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区域游戏中教师的有效策略与指导
1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幼儿园建构区的创设与指导集美区实验幼儿园吴晓青新课程的理念是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丰富多样、多功能、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环境,让每个幼儿有机会接触符合自身特点的环境,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同化和吸纳外界,促进自身发展。建构区活动是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兴趣和需要来选择材料进行个别性或小组性的操作活动。建构区的创设一方面通过投放各种色彩鲜明、富于变化的材料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对建构的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达到一定的要求,增加一定的能力,学会一定的技能,促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都能得到发展。下面我将从两组镜头中阐述自己对新课程理念下建构区的创设与指导的看法。镜头一:在某大班的建构区里,建构的主题是“各种各样的桥”。在建构区的墙面上贴满了各种各样的桥的图片;建构区的地板是由一种颜色的泡沫垫铺成的;建构区里所提供的材料是各种塑料的拼搭玩具;幼儿作品的摆放无序,空间的布局不合理;幼儿进区只有插卡,无进区活动记录表;幼儿进区后,拖鞋摆放无序,地上无任何标志…镜头二:在另外一个大班的建构区里,建构主题也是“各种各样的桥”。在建构区墙饰的左边贴着各种桥的图片,在中间贴着孩子模拟建构桥的作品的照片,在最右边则是幼儿自己设计的桥的布局图;建构区的地板用红、黄、蓝有规律的拼成三大块,边缘还用了另一种颜色;所投放的材料丰富多样,有木头积木、塑料积塑、纸砖、废旧纸盒以及一些幼儿自制的辅助材料如树、花、草等;幼儿进区除了插上进区卡外,还必须在进区记录表上填上自己的号数;进区的幼儿鞋子摆放整齐,在每双鞋子的下面都做了小标志…比较以上两个镜头,首先从墙饰的布置看,镜头二中的环境可以让幼儿先通过仔细观察建构区墙饰上各种桥的实物图片,积累了有关桥的外形特征的经验,然后再动手模拟建构各种各样的“桥”,最后自由创造“桥”即自由拼搭自己设计的桥,在活动中幼儿能与墙饰充分互动,从而发挥墙饰特有的教育功能;而镜头一中的环境只能让幼儿通过观察各种桥的图片,实现简单的模拟再现;其次从材料的投放上,镜头二中多元化、多功能、多层次的材料可以让幼儿拼搭各种形状的“桥”,如利用大小不同的易拉罐和纸砖拼搭成了蜿蜒起伏的“集美大桥”;用各类积塑拼插“人行天桥”、用各种形状的积木拼搭“立交桥”等,幼儿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而镜头一中所提供的材料的局限性,因此拼搭出来的“桥”结构简单、外形单一;再从入区记录表及一些小标志上看,入区前,镜头二中的标志和记录可以让幼儿根据活动时间在相应的格子里填入自己的名字或号数,然后将自己的鞋子按标志提示摆放整齐,再进入建构区,这样的开始既有序又有效,幼儿长期在轻松规则环境的暗示下,逐步养成了自主自律的好习惯;而镜头一的环境中幼儿一到建构区,把卡一插,鞋子随便一放,就迫不及待地进区去,幼儿未设置入区登记表,教师无法准确掌握本周幼儿进区情况,孩子的习惯也比较随意……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创设建构区呢?笔者认为,建构区环境的创设及材料的投放是关键。一、环境的创设合理性2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建构区活动的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一切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让幼儿做主,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由幼儿决定怎样布置会直接影响他们自由交谈展开的程度。(一)放手让幼儿大胆地参与、设计、布置,同时为幼儿创设一个开放的、变化的、有多种探索发现机会的环境。从镜头二中的墙饰布置中,能较充分地体现幼儿的参与性。幼儿先通过多种渠道去收集了各种桥的实物图片,然后又自己选择建构材料自由模拟拼搭各种桥,再将自己的作品拍成照片做成工作纸进行张贴,最后还自己设计绘画桥的平面图。整个活动的经验准备都体现了幼儿自由、自主、积极的参与,让幼儿真正成为建构区的主人。(二)教师在创设建构区的环境时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使幼儿能专注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镜头二中采用各种颜色的泡沫板铺地垫,能巧妙地利用颜色的搭配将建构区隔成若干个小区:中间蓝色长条地垫供幼儿用纸砖、易拉罐拼搭主体-桥;红色地垫供幼儿摆放用积塑拼搭的楼房;黄色地垫供幼儿摆放用木头积木拼搭别墅的地方等,各个区域的布局又连成一个整体,使整个建构区显得相互融合又相对分开,既有独立拼搭的空间,又有相互合作的空间。