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讲义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内容总结本部分始终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怎么坚持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立场以及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立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主线来展开,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章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本章是这一部分的统领,从整体上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产生(1)客观因素:①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2)主观因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2.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三部分内容。本部分的基本框架:本部分的重要内容: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部分包括考试大纲所规定的第二章,包括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一)辩证的唯物论包括三观二原理,即物质观、实践观、意识观、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物质观(1)物质与运动的含义、关系、意义物质是指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固有属性或根本属性,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简要的说运动就是指变化。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坚持物质和运动相统一的观点,要反对否认物质是运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和反对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的唯心主义的观点。(2)运动与静止的含义、关系、意义静止是指相对某一参照系,事物没有发生特定的变化或事物的根本性质不变。运动与静止密不可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坚持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反对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也反对把静止绝对化(不变不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含义、关系、意义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是一维的、不可逆的,空间是指运动物质的广延性,是三维的。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是不可分的。物质运动在时间空间中存在,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坚持物质运动与时空不可分割,在理论上反对否认时空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否认物质运动与时空相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坚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2.实践观(1)实践的含义: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或者说主观见诸于客观的行动。这是人特有的对象化活动、物质性活动。(2)实践的意义: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性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3)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4)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5)实践的结构:主体、客体、中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根本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6)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分化和统一。(7)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3.意识观(1)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2)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响。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3)意识的作用:意识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其表现有: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与计划性、高度创造性、对生理活动的控制性、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性。4.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可以变成意识,意识可以变成物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二)唯物的辩证法包括二个总特征、三大规律、五对范畴、四种思维方法。1.总特征(1)联系的观点①联系的含义: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赖。②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③整体和部分的联系:整体是由部分构成,整体具有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新功能;部分依赖整体,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整体和部分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转化。(2)发展的观点①发展的含义:是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性变化。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③发展的过程性:是指一切事物都处在生存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事物运动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坚持发展的过程性,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和“激变论”。④发展的规律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根本特点是客观性。2.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统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的表现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的表现是推动事物量变和质变。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坚持内外因相统一的观点,坚持内因论反对外因论,又要反对忽视外因的片面观点。坚持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统一。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反对把两者剥离开来的形而上学观点,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④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与方法论意义事物的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坚持抓中心、抓重点、抓关键并兼顾其他。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坚持分清主次,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坚持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⑤矛盾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方法论体系中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内容: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2)量变质变规律①质: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量: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认识量的意义: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度: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韵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②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内容:相互区别、相互转化、相互渗透。事物变化和发展的状态与形式,由量变到质变,由质变到量变,循环往复不断前进;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③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意义:在理论上坚持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观点,反对把两者割裂开来的“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形而上学观点;在实践上,即要重视量变,又要重视质变。(3)否定之否定规律①辩证否定观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坚持辩证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坚持批判继承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②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坚持事物变化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与方法。3.五对范畴:(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①含义: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②关系: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互相渗透;关系复杂多样。意义: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①含义:必然性——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②关系:区别——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统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意义: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3)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①含义:可能性——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②关系: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现实,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意义: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实现好的可能。(4)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①含义: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②关系:区别——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统一——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意义:人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5)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①含义:内容——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②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③意义: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4.四种思维方法(1)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及其关系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602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