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思考一下:生物圈的范围有多大呢?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有生物吗?一、生物圈的范围•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只是地球表面的一薄层。•其厚度大概为海平面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总共20千米。一、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有空气,生物有能飞的昆虫、鸟类,还有细菌等微生物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有大量生物,大多生活在距海面150米以内水层中。地球表面固体部分,陆生生物“立足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分布:湿润或较湿润的地方。特点:动植物种类繁多,处于稳定状态。作用:1、改善生态环境,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2、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木材和林副业产品。分布: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很少。特点:动植物种类较少,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少量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作用:1、水土保持,防风固沙。2、为人们提供大量的肉、奶和毛皮。•分布: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还有部分大型藻类,如:海带、紫菜等。•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作用:1、调节全球气候2、丰富的资源分布: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典型代表:沼泽特点: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种类也很多。作用:净化水质,蓄洪抗旱。有“地球之肾”之称。•分布:淡水生态系统有河流、湖泊、池塘等,由淡水体与其中的生物组成。•特点:动植物种类较多,如鱼类、河蚌等。•作用:1、提供淡水资源2、调节全球气候特点:以农作物为主体,由农民来管理农作物,因此,人的作用非常关键。动植物种类较少。作用:为人类提供食物和生活所需。分布:在人群较多的地方特点:人类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消费者主要是人,其他生物种类和数量都很少,容易产生环境问题。三、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资料分析分析下面的资料。河流是一个生态系统。生活在河里的龟、鳄等爬行动物会看爬到河岸上产卵。鹭吃河里的鱼、虾、河蚌等动物,但它却在河边的大树上筑巢。陆地上动物,有时要到河边喝水。对于河流生态系统来说,阳光和空气并不是它所独有的。降雨会带来别处的水分,还会把陆地上的土壤冲入河流。风也可以把远处的植物种子吹到河流中。河水可以用来灌溉农田。有在些地方,人们的饮用水也取自河流。讨论:河流生态系统与哪些生态系统有关联?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河流(淡水)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源头源头沿途形成流入灌溉供水P30:资料分析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河流生态系统与许多生态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想一想:其他生态系统与周围的生态系统有联系吗?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1.从非生物因素来说: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2.从地域关系来说:各类生态系统也是彼此相互关联的。3.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很多生物可以到达不同的生态系统。实际上,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这种关联表现在方方面面。●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结论:小结:一、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表面水圈的大部小结:二、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小结:三、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1、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2、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3、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1.有“绿色水库”之称的生态系统是()。A.城市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森林生态系统D.淡水生态系统2.下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最多的是()。A.海洋生态系统B.城市生态系统C.农田生态系统D.湿地生态系统3.有“地球之肾”之称的生态系统是()。A.淡水生态系统B.城市生态系统C.农田生态系统D.湿地生态系统CAD4.人的作用最突出的生态系统是()。A.森林生态系统B.农田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淡水生态系统5.在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森林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生物圈BD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1.湿润地区,生物种类较多2.干旱地区,生物种类较少3.海洋和海洋生物组成4.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5.淡水和淡水生物组成6.以农作物为主,生物种类较少7.消费者主要是人,生物种类较少想一想,议一议南极地区的企鹅体内,怎么也出现了农药DDT呢?在其他洲施用的农药DDT,被雨水冲刷进入河流等水体中,进而流入海洋。而地球上整个海洋是连成一体的,DDT就有可能随着海水的运动进入南极的海洋,从而进入南极洲的动物体内。DDT农田生态系统DDT农田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本文标题: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七年级生物上册 1.2.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课件3 (新版)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159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