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3节环境污染的防治沪教版九年级下册“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情景导入十八大报告首提“美丽中国”引人关注“美丽中国”是2012年11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的新的发展观点,为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词之一。指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美丽中国”的提法,在代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和共鸣。生态文明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可持续发展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绿色发展是增加更多绿色投资,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生态文明建设跟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清洁发展紧密相连。“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被写进报告,是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是执政理念的新发展。”但是!!!人类要能够继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中国环境标志图形由中心的青山、绿水、太阳及周围的十个环组成。图形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十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紧扣,表示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同时十个环的“环”字与环境的“环”同字,其寓意为“全民联系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一、还人类洁净的空气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全球性环境问题都与空气污染有关推进新课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0.6~0.9℃思考:为什么全球气温会升高?1、原因二氧化碳含量增多自然原因: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产生毁林氟氯烃化合物等其他温室气体太阳活动、大气环流、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为什么?2、危害1)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低地国家、地区;2)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3、措施1)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使用2)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3)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3)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为什么?南极臭氧空洞1、原因:人们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2、危害:A、增加皮肤癌,主要是黑色素癌;B、损害眼睛,增加白内障患者;C、削弱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1)危害人体健康2)破坏生态环境和工农业生产A、农产品减少及其品质下降,B、减少渔业产量,C、使塑料等高分子聚合物加速老化3、措施:全球合作保护减少并禁止氟氯烃等物质的排放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如图所示,在小烧杯A中加入2ml~3ml浅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取两根含硫的火柴,点燃,迅速伸入烧杯B中,片刻后取出火柴,振荡烧杯A,观察发生的现象。观察思考实验:含硫火柴的燃烧有刺激性气味,振荡烧杯,烧杯中红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现象:究竟是什么物质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原来含硫火柴头中含有硫,火柴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二氧化硫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现在无硫火柴已逐渐取代了这种含硫火柴。+点燃SO2SO2===二氧化硫等水蒸气、氧气酸雨哦!可怜的”美女“酸雨的形成酸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酸雨的酸度主要由硫酸与硝酸造成,他们占总酸度的90%以上。主要是由大气污染物——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引起的。酸雨的形成和危害酸雨通常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归纳:我国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SO2燃烧O2SO3H2OH2SO4H2OH2SO3O2尘埃含硫元素的物质请写出每一步变化的化学方程式酸雨形成的原理:点燃S+O2SO2SO2+H2OH2SO3(弱酸)2SO2+O22SO3SO3+H2OH2SO42SO2+O2+2H2O2H2SO4(强酸)(酸雨pH值﹤5.6)酸雨的危害1、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2、使土壤酸化,损害农作物和林木生长3、腐蚀建筑物、工厂设备和文化古迹4、危害人类健康探究实验(1)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要。(2)二氧化硫是一种的气体。(3)实验3中紫色石蕊试液遇二氧化硫显色,用空气做对比实验发现。结论: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4)集气瓶中水溶液的pH小于7。(5)pH逐渐增大。淡蓝色火焰蓝紫色火焰剧烈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空气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红活动探究1、开发新能源,少用或不用化石能源。2、对煤进行固硫、脱硫处理。3、限制高硫煤用作燃料。4、对含二氧化硫的尾气进行回收处理。5、对汽车加装尾气净化器,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6、坚决取缔技术落后的小型炼铁厂。