当然,这样的铺法也是在和幼儿一起商量设计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样的空间布局满足了幼儿自主探索的需要,为幼儿提供了互相交流、共同合作的平台,同时让幼儿参与并积累了如何布置活动场地的经验。(三)让环境说话,并让环境与幼儿互动。如在镜头二中建构区空间和墙壁展示的内容是与“各种各样的桥”相关的资料、照片、幼儿的建构作品以及幼儿自己设计的桥的平面图。在活动中,能力一般的幼儿将会看着墙饰上的作品图片进行模拟拼搭,能力强的孩子会根据自己设计的平面图进行创造性的拼搭,这样的环境满足了不同水平孩子的需要,幼儿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补充图片,调整和增减材料,真正让幼儿与幼儿产生一种无声的语言。二、材料投放的有效性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建构区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与材料的互动来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丰富多样的材料不仅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了,但材料的投放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目的性、丰富性、可塑性、层次性。(一)目的性:材料投放时,教师在了解幼儿年龄、兴趣特点的基础上,对班级幼儿近期和远程培养目标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把握,以本班幼儿的阶段游戏目标为主要依据,有针对性地选择、配备、投放各种建构材料,使材料与游戏目标和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相匹配,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如镜头二中幼儿在主题活动中不仅对各种桥的外形特征及用途有了深入的了解,并对各种桥的造型产生了兴趣,教师及时将这一兴趣点延伸到建构区中,并根据本阶段建构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投放各种适合拼搭桥的材料。(二)丰富性:教师和幼儿共同选择、收集的材料应是多样性的,能切实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体现在材料种类和数量比较充足,能够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让幼儿在建构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进行挑选,以保证幼儿的建构活动有效进行。如镜头3二的建构区中,投放了各种积塑、积木、纸砖、易拉罐、纸盒,纸棒等材料。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材料,拼搭出“人行天桥”、“立交桥”、“跨海大桥”等,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三)可塑性:选配一些具有可替代性和可发展性,能够适应幼儿不断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战的成品、半成品、废旧物品等材料,使幼儿在建构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提高。这些材料既能够随着幼儿操作探索过程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又能够起到帮助幼儿经过不断尝试,逐渐积累各种经验和能力,积极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使静态的材料能伴随活动的开展而具有动态的功用。镜头二中的幼儿利用大小不同的易拉罐并按从低到高再到低的排序规则拼搭成了蜿蜒起伏的“集美大桥”,非常形象。(四)层次性:教师在选择、投放建构材料时不是一层不变的,应跟随幼儿活动的开展,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不断地充实和更换材料,使材料不断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在建构区里,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考虑到幼儿本身的能力不同,使活动材料细化,提供难度不一的材料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活动需要,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如镜头二中纸砖的拼搭方法比较简单,积塑的拼插组合千变万化,需要一定的拼搭技巧等。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难易不同的拼搭材料进行建构。镜头三:在某大班的建构区中,某幼儿一进建构区就无所事事,老师就告诉他说:“某某小朋友,你去帮忙围围墙吧!”围墙围好后,这名幼儿看见同伴们在建构大桥,就跟老师说:“老师,围墙围好了,我想和他们一起拼搭大桥。”