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诗词五首》教学课件3 新人教版
24诗词五首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诗词五首饮酒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创设情境,自然导入•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1、《桃花源记》(散文)2、《五柳先生传》(传记)3、《归园田居》(田园诗)吟咏诗句,辨清句读•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重点字词,理解为先我读你译,说出大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解释:•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原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我读你译,说出大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解释: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那么富有人情,都能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朗读品味,质疑探究•1、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为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安宁?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因而“心远地自偏”。[平和的心态必然拥有平和的生活]朗读品味,质疑探究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朗读品味,质疑探究朗读品味,质疑探究朗读品味,质疑探究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小结:•拓展延伸•从你学过的诗中找一句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法相同的句子。•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思考:思考:《春望》诗人简介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写作背景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字词全解1.国:国都,这里指当时的国都长安2.城:这里指长安城3.草木深:草木丛生4.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5.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6.烽火:战火字词全解7.连三月:接连三个月,即整整一个春天8.抵:值,相当9.白头搔更短:白头发越抓越少了。白发,白头发。搔,抓,挠。短,稀疏10.浑欲不胜簪: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不生,禁不住。赏析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译文:国都已经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赏析: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赏析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译文:花都感伤时事而落泪,鸟都怅恨而叫得惊心。•赏析: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小结:•诗歌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赏析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译文: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很难得到。赏析: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赏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译文: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就梳不成发髻插不住簪。•赏析: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首”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小结:•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拓展延伸•“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达情感有何不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用明快的笔调描写了边塞秋天的景色:大雪纷飞,笼罩四野,大大小小的树上都落满了雪花。面对如此的凄寒,人们通常会因感伤万物萧条而情绪低落。可在诗人眼中,朔风不是朔风,而是春风;雪花不是雪花,而是梨花。萧条肃杀的冬天成了生机盎然的春天,可见诗人胸襟开阔、心情舒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春回大地,一片鸟语花香,诗人本应心情舒畅,但家破人亡的现实,使诗人看到这迷人的春景,反而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反差,平添了无限伤感。《雁门太守行》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选自《李贺歌诗编》。是乐府旧题,中唐诗人李贺用它创作了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写作背景•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809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17岁。•此诗写一位激昂慷慨、逆境奋战、誓死疆场的英雄。诗以热烈的礼赞和深沉追念的心情,塑造出一个十分具体而动人的英雄人物形象,格调浓丽而壮烈。以“报君黄金台上意”作结,反映了作者投笔从戎,建功立业,但又得不到赏识的一种“英雄无用”的悲哀。重点字词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摧:毁坏。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塞上燕脂凝夜紫: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所以叫做“紫塞”。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化妆品。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胭脂凝成。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临:靠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塞上”一作“塞土”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材、招揽隐士。玉龙: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君:君王。诗句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译文: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赏析:这两句写景又叙事,写敌我两军的态势。前句用象征手法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用外貌描写和环境烘托,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诗句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压、摧”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我方城池摇摇欲坠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令人眩晕。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金光来显示守军的威严和高昂士气。铁锅遭遇铜刷把,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未及开战,便觉杀气腾腾,奇妙无比。诗句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译文: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赏析:叙事写景,从听觉和视觉写惨烈的战斗场景。诗句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满”,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之大,“秋色”渲染凄凉悲壮的气氛。“夜”点明交战时间之长。特别有表现力的是“凝”字。胭脂是为了突出脸蛋、嘴唇自然红晕的效果的红色化妆品,这里的泥土颜色酷似胭脂,而作者又是在侧面烘托,以泥土写血,仿佛让人闻到了战斗的血腥气息。作者告诉我们,血流遍野,染红了泥土,从早到晚,鲜红的血慢慢凝固,凝成了紫色。这个“凝”字的特写,妙在既表现了死伤惨重,又显示了动态变化过程,还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诗句赏析•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译文: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赏析:叙事写景。偷袭
本文标题: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诗词五首》教学课件3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076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