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五年级科学下册 2.3《昼夜是怎样形成的》课件2 湘教版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说课设计结构•一、教材分析•二、教法与学法分析•三、教学过程•四、板书设计•五、教学评价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是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中的第三课。它即是对前面一课《昼夜交替》各种现象的形成原因的具体分析,也是为后面进一步的学习“四季的形成”做铺垫。教材编排思路•该教材共四页,编排思路共四部分。•第一部分:模拟昼夜的形成;•第二部分:了解傅科摆;•第三部分:谁先看到日出;•第四部分:极昼极夜。教学目标•科学知识•①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②知道地球在不停的自转,自转一周约需要24小时。•③知道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自转形成的。•科学探究①能用查阅的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的交替的成因。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能尊重不同意见的存在,并能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与选择。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能对昼夜交替的原因作出推测,并能用实验方法进行模拟。•教学难点:•要求学生对每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会不会出现。再用傅科的实验来论证昼夜形成的真正原因。二、教法与学法分析教法分析探究——研讨•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学法指导假设——实验——得出结论•观察法•假设法•模拟实验法•小组讨论法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设疑引入为什么地球上会存在白天和黑夜呢?•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到地球的半个面。被照到的一面是白天,没找到的一面是黑夜。•昼夜交替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二、实验探索•实验器材:地球仪、手电(蜡烛)猜一猜•猜想一:地球绕着太阳转•猜想二:地球自转•猜想三:太阳绕着地球转猜想一•先请第一组(2个同学)同学模拟猜想一,地球绕着太阳转。•请甲同学拿着手电模拟太阳,太阳保持静止,乙同学拿着地球仪模拟地球。地球本身不转动,绕着太阳转动。•当地球绕这太阳自西向东的运转的时候,能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猜想二•再请第二组(2位同学)同学模拟猜想二,地球在自转的情况下,怎样才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同样,用地球仪代替地球,手电代表太阳。首先请第一位同学拿着手电(太阳)不动,第二位同学拿着地球仪,并将地球仪自转。•当地球仪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运转的时候,也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猜想三•先请第三组同学(2个同学)来模拟猜想三,也就是托勒密的“地心说”。•用地球仪代表地球,用手电代表太阳。请同学甲拿着地球仪,模拟地球不动。同学乙模拟太阳绕地球转。•当太阳围绕地球自东向西运动的时候,甲同学能看到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三个不同的实验,却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哪个才是昼夜交替的真正原因呢?•地球绕日公转轨道=9.4亿千米•昼夜交替时间=24小时•9.4÷24÷60÷60≈10879千米/秒•由此我们可以肯定猜想一是错误的!傅科摆自转方向根据四年级学习的相对运动的知识,我们可以可以推测,太阳每天东升西落,那么地球自转的方向就是自西向东!汇报展示谁先看到日出?•实验方法:•①在地球仪上分别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两地;•②将地球仪的北极指向北方的天空;•③自西向东旋转地球仪;•④观察:谁先看到日出;•⑤记录结果:北京先看到日出。极昼与极夜学习小结四、板书设计地球自转太阳东西昼夜五、教学评价•1、在“创造情境,设疑引入”环节中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2、在“实验探索”环节中采取小组评价。•3、在“汇报展示”环节中采取教师、学生对汇报者实验活动作出评价。•4、在“实验小结”环节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
本文标题:五年级科学下册 2.3《昼夜是怎样形成的》课件2 湘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574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