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语文第3板块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小说阅读01整体把握02题型突破03专题强化训练浙江高考语文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从选文上来说,2012年、2013年考的是散文,2014年到2017年考的是小说,2018年考的是散文,2019年考的是小说。因此,在复习时,小说和散文应并重。从题型上看,近几年一直是简答题,只是数量上有了变化,2016年及以前一直是5个题,2017年开始减为4道题。但分值还是20分。小说阅读,设题的考查点涉及“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情节特点”“语言手法”等,对“人物形象”考查较多。一、高考命题的四大着眼点——因为高考这样考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反映社会生活就是小说的主题。小说的文体特征由这样几个关键词构成:人物、情节、环境与主题。抓文体特征知命题点——依文体特征读懂文章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种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人物包含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也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写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人物上面文字包含这样几个关键点:人物性格与形象特点,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塑造方法——正面和侧面。高考对小说语言的命题,一般是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理解或者对整体语言风格的把握,可以归到“人物”这一命题点。因此,以上几个关键点就是高考命题者在“人物”方面关注的命题点。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在情节安排的过程中,需要处理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运用到一些技巧。情节安排的常见技巧有:情节一、情节叙述技巧1.叙述人称内涵叙述人称指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根据作者与所叙述对象的关系,小说中叙述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作用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叙述,即叙述者以当事人口吻来进行叙述。叙述者叙述的事件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第一人称叙述的优点是,便于串起故事(情节角度),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情感(人物角度),有如袒露胸怀,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读者角度)作用第三人称第三人称叙述,即叙述者站在第三者的旁观角度,把“他”或“他们”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人称叙述的优点是所叙述的人物(人物角度)和事件(情节角度)可以不受特定的时空的限制,叙述者(人称本身角度)如冷眼旁观,反映的生活面极为宽广(主旨角度)交叉使用因为这两种叙述方法各有长短,为了发挥各自的优势,文章常常交叉采用两种不同的叙述人称。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要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2.叙述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方法内涵作用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可以造成悬念,增强艺术效果叙述方法内涵作用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叙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在叙述到一定的阶段时,对前面的事情做些补充、解释的叙述,一般不发展原来的情节只对前面的某些情节起补充、解释的作用叙述方法内涵作用平叙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有两种方式:①“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即先说甲的事,再说乙的事,两边都交代清楚;②时而说甲,时而说乙,按照情节发展的需要轮番叙述,使读者对甲和乙的命运都处于关心的状态中头绪清楚,照应得体,但要注意交代事件起讫的时间。如《水浒传》中就是如此二、情节结构技巧线索小说线索可以是人、事、情、景,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小说线索分为单线和双线两种。要求分析的“小说线索”,一般都是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明线是指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集中、突出。暗线是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要注意的是明暗交织的双线必须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铺垫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作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为主要情节酝酿气势。判断一篇文章是否运用了铺垫手法,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再根据主旨判断文中哪些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用在前面的次要材料往往是铺垫,比如那些交代缘由、描写环境、陪衬烘托、铺陈渲染的文字伏笔指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其作用是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突转突转即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所谓“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转。而高考所选的大都是篇幅不长的小小说,此种技巧值得重视悬念悬念是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问号,它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巧合巧合也是常见的情节组合方式,它应当是在必然性(包括性格逻辑与具体情境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出现的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上面包含这样几个关键点:情节的概括、情节运用的手法、情节的作用,这几个关键点就是命题者在“情节”方面关注的命题点。