纪)50年代国有化以后,它们的利润很快变成政府收入和国家储蓄的主要源泉。”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这些做法()A.使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得到了协调发展B.积累了大量资金,促进了重工业的发展C.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D.造成了生产关系严重脱离生产力水平答案解析解析关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府重视工业建设,尤其是重工业,这导致农轻重比例不协调,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这些工业在(20世纪)50年代国有化以后,它们的利润很快变成政府收入和国家储蓄的主要源泉”,可知这些做法为工业发展积累了资金,故B项正确。题干中“这些工业在(20世纪)50年代国有化以后”是指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期的合理调整工商业和土地改革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经济基础,故C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做法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B-16-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956—1978年)考点重组1.政治(1)民主政治的挫折——“文化大革命”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2)外交领域的突破①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同时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③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17-知识点一知识点二2.经济(1)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成功探索①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主要矛盾和任务,是一次成功的探索②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失误探索①1958年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随之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困难②1966—1976年,“左”的错误发展,导致“文化大革命”发生,民主政治、经济领域都遭受冲击,国民经济损失严重-18-知识点一知识点二(2)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3)交通事业①铁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②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19-知识点一知识点二3.文化(1)科技:“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袁隆平培育成功杂交水稻。(2)文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艺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后期却遭到破坏。(3)教育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②动乱中的教育: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20世纪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4)电视事业的发展: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20-史论归纳史观拓展材料学法1.中华人民共和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2.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3.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4.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生产关系的革命,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5.通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我国形成了以单一公有制、行政命令管理、平均分配为特征的计划经济模式,体现了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影响。-21-史论归纳史观拓展材料学法从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革命史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基本完成。2.现代化史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现代化
本文标题:(广西课标版)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2 中国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439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