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课件 (新版)语文版
23.记承天寺夜游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遂.(suí)至承天寺B.怀民亦未寝.(qǐn)C.何处无竹柏.(bó)D.藻荇.(xínɡ)交横B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DC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1)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2)但.少闲人(只是)(3)遂.至承天寺(于是)(4)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5)怀民亦未寝.(睡)(6)盖.竹柏影也(表示推测)4.下面句中加点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月色入户.B.念.无与为乐者C.怀民亦未寝.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5.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B.寻.张怀民寻.病终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D.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何当共.剪西窗烛【点拨】A项是“跟、和”的意思。B项分别为“找到”和“不久”。C项都译为“只是”。D项都译为“共同”。B6.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7.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1)《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事件起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作者虽不写月光,但作者通过高度传神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空明澄澈、幽静迷人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嘲、自矜而又自解、自慰的悲凉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2015,重庆)记承天寺夜游苏轼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月色入户.(门)(2)欣.然起行(高兴)(3)念.无与为乐者(想)(4)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B.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C.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点拨】水不属于庭中景物。D11.文中“闲人”一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写出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示例:闲人——表现出苏轼的自得之情。月夜处处都有,可只有他和张怀民这种情趣高雅的人才懂得欣赏。闲人——示例:表现出苏轼的悲凉之情。他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受污遭贬,不愿做闲人却只得做闲人。(二)(2015,绥化中考改编)【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①翠之工,山岚设色②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注释】①染:染成。②设色:涂色,这里可译为“笼上暮色”。③夕舂(chōng):夕阳。13.翻译下列语句。(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2)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湖水被染成绿色之美,山岚被笼上暮色之妙,都出现在朝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或湖水被染成绿色之美,暮烟凝聚在山间之妙,都出现在朝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12.下列加点字与“止午未申三时”中的“止”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B.对镜帖.花黄C.满坐.寂然,无敢哗者D.怀民亦未寝.D14.请品析【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妙处。①用比喻的修辞,把“月光”比喻成“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藻荇”。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15.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启发?①苏轼借月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的寂寞、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②袁宏道借月表达了独到的审美情趣,从而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③示例:生活中遇到困难、失意时要做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参考译文】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这一段时间之内。其实湖水被染成绿色之美,暮烟凝聚在山间之妙,都出现在朝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有了它们)西湖才把浓媚的姿态发挥到了极点。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容颜,水的情意,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16.请你参加以“月”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1)交流以歌咏“月”为主题的古诗文名句两句,并写出题目、作者。示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__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2)交流与“月”相关的故事两个。(写出故事名称即可)示例:嫦娥奔月,萧何月下追韩信。(3)赏读与“月”相关的两幅图片,用恰当的语言给这两幅图片拟题。示例:A.渔舟唱晚__B.海上生明月名著导读——《鲁滨逊漂流记》作者:笛福,英国小说家。体裁:小说。主要内容: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描写了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逊,不甘过平庸的生活,一心向往着充满冒险与挑战的海外生活,于是私自离家出海航行,去实现邀游世界的梦想,但每次都历尽艰险。小说第一部分写鲁滨逊离家三次航海的经历,在巴西买了种植园;第二部分是小说的主要部分,写鲁滨逊在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度过了28年孤独时光的经历。第三部分叙述他从荒岛回来后的事情,主要经历是由陆路从葡萄牙回英国途中遇狼群的经历。人物形象、典型情节、性格特征:鲁滨逊自己搭建房屋,尝试着打猎、种谷子、驯养山羊、晒野葡萄干,自己摸索着做桌椅、做陶器,用围巾筛面做面包,还搭救并训练了一个野人——“星期五”,使他成为自己的忠实奴仆。就这样,他在荒岛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王国”。鲁滨逊有着勇于冒险、百折不挠的精神,勇于追求自由自在的无拘束的生活以及积极面对困难的豁达态度和非凡的创造力。艺术特色:①故事精彩离奇;②小说表现了鲁滨逊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的性格;③小说对鲁滨逊荒岛生活的描写逼真自然,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想像力和艺术表现力;④小说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情节完全通过人物的自白串联起来;⑤小说语言明白通畅,朴素生动。经典名句:①世界上的一切好东西对于我们,除了拿来使用之外,没有别的好处。②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这是个绝对的真理。③一个人在明白事理以后,就会觉得,被上帝从罪恶中救出来,比被上帝从患难中救出来幸福更大。
本文标题: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课件 (新版)语文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076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