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学课件历史七年级上册RJ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课件历史七年级上册RJ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战国时期的政治局面是怎样的?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改革?一、战国七雄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教学课件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竞争。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一说山东菏泽,一说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桂陵之战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于社会变革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马陵之战发生于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秦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赵王怕再拖下去对赵更加不利,遂弃用偏于防守的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越激烈。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它几国逐渐衰落。尤其是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战国水陆攻战铜壶二、商鞅变法1.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4.内容•政治上:(1)确立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地方(2)废除贵族的特权(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经济上:(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统一度量衡军事,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6.各国变法的影响•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商鞅出生于卫国,原名公孙鞅,后因功被秦国封于商,因而被称为商鞅。他“少好刑名之学”,在魏相手下做过官。入秦后,以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主持变法。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后被车裂。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都江堰1.背景: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2.修建: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3.构成: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4.功能:都江堰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5.影响:(1)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启示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实施者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变法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改革措施符合秦国国情,顺应了民意,同事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的挫折,有时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要学习商鞅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和他不向旧势力屈服、坚持变法的品质。
本文标题: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796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