老师转头一看,已经有三、四个幼儿在建构大桥了,且建构大桥的空间比较窄,怕人一多,一不小心把建构一半的大桥给弄垮了,看见旁边还有一处空间,就搬来一箱积塑对他说:“你来拼搭房子吧!”这个幼儿愁着脸说:“我不会拼房子?”旁边的小朋友听见了,说:“我来教你拼。”这时,老师边拿积塑边说:“不会拼,没关系,你看很简单…”边说边拿起一块块积塑快速拼搭了起来,拼好了房子的底层,就递给了他,说:“拿着,很简单,像这样往上垒高就行了。”说完,就走开了,这名就按照老师的方法一块一块的垒高…镜头四:在某大班的建构区中,教师在引导幼儿用纸砖和易拉罐建造立交桥,由于桥高而窄,建搭时总是发生倒塌现象,桥顶也无法安装。这时,教师并没有急着帮忙代筑,而是与幼儿一起查找立交桥倾斜易倒的原因,有的幼儿说是因为……这时教师鼓励孩子们反复实践和琢磨,在教师的耐心和积极的鼓励下,孩子们终于找到了原因。他们加宽了桥墩,桥身改用长方块纸砖分层堆搭,这样,加固了桥身的承受量,终于安上了桥梁,在欢呼雀跃中,孩子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再次对比以上两个镜头,镜头四里的教师适时地介入并鼓励和引导建构桥的小朋友不断探索和思考,提高了幼儿独立构造的能力;而镜头三里的教师随意安排幼儿去拼搭他并不愿意拼的房子,包办了许多本该留给这名幼儿自己探索或让幼儿相互交流解决的事情。我们可以想象这名幼儿并未进行真正的自主探索活动,他只是在机械地重复教师的拼搭动作。由此看出,教师在幼儿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如果主导得好,则对幼儿的活动是起着推动、促进作用;若主导得不好,则会是一种无效教育,甚至是反效教育。在幼儿园建构区的活动中,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幼儿呢?笔者认为,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应充当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如何把握游戏中的适时引导?一、共同合作在建构活动过程中,教师应以合作者的身份,依照幼儿的不同需要给予适时适当帮4助,多运用中性及积极肯定的态度,减少否定性交往接触,以积极饱满的情绪参与活动,影响感染幼儿。在镜头四的活动中,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商量想拼搭什么形状的桥?需要哪一种材料?怎样分工合作?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都以合作者的身份融入到游戏中,把自己当作孩子中的一员。遇到困难时,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或与孩子们一起协商解决;作品拼搭成功时,与孩子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另外,还通过参与幼儿的建构活动观察每天进入建构区的人数,分析小部分孩子未进区的原因,及时帮助幼儿解决一些冲突,了解每个幼儿能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二、情感支持情感支持是实现良好师幼互动的基础。教师的支持不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支持。如在镜头四中教师给幼儿更多的是自己的耐心,当幼儿质疑自己的答案时,教师给幼儿更多的是鼓励和信心老师鼓励的话语和眼神话无疑,让他们更有勇气去克服困难,自我实现。三、隐性指导皮亚杰曾经指出:“在游戏中,儿童是自我主宰世界。”教师在游戏中以引导者的身份介入,更多的是体现教师的隐性指导。如果老师的指导太突出,完全处在一种主导、主动、主持的地位,有时反而会限制、影响幼儿的活动。如在镜头三中教师在建构区面对孩子的无所事事时,此时的适时适度的引导就显为重要,只要达到引发、深入游戏的目的即可,不必长时间参与游戏,尤其是对中大班孩子。四、有效地评价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对建构区幼儿的活动情况进行多维度的评价对幼儿建构水平的提高以及建构活动内容的深入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多角度的评价。多角度的评价方式能从多方面去反映幼儿的学习状况、学习特色、发展变化等,能兼顾到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感,有利于激励幼儿。1、围绕活动规则评价,帮助幼儿逐步形成各种规则,养成好习惯。例如:“今天谁在建构区拼搭时声音小?哪一个小朋友在活动结束后玩具收拾得最快?谁在活动区中懂得协商合作?谁将建构玩具分类最清楚、摆放最整齐?”等;2、围绕作品的创意评价,激励幼儿大胆创新。例如“今天谁拼搭的作品最有创意?你帮建构区丰富了什么新花样?谁的作品颜色搭配最漂亮?哪个小区的布局最美观?你发明了哪种材料的最新玩法?等;”3、围绕幼儿解难能力评价,提高幼儿解决困难的能力。例如:“小朋友在游戏中遇到某些问题,如果是你会怎样解决的?为了使下次游戏玩得更开心,还需要做什么?”等这些问题提出就能激发幼儿进
本文标题:区域游戏中教师的有效策略与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79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