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所构设的故事情节,总是出现于一定的时空位置(即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场所),这就是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社会环境由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组成,包括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状况、风俗礼仪等。它是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社会条件,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土壤,影响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对客观生活的理解、认识,从而使人物对现实生活采取不同的态度。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可以将人的特殊境遇、独特经历细细写来,给读者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可以使读者关心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喜同悲,陶醉于小说情景中而不自知。当然,自然环境的描写还要依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能够真实详尽地、与人物心情相符地逐一展现。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要运用一定的手法去描写,让其特点与人物形象及小说主旨相适应,因此,这就包含以下几个关键点:环境描写的手法、环境的特点、环境的作用。这几个关键点就是命题者在“环境”方面关注的命题点。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它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来了解小说的主题。这包含了解小说主题是什么和怎样去解读小说的主题,也就是高考常常以开放题的形式命制的最后一个题目:探究小说的思想意蕴或情感意蕴。主题二、小说读文的四步骤——所以这样读高考小说命题是扣住这四个着眼点命题的,我们读懂一篇小说也需要扣住这四个着眼点。把握情节方法:切分层次,理清情节小说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构思是否精巧别致。巧妙的构思首先表现在新颖、独特、有悬念、有起伏、结构精巧。小说的构思精巧还表现在含蓄曲折。所以阅读小说时,分析作品的层次、理清作者行文的情节脉络,既是小说的一个考查点,也是阅读小说的一个突破口。在小说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有的有着完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的把高潮安排在结尾。总之,这四个部分并不是缺一不可的,但不论故事情节如何安排,情节的发展总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理清小说情节的主要途径:概括每一段段意,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合并为一个层次,然后切分全文层次,回扣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进而理清小说的情节脉络。理解人物方法:关注描写,认识人物描写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特点。不管是白描还是工笔,都是使小说展现的场面逼真、人物显得栩栩如生的基础。注重小说描写的类型,如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这些描写能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认识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还需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考虑人物特点,所以在阅读时也需要关注作品中的这些语句。认识了人物,就能根据人物性格特点或人物成长史思考其背后隐含的人生或社会问题。联系环境方法:寻找环境,思考作用(意义)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是人物成为某种形象的原因。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不能不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努力发掘它深刻的思想意义。思考主旨方法:综合考虑,人生或社会“文章合为时而著”,任何作品都会折射社会或人生的某一方面,小说也不例外。而小说的主旨不是像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蕴藏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蕴藏于典型的环境中。所以考生在阅读小说,思考其主旨时要联系情节,联系人物形象,联系环境,还要格外注意标题和主旨的关系。综合考虑后,思考其反映的社会的某一方面或折射的人生的某一问题,这样主旨就弄明白了,小说也就读懂了。通过历年阅卷情况来看,小说类主观题得“平庸分”者居多,不得分或得满分者较少,也就是“得小分容易,得高分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不会答,找不准答题角度,将要点与非要点鱼目混珠地罗列在一块,造成废话说了一大通,真正得分的要点不多;二是会答但答不全,造成要点遗漏。为让考生做到“不但会答,而且能答全”,笔者依据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总结出“一网一流程”的解题方法,“一网”就是构建知识网络,以备解题时思考;“一流程”就是“三步法”解题流程。“一网一流程”突破主观类题考点一情节类题小说情节类题目是高考的必考点,常考查题型有:情节概括类、情节手法类、情节作用类。为了能正确地区分这三类题型并快速确定答题方向,考生需把握和熟记以下表格中的要点,以备解题所需。表格按“定题型→知设问→会辨别→明角度”顺序梳理,是根据考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的,做题时应按“三步法”的流程来答题。一、构建知识网络——熟知题型,明确角度定题型(明确题型)知设问(题干设问)会辨别(审题辨别)明角度(答题角度)情节概括类题1.请梳理本文的脉络(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请概括小说中××的变化历程。1.题干中有“情节”“脉络”“过程”等字样2.题干中有“概括”“梳理”等字样1.按时间顺序理层次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尾;2.按空间顺序抓场面概括:一个场面(地点)就是一个情节,场面变化情节就变化;3.寻找线索后概括:可以寻找事物线、情感线、对比线等定题型(明确题型)知设问(题干设问)会辨别(审题辨别)明角度(答题角度)情节手法类题1.××部分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3.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4.本文在构思(结尾)上别具特色,请赏析。题干中有“叙述”“情节展开”“构思”“布局”等字样1.储备叙述人称、叙述方法、情节结构手法等知识;2.根据题干要求,选取相关手法判断,并分析定题型(明确
本文标题:浙江省2020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第3板块 文学类文本阅读 1 专题一 小说阅读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500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