7、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利用率8、加强大气污染的监测和科学研究酸雨的防治空气的主要污染物: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工厂废气的排放、汽车尾气的排放、日常生活的其它方面SO2氮氧化物(NOx)CO酸雨可吸入颗粒物空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二氧化硫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生产硫酸等工厂排放的尾气一氧化碳化石燃料等不完全燃烧氮的氧化物机动车辆等排放的废气可吸入颗粒物地面扬尘、燃煤排放的粉尘等几种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1、工厂废气先处理后排放2、减少直接燃烧化石燃料,改进燃烧方式;对化石燃料进行脱硫。3、回收垃圾,减少焚烧4、控制车流量、报废旧车、尾气进行净化、开发清洁燃料、开发新型动力装置5、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6、研究开发新型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和核聚变能等清洁能源,以减少煤碳、石油的用量)二、保护水资源造纸厂污水排放被污染的小河水体富营养化还能“共饮长江水”吗?假如人类再不注意保护水资源,时间将会作证: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如果地球上的水是一缸的话,淡水就是一瓢,人类可用的只是一勺,而现在这一勺水也快被弄脏了。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但淡水资源却占不到总水量的1%,它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所以,我们要树立节约用水的思想。水污染的来源工业废水:未达标排放农业用水:化肥、农药随水流入河中生活污水:污水任意排放水体污染的危害1.水体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2.危害人体健康3.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水生动物死亡4.造成土壤污染等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国家节水标志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构成。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标志白色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拼音字母是JS的变形,寓意节水。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水污染的治理与防治(1)利用化学方法处理污水(2)水污染的综合防治指导阅读:P112a.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如研究化学反应探究和工艺,实现化工产品的无污染生产。研制无磷洗涤剂。b.生活污水处理后再排放。研究高效率、低消耗的污水处理技术,对污水进行综合治理。c.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研制无污染的化肥和农药。自制简易净水器请观察P113污水净化装置,回答下列问题:1.石子和、细沙、布和棉花的作用是什么?活性炭的作用是什么?石子、细砂、布和棉花起过滤作用,活性炭起吸附作用。3.加明矾的作用是什么?因为在过滤和吸附过程中,不会改变水的酸碱性。漂白粉用来杀菌消毒4.加漂白粉的作用是什么?明矾起吸附、沉降作用.2.首先测定污水的pH,调节污水至中性?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垃圾中含有人类生存和人类从事生产生活需要的“半成品”或“原材料”。垃圾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可燃类垃圾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热能,这部分热能可用于供热、发电及作为其他动力源。三、回收利用固体废弃物(垃圾)固体废弃物污染一.危害分解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空气埋入地下破坏土壤倾入河流、海洋污染水体,危害海洋生物二.处理方法分类回收填埋高温堆肥焚烧发电垃圾发电现场韩国垃圾制成的装饰墙1、尽量乘坐公交车辆2、请用布袋购物3、拒绝一次性用品4、简单装修房屋5、反对笼养鸟6、分类回收垃圾7、优先购买绿色产品8、及时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9、使用无氟冰箱10、多用肥皂、少用不用洗涤剂您能为环保做的十件大事农业农药化肥任意施用环境污染的防治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气物污染COSO2氮氧化物(NO2)可吸入颗粒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处理方法分类回收填埋高温堆肥焚烧课堂小结1、塑料矿泉水瓶底部常见的可回收标志为()B2、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严重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提高农作物产量B.CO2的过量排放将产生温室效应C.SO2、NO2排入大气中,会形成酸雨D.随意丢弃塑料垃圾会造成“白色污染”A当堂训练ABCD3、下列措施不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的是()A、食盐加碘B、禁止使用含铅汽油C、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D、禁止燃放鞭炮A4、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A.为减少大气污染,火力发电厂应采取加高烟囱的办法B.回收废旧电池,既可节约金属资源又可减少环境污染C.为减少水污染,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一定要处理达标后再排放D.使用可降解塑料代替传统塑料,有利于减轻“白色污染”A5、空气质量日报是环境监测部门对一个地区空气质量情况所做的监测报告。目前计入空气主要污染物的是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下列情况能直接造成空气污染的是()A.把煤作为主要燃料B.随意丢弃塑料垃圾C.随意丢弃废电池D.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A6、为改善空气质量,有如下建议:①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②禁止尾气排放不达标的汽车行驶③将污染重的工厂烟囱加高④加速燃气化建设,改烧煤为烧煤气或天然气。你认为以上建议合理的是:____________。①、②、④课后作业1.从教材习题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本文标题: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章 化学与社会发展 第3节 环境污染的防治同课异构课件2 沪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948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