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对策研究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对策研究姓名:曹源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教师:赵秀丽20060415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对策研究作者:曹源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张亚从三种类型的划分看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4(1)从广义看,国有经济是指国家所拥有的企业资产和其它形式的财产,以及国家所具有的对整个社会范围内的诸多所有者财产的支配、处置和受益权利之总和.广义的国有经济可划分为企业型国有经济,财政型国有经济和权力型国有经济这样三种类型.关于国有经济的进退调整还可以从广义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改革,虽然狭义的(企业型)国有经济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广义的国有经济必将迅速扩展.2.学位论文刘慧昌河北省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研究2005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是我国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热点问题,也是河北省经济工作中的难点问题。论文主要是对河北省国有经济战略调整进行研究,以期服务于河北省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探索与实践。论文首先利用国有资本配置效率理论和国有资本绩效评价方法对河北省国有经济进行分析评价,说明河北省加快推进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次,依据国家政策和相关理论,明确新时期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思路、目标、基本原则、基本方针和调整的主要方式;同时,立足于河北实际,回顾近两年来河北省国有经济调整进展情况,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再次,围绕与国有经济调整紧密相关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问题、产权重组中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提出完善措施。最后,对河北经联集团公司股份制改造、邯郸矿业集团公司兼并重组张家口盛源煤矿公司进行案例剖析,揭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兼并重组的实践特点。3.期刊论文严汉平.焦少飞.白永秀我国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已经经历了10年的时间,我们认为有必要对10年来我国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绩效做出全面、科学的评价,这就要求设计出一个科学的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在界定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原则、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从国有经济规模、国有经济结构、国有经济效益、配套改革等四个方面进行.4.期刊论文刘婷婷.谭劲松.阳盛益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促进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26(2)本文在剖析公有制主体地位内涵基础上阐述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关系,分析我国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现状并试图探寻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应着重遵循的原则.5.期刊论文李鹏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与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1,(5)本文认为,在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过程中发挥财政的重要作用不能继续沿用传统体制下的旧做法,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从而消除产业调整、企业重组的障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国有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为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6.期刊论文李萍外资跨国并购趋势与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外交学院学报2004,(2)外资跨国并购是当今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它反映了跨国公司在面临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战略行为的调整.鉴于这种国际直接投资方式发展的必然性,我们应从开放条件下如何发展国内经济的深层次角度出发,积极主动地利用它,让跨国并购方式在我国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中发挥积极作用.7.学位论文石子印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与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2004国有经济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应发挥主导作用,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但目前中国的国有经济布局过宽,造成国有经济整体效益较差,阻碍了其主导作用的发挥,迫切需要对布局进行战略调整.而这项调整需要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配合方可有效推进.按斯通纳的管理学理论,管理目标应以时间为核心,阶段不同,目标也应不同;罗宾斯的管理理论强调管理目标的权变因素,也是说环境不同,管理目标应不同.该文认为,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在每个阶段应是有差异的,在目前环境下,其目标应主要是配合国有经济布局调整,而不应该是其他.若真按此设定的话,可顺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减少在该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同时,调整的有效进行也使得我们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能够获得极大的成功.在现阶段,两者是互动的,紧密联系的.但我们的目前体制从体制设计前提到管理层再到运营层都并未很好地配合这项调整,该文的研究试图构建新型管理体制以配合国有经济布局调整.该文按实证方法叙述了国内外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实践,从中试图找到对于构建新型体制有益的东西;然后按逻辑推理的方法分析应如何去做才能适应配合的需要.该文分四部分进行:第一章是论述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必要性与路径;第二章是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的关系分析,论述了目前体制应以配合调整为目标;第三章分析了国内外管理体制的实践;第四章则具体从体制设定的三个前提与调整配合起,到管理层与调整配合的六个问题,再到国有资产经营机构与调整配合的七个思想,从而完成了与调整配合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框架构建.8.期刊论文程锦山对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与改组几个问题的思考-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1,(1)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是国有企业改组改革的重要前提,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是完成布局调整目标和任务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证.如何搞好布局调整和改组,尚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作者就全民所有制的理论地位、行政作为与市场机制的关系、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国企改组的途径方式、债转股的政策风险、国企改革信心和历史责任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9.期刊论文刘金文论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中的进与退-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6(4)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国有经济要从大部分竞争性行业中退出,要进到关系国有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在实施国有经济进退的过程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正确处理进与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关系,研究和建立国有企业退出的机制,研究和制订国有企业进入的原则,抓大放小,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改组,并且把国有经济的进与退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10.学位论文肖泽群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研究2005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外生的、可以由政府选择的变量。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决定一国经济发展成功与否、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胜与负的关键因素。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如何谋划经济发展战略是中国在加快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本文围绕经济发展这一主题,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在详细分析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对中国新阶段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矛盾和挑战作出了判断,进而系统地分析了形成这些问题、矛盾的原因;然后再从理论上详细阐述了影响经济发展全局的六个重大理论认识问题,并结合中国实际从全局的高度提出了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对策;最后,提出了制定、调整或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必须遵循的五条基本要求。本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主要理论观点和历史资料的收集、分析和综合,从整体的高度进行了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研究,形成了具有一定创新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1)关于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矛盾和挑战的判断。本文把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表面的问题概括为五大方面,即需求结构不协调,生产结构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协调,以及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和经济整体效率不高;把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的两难选择及矛盾概括为提高增长质量与经济高速增长的矛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高投入的矛盾,保持经济稳定安全与深化改革开放的矛盾;把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外在挑战概括为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和对中国廉价劳动力这一比较优势的挑战。(2)关于形成主要问题和矛盾的原因分析。原因主要是理论认识、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及其贯彻实施的经济政策还存在一些片面性。首先,在理论认识上,建国初期把苏联模式看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样板,没能清醒地看待实施计划经济所需要的条件,把适合特定条件的计划经济的成功做法当作长期建设的方针;把社会主义优越性等同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把发展简单地看作是经济增长,片面追求总产值和GDP的数量扩张及其增长的高速度。其次,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主要包括国有经济和政府职能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不合理、投融资体制还不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还不完善等。再次,实施的发展战略及其相应的经济政策还存在片面性,主要包括以高积累高投资片面追求高产值高速度的发展战略,以投资代替消费、压低居民消费过分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发展战略,以牺牲“三农”利益片面追求工业和城市发展的战略,过分依赖国有经济、限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战略,过分保护落后、忽视科技创新的粗放型发展战略。(3)关于消费需求问题。投资和消费的比例是受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制约的,投资需求最终是由消费需求决定,投资率并非越高越好,过高的投资率必然出现消费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的基础的、主要的和持久性的拉动力。其中,根据马克思社会扩大再生产理论,推导出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消费与投资的比值a=[(n1p′+n1n2p′2-(1+n2p′)(△v1/v1))/[(1+△v1/v1)(1+n1p′)]。中国第Ⅰ部类扩大再生产程度过高是形成投资率过高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当改变投资替代消费的战略,确立以消费需求为基础的发展战略。(4)关于国民收入分配关系问题。城乡发展不协调的根本原因是国民收入过分向城市和工业倾斜,地区差距和个人差距不断拉大是政府均等化职责不明显的重要表现;长期居民消费率过低的实质是劳动者报酬过低。改革开放后,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有所提高是对过去这一比重十分低下的相对调整,但调整后的比重仍然较为低下,并不存在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过分倾斜的现象。实际上,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既要遵循市场机制的基本要求又要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这是实现宏观经济良性循环的基础。因此,应当改变投资替代消费的战略,确立以消费需求为基础的发展战略;改变以物为本的发展战略,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改变牺牲“三农”利益的战略,确立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战略。(5)关于社会力问题。生产力(PF)本质上是自然力(NF)和社会力(SF)的相互耦合,生产力的大小为:PF=NFcosα+SFcosβ=cosαf(ST)+SFcosβf(ST,M,I)=g(ST,M,I)。其中,科学技术(ST)既是社会力的主要体现,又是利用自然力水平的反映。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社会力都表现为资本的力量,由分工协作形成的社会力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充分发挥社会力,比如加大科教投入,大力促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才能培育国家竞争优势。充分发挥社会力才是加快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应当改变片面强调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战略,确立充分发挥社会力的发展战略;改变只讲产出不计代价和后果的发展战略,确立惠及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6)关于产业结构问题。三次产业的演进取决于产业发展的自然联系。其中,消费结构的变化是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动因,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工业化并不等于不顾甚至牺牲第一、三产业的发展,而是三次产业全面协调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由于中国工业长期重型化,并不必然要求重走西方国家重化工业阶段。因此,应当改变片面工业化战略,确立三次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战略;应当改变片面强调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战略,确立充分发挥社会力的发展战略。(7)关于城乡关系问题。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是其它产业发展的“自然基础”(马克思语)。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是市场经济
本文标题: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对策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1